早在堯的時候,中原地帶就經常鬧水災。常常是洪水漫天、無邊無際,圍繞著大山,淹沒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連天。堯當時也向各部落首領訪求過能治洪水的人。當時大家一致推薦了鯀(gǔn)。堯對鯀是不滿意的,曾說:“鯀為人好違抗命令,摧殘同類,是不能勝任的。”但大家說沒有比鯀更合適的人出來治理洪水了,因此堯就同意鯀去試試看。
果然,鯀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築壩擋水,結果經過了九個年頭,洪水仍然沒有消退。這時候,舜代行了堯的職務,他在外出巡視時發現鯀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鯀的職務,並將他放逐到僻遠的羽山地方。鯀最終死在了那裡。
舜登天子位以後,他最大的心事就是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於是他打開國都四面的城門,請四方諸侯及十二州首領都來反映情況,議論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見和建議。他問大家:“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請他當輔政官‘司空’。”
眾人都說禹可以勝任這個職務。
於是舜就說:“啊,不錯!禹,你來治理洪水,可要恪盡職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頭,想將司空的職務讓給後稷、契和皋陶。但舜說:“你很合適,不要再謙讓了。你現在應該到工作崗位上去負起你的責任了!”
於是舜就讓禹帶著伯益、後稷做助手出發治水去了。這時候,禹與塗山氏女兒結婚剛四天。禹為人仁愛可親、誠實忠厚,工作勤勉謹慎,手腳又靈活、敏捷。他感傷自己的父親鯀因沒有完成治水大業而受了懲罰,自己便吃苦耐勞、殫精竭慮地從事治水工作。他隨身帶著測量的準繩,登高山立標誌,跑九州測地形,不顧暑熱冬寒,不顧雨雪泥濘,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甚至聽到自己剛出生的兒子的哭聲,都不進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飲食、衣著節儉,住房簡陋低矮,可是治水興修水利,卻願意出大錢、花大力氣。就這樣,整整十三個年頭,他帶領眾百姓開闢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條大河,整治了九個大澤,開鑿打通了九座大山,終於用疏導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並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濕的地方種稻,命令後稷教百姓種各種莊稼。於是,使五千里見方的地帶成了魚米之鄉,使各方的部落都來進貢。
禹為國家建立了大功以後,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經常與禹對話,共同商討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對禹說:“啊!大臣啊,應該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們要幫助我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麼邪僻不正當的行為,你們應該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當面恭維我,背後說我的壞話。”
禹說:“帝說得很對。做天子,最危險的就是善惡不分,聽不得批評的意見。”
舜又說道:“我想發展六律、五聲、八音等音樂,用以來體察政治、宣揚禮義智信,你看怎樣?”
於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樂曲,一邊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邊用來警喻掌權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詞這樣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賢良啊!眾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細碎無大略啊!大臣懈弛不進取啊!這樣萬事就要敗壞啊!
舜聽了非常高興,連連說:“是啊,是啊!以後大家要謹慎啊!”於是,就決定推薦禹作為他的繼承人。
十七年後,舜在南方巡狩時,死於蒼梧地方的山野間。於是,禹帶領國人服喪三年。三年以後,禹為了讓舜的兒子商均繼承帝位,也學舜當時避讓堯的兒子丹朱的辦法,隱居于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可是與堯死後的情況一樣,當時天下的部落首領們都不去國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陽城朝拜禹。禹於是從陽城來到陽翟(di)(今河南禹縣)正式繼位。禹接替舜以後,一方面帶兵征服了南方和東方的一些部落,使中原地區的百姓有了一個安定的環境;同時,由於治好了洪水,再加上煉銅技術使生產工具有了從石器到銅器的飛躍,當時的生產力發展很快,社會物質財富也不斷增多。人們除了日常生活消費之外,物資開始有了較多的剩餘。於是,財富的私人佔有便開始了。私有財產的出現,使原本一個部落內部獲取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由全部落人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制開始瓦解,社會上出現了貴族和平民的階級分化。還有,部落之間因戰爭而抓到的俘虜也不必再殺掉,而是將他們看管起來進行生產。奴隸們生產出來的糧食等除了供給他們生活食用之外,還有許多剩餘。部落裡的上層貴族便可以獲取奴隸們創造的大量剩餘產品。於是,原始公社制社會便開始向奴隸社會邁進了。
與社會體制的變化相適應,部落聯盟首位王位的繼承方法也開始了變化。
禹的末年,他在中原地區的權力已經相當穩固和集中了。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他下令各部落將自己冶煉的銅貢獻出來,集中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徵他統治著九州。禹王有了這麼多的特權,他就一心想在自己百年以後將這些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啟,而不是按慣例禪讓給自己的助手伯益。於是,他便在私下加緊培植啟的勢力。不久,禹在巡視會稽(今浙江紹興)時去世。伯益按照慣例先行避讓,不料啟便乘機奪取了王位。
於是,中國歷史上王位的禪讓制就被廢除了,從此以後,開始了家屬世襲制。這也便是我國夏王朝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