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懸疑/推理] 《摯友》作者:約翰•勒卡雷

《摯友》作者:約翰•勒卡雷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深邃的微笑 您是第186個瀏覽者
摯友
Absolute Friends

作者:約翰•勒卡雷
原文作者:John Le Carre
譯者: 張定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4/07/02


內容簡介
重要書評
這個小說不會只是作者的演說台。關於人性的故事仍然是最重要的,即使其中透露的是一個可怕的訊息:這些故事中,不像我們所認知的,對這個世界並不抱太大希望--Booklist
這部小說更接近葛林而非毛姆的風格,書中諷刺的暗示有時候有一種殘酷的喜劇效果,勒卡雷這次將驚悚小說帶入現代政治的領域中,並且……再次展現了大師級的功力,同時也向其他小說家上了寶貴的一課,那就是世界上沒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事!--英國觀察家
勒卡雷描述一個敏銳又具憐憫心的正直傢伙,如何奮力地跟上一個正處在劇烈動盪中的世界-Kirkus
勒卡雷仍以一貫卓越的技巧來述說這個故事……歷史會決定勒卡雷所訴說的是對還是錯
--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
精彩精湛地刻劃人物角色--紐西蘭前鋒報
《摯友》是勒卡雷近幾年最好的一部作品,這個小說顯示,他終於解決了他的疑惑---如何將他所熟知的世界整合為一,在這其中,敵人不是來自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而是經濟上的全球化-休士頓Chronicle
《摯友》證明了冷戰結束後許多人過著見不得人的生活。本書的主角是勒卡雷討人喜歡與滑稽好笑的主角之一--芝加哥太陽時報
書中一開始對主角精彩且哀傷的描繪,一如《完美的間諜》,在後段變成一項對當代地理政治學的憤怒探討--英國The Guardian
《摯友》可說是勒卡雷的經典代表作,也就是說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英國獨立報
事實上,《摯友》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如何刻意使敘述技巧不那麼精巧,以及勒卡雷如何固執地拒絕成為一個油嘴滑舌或阿諛奉承的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這幾年來他最好的作品,重拾他早年佳作中那種熱情與精湛的功力--亞馬遜網路書店(英國)
《摯友》最後以一種令人不太敢相信的表現方式結束,這一點與其說是勒卡雷在冷戰結束後腸枯思竭,一如大家常常在說的,倒不如說是勒卡雷刻意的----他選擇避免使用過去他著名的複雜、包羅萬象的敘述天賦,而是決定傳達一種來勢洶洶的言論--紐約時報
名家推薦:
勒卡雷小說「不僅僅」是間諜小說而已,說勒卡雷是間諜小說世界的只此一人,說真的也並不是多高的一種讚譽,有一大部分的勒卡雷應該被正確置放到小說整體的經典世界才公允。
勒卡雷正是此一書寫領域的如此奇蹟,他的規格、視野、深度和情感完全超越了所有間諜小說書寫者甚至這個類型小說基本框架所能擁有的,他彷彿獨自在另一個層面書寫,獨自採向只屬於他一個人的遼闊天空——唐諾
他的間諜小說遂不像「○○七龐德小說系列」那麼鮮亮的,反而是充滿了破碎、無奈與荒涼。但也正因此,它遂反而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南方朔
勒卡雷是一個具有存在主義色彩的間諜小說家,一個人活著的理由和目的,是他與他小說中的間諜們不斷在追問的!所以他筆下的間諜們不見得是什麼英雄,他們也是人,會犯錯、會害怕、會孤獨、會耐不住寂寞,更會漸漸衰老。而也正因為他的小說以「人」本身為出發點,一切的生命情境於是總顯得那般真實,從而帶給世界極大的震撼!——詹宏志
當一個人的好心變成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時,會發生什麼事?《摯友》敘述一段跨越56年的友誼,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故事。
  泰迪,一個英國駐印度的軍官之子,是個總在現實中奮力求生存的傢伙。雖然在柏林圍牆尚存的年代裡,他還曾是個間諜,但如今卻只是一個在南德的窮困潦倒的導遊,三不五時要躲避債主上門,有一家子要養,還得小心不要惹禍上身。
  但麻煩最終還是來了,就是他在學生時代認識的德國好友沙夏,一個激進份子、追求絕對純粹者、夢想家、無政府主義者,也是泰迪以前擔任間諜的同僚。沙夏與泰迪分道揚鑣後,在中東和亞洲流浪一直尋找生命的答案。好朋友各自漂泊多年後終於再度重逢,因為一個神祕的中東億萬富翁提出了一個令人實在難以抗拒的合作計畫——泰德和沙夏不但可以藉此脫離貧窮,並且有機會扭轉這個世界,這個他們相信會走上邪惡之途的世界。但這個看來完美的計畫,卻明顯帶有背叛與令人恐懼氣味,而非耀眼的理想主義色彩……

讀者感想
這是我喜歡的譯者和作者合力產出的一本書
故事線從早期以冷戰為主的時代
慢慢的往後挪到911時期
某方面作者也在反諷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發國難財
使用軍火及某些方式來套取金錢結果換得恐攻的故事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寓批判於間諜小說中         南方朔
  二○○三年底,以冷戰時代間諜及叛國故事為材料的英國名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懌,1931-)。再出新著《摯友》(Absolute Friends) 。他的「間諜小說作家」身分未變,但背景已延伸到了後冷戰時代,而美國的軍事諜活動則成為新的主要背景。
  《摯友》在美國評論界,反應非常兩極,由於勒卡雷的間諜小說從來即不是單純而狹義的消遣式間諜小說,而是要藉著間諜小說來呈現世界的真實,間諜官僚體制的腐化,以及間諜的人性荒蕪,因而在這部新著裡,遂出現了這樣的夾敘夾議:「任何人看看發生在伊拉克的事情好了,它只不過是一場為了奪取石油的殖民征服戰爭而已,但卻包裝成好像是宣揚西方式生活與自由的十字軍。而這場戰爭的發動者,則是一小群對戰爭充滿了饑渴的猶太基督教地緣政治狂熱份子,他們綁架了媒體,剝削著美國人在九一一之後的心理創傷。」
  勒卡雷的這種議論,在好戰右派當道的此刻,當然是不會被容忍的,當然,對他的撻伐也隨之而至。勒卡雷要把他的間諜小說時代背景由冷戰推向後冷戰,勢不可免的將會衝撞到美國軍事特務的霸權意識型態,這對他那種寓批判於間諜小說的寫作風格,已注定將是一條崎嶇坎坷的路,但如果路不崎嶇,又怎麼可能造就出勒卡雷這個「間諜小說泰斗」的名號呢?
  間諜小說,乃是大英帝國高峰的維多利亞時代精神的延長。它讚揚英國式士紳官僚的能力與價值,並將它投射到大英帝國擴張之後的那個間諜戰的戰場。在廿世紀裡因而出現許多傑出的間碟小說作家,如布強(John Buchan, 1875-1940)、毛姆(W.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安伯勒(Eric Ambler,1909-1998)。福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格林(Grahm Greene,1904-1991)、戴頓(Len Deighton, 1929-)等而在些作家裡,本身就曾當過間諜的,以毛姆為始,接著有安伯勒、福萊明、勒卡雷。
  勒卡雷乃是筆名,他的本名是大衛.康威爾(David John Moore Cornwell)。他的父親隆納.康威爾(Ronald Cornwell)曾是一個非常精明、浮華、紈?的商人,在他五歲時,因破產背信而入獄,他出獄後曾經再婚與再度經商,但仍延續著過去的浮華作風,一九七五年在看電視時死亡,他當年積欠英格蘭銀行相當三千萬美元的債務,始終未曾清償。有關勒卡雷的「父親意象」,在他第十一本具有半自傳性的小說《完美的間諜》裡,有著隱晦的透露。
  有關勒卡雷自己間諜經驗,開始得極早,一九四八年當他十八歲時,進入陸軍服役,駐紮維也納,就已替陸軍情報處工作。根據《完美的間諜》所說的情節,人們也認為他在牛津念書時也曾繼續間諜工作。牛津畢業後,他到著名的統治者預備學校「伊頓公學」任教十二年,而後轉入外交部工作,在這樣的生涯過程裡,使他對間諜這個領域有著最本質性的理解。間諜、背叛以及間諜變成追查同僚背叛等題材,因而成了它作品的最主要特色,這也就是說,他的間諜小說接上了英國文字裡更大的那個批判傳統,因而他的小說遂和別人的極為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最重視的,乃是間諜世界的內在精神分裂症。
  因此,勒卡雷的間諜世界與早了他至少一個世代的福萊明的「○○七龐德系列小說」可以說乃是完全不同的對比,在福萊明的間諜世界裡,善惡分明,它乃是在替剛剛興起的冷戰時代打造大眾的意識型態,並藉此創造新的「大眾英雄」。而除了冷戰意識型態外,「○○七龐德系列」小說最明顯的特色,乃是它把新的「大眾英雄」放到了一個新的消費文化脈絡裡於是俊男美女、高度的物質講究、軟性情色、正義的暴力、炫耀式的間諜科技,以及彷彿觀光渡假的場景,還有各式各樣的異國情調等,遂做了萬化筒式的大會串。
  但勒卡雷的間諜世界卻顯然完全不同了。他曾經說過:「所謂間諜,就是在扮演自己時,也同時扮演著「外在的自己」(Outside of themselves)。這是間諜自我的內在分裂性,而顯露間諜體制上的,則是就在那個爾詐我虞的世界裡,忠貞、愛國、勇敢、獻身等又和貪婪、權力、腐化、敗德、出賣、背叛等相互疊映,造成了另一種精神和體制的荒蕪。勒卡雷自己就說過:我們在以自由為本的前提下所做的間諜工作,其實經常是反正義的。而這樣的間諜活動也因而反饋到我們社會本身。也正因此,他的間諜小說遂不像「○○七龐德小說系列」那麼鮮亮的,反而是充滿了破碎,無奈與荒涼。但也正因此,它遂反而能給人更大的思考空間。有些評論家認為,勒卡雷的作品所注解的,乃是大英帝國沒落,因而它的間諜世界也各類病灶叢生的新階段。這樣的評價或許不無道理。但這並不意謂強盛的帝國即無間諜這樣的病灶。當代美國最重要的間諜與特務問題專家大衛.懷斯(David Wise)。他著作為身,反對間諜與特務也最力。他即一再指出,間諜是一種制度與心靈之癌,用它來針對數人時,自己也被下了蠱。
  就以這本《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為例,即可舉一反三看出勒卡雷筆下間諜世界的荒涼。在他的作品裡,以史邁利(George Smiley)為主角的自成一個小系列,這本即是最主要的核心之作。
  小說以一個第一線索與行動的間諜吉姆.普萊多(Jim Prideaux)被出賣受傷,幸而逃過一劫。而被勒令退休開場。接著,由另外的案件察覺間諜機構上層有臥底的對方間諜,於是已退休的斯邁萊被找回來清查,他透過檔案整理及閱讀,抽絲剝繭,終於得到了答案。
  然而,儘管情節看似簡單,但它的整個故事被鑲嵌在有如拜占庭式的國際間諜背景和眾多間諜案例中,因而它整體就彷彿像座迷宮一樣,顯得撲朔迷離。而除了這些基本大綱外,真正重要的,乃是他對這些間諜人物,間諜官僚體系所做的敘述。他們並不是甚麼三頭六臂,彷彿○○七的英雄人物。他們平凡一如其他眾生,各有其弱點與問題,而間諜官僚體系裡則在爭權奪利中又有著許多隨性和本身的運作邏輯,而出賣與背叛也就自動的存在於其中。像普萊多這樣的外勤工作者被出賣,當然也就不足訝異了。而外勤工作者的被出賣,也是勒卡雷長期關心的課題。
  而本書中最獨特的,當然仍是主角史邁利了,他長得平凡,甚至妻子也跟人跑了,做為一個後中年但退職的老間諜官僚,他毫無任何可以成為「英雄」的性質,但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人物,當它受命為事,那種老派的精明、幹練、在檔案文件裡追查線索的能力與聰慧,卻無疑的顯示出他才真是完美的「間諜」。像他這樣的間諜與任事態度,或許也就是大英帝國黃金時代最後一抹殘舊的斜陽。
  閱讀勒卡雷的間諜小說,不像閱讀福萊明「○○七龐德系列小說」那麼輕鬆,勒卡雷的間諜小說深沉有味,他的人物沒有被卡通化,因而顯得更加實在。那一個破碎殘缺的人物,濃縮著間諜世界的破碎荒涼。這或許乃是他富批判於小說中的本意吧!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3 01:4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8747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