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書籍] 《基列系列 II:家園》作者:瑪莉蓮.羅賓遜

《基列系列 II:家園》作者:瑪莉蓮.羅賓遜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深邃的微笑 您是第288個瀏覽者
基列系列 II:家園
Home

作者:瑪莉蓮.羅賓遜
原文作者:Marilynne Robinson
譯者: 姬健梅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漫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4/04/02


內容簡介
把我們交還給我們所愛的人,也把我們所愛的人交還給我們……
人心的孤獨與隔閡,最終帶來的是傷害還是救贖?


  「一部豐美得不可思議的新小說。」──《舊金山紀事報》
  「柑橘文學獎」得獎小說
  「美國國家書評獎」及「洛杉磯時報小說獎」決選入圍


  葛洛莉.柏頓回到基列鎮來照顧衰老的父親。不久之後,她哥哥傑克──這個離家二十年未曾歸來的浪子──也回家了,為了尋找一個棲身之地,也想與他充滿痛苦與折磨的過去和解。傑克聰明迷人、討人喜歡而又任性倔強,他和葛洛莉重新建立起深厚的兄妹情誼,並且努力試圖與他的教父約翰.艾姆斯建立起友好關係。傑克的歸來,是他父親最大的期盼,父子之間疏離卻又強烈牽絆,悲傷、不捨、憐憫、懊悔、罪惡感……種種由往事堆積而成的複雜情緒包裹著他們,尋求和解卻不得其門而入。

  作者以超強功力喚出人物內在複雜幽微的情感,創造出傑克和葛洛莉這兩個美國文學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家人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稍不留意便會切出傷口,人與人心靈的孤獨與隔閡難以跨越,我們只能面對,並選擇原諒、接納、理解,或放棄。在理解和尋求理解的過程中,我們獲得安慰或傷害、滿足或失落、尊嚴或羞辱、和解或決裂;因而流浪與歸家,便成為反覆循環出現的主題。

  這是一本能夠療癒人心的動人作品,談的是家庭、家庭的祕密以及世代交替,還有愛、死亡與信仰,細膩溫柔地書寫日常瑣事,萃取出隱藏於表面之下的強烈情感。《家園》具體描繪出人類最深刻、最普世的情感,令人難以忘懷。

  「基列」是《聖經》中的地名,原意為「見證之堆」。該地乳香名聞遐邇,山地上林木密布,被視為富庶的象徵,它是牧羊之地,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瑪莉蓮.羅賓遜以此作為小說中美國農村小鎮的虛構地名,在此展開優美細膩的史詩敘事。作者已完成〈基列系列〉第三部《萊拉》(Lila)書稿,中文版預計2015年出版。

得獎與推薦紀錄

  ★ 2009年柑橘文學獎
  ★《新聞週刊》當代五十大傑出作品
  ★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作品
  ★ 洛杉磯時報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注目圖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圖書
  ★《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圖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圖書館學刊》年度最佳圖書。
  ★《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最佳圖書
  ★《聖安東尼奧快訊》年度最佳圖書

  作家 袁瓊瓊
  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郝譽翔
  作家 張讓
  作家 黃小黛
  作家 楊索
  作家 駱以軍
  作家 鍾文音
  聯合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家園何在?羅賓遜總是藉由有形的血緣家園,來建構精神的永恆家園。她的書寫定錨在變形的小鎮生活裡,看見人性與神性的迴游兩端,素描牧師與信徒的細節,予人安慰,引人扣問。『憂傷困倦者歸家』,家園真正之所在就是能安妥『憂傷者』。羅賓遜的書寫一向充滿醒世關懷(透過小說人物來層層表現),詩意的文字流淌著她對人間這一切的敬意,同時重拾凡人對愛的種種召喚,有如一篇充滿詩意的人間『祈禱文』。」──鍾文音(作家)

  「回溯家園,永遠是人生的功課。」──黃小黛(作家)

國際媒體讚譽

  「深思、節奏從容、文字優美,錯綜複雜……一部傑出的小說。」──《環球郵報》

  「充滿雙重性和矛盾,既安詳又火爆,既無情又寬容……很美的小說。」──《紐約時報》

  「複雜而微妙,文字明晰……讀來令人深感滿足。」──《衛報》

  「羅賓遜屬於能力超強的作家,能輕易進出書中角色的心靈,以大師級的文筆喚出他們最細微、最複雜的情感。對能力較差的作家來說,這些心靈會是無法穿透而難以理解。」──《時代雜誌》

  「瑪莉蓮.羅賓遜的寫作能力強到足以重新塑造我們閱讀的方式。她建構小說的方式讓我們放慢速度,使我們融入寧靜之中,引導我們領會措辭上微妙而意味深長的改變……一部傑作。」──《芝加哥太陽報》

  「《家園》的步調甜蜜悠緩,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當代小說中罕見的深刻感染力與同理心……內涵豐富而能引起共鳴……如果我無法對《家園》做出適當的描述,至少可以衷心地向各位推薦此書。」──Emily Barton《洛杉磯時報》

  「羅賓遜從不迴避令人難堪的真相……此書充滿了悲傷,但就讀者而言,最悲傷的事在於此書終有讀完之時。」──《新聞週刊》

  「一如《遺愛基列》,此書情節細微。由於沉重的往事,也由於羅賓遜以超凡的能力來處理良心的複雜運作,一連串日常生活的瑣事和對話因此有了份量。」──《紐約雜誌》

  「『浪子歸家』這個寓言故事的優雅變奏……賦予這樣一個關於慈悲與永劫不復的古老故事如此牢固的家庭結構,羅賓遜強烈要求承認家庭儀式背後的神性。」──《出版者週刊》推薦好評

  「《家園》的開頭很簡單……逐漸變得豐美──最後五十頁非常動人,經過深思。」──《紐約客》

  「《家園》的文字豐富深刻,足可媲美托爾斯泰、福克納和韋爾蒂。傑克和葛洛莉屬於美國文學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在《遺愛基列》和《家園》這兩部作品中,瑪莉蓮.羅賓遜創造出偉大的藝術。」──《達拉斯晨報》

  「一種認真徹底的強烈經驗……許多宗教作品都是糖果屋。羅賓遜的作品則是由更為堅實的材料構成。」──澳洲《週日時代報》

  「一部豐美得不可思議的新小說。」──《舊金山紀事報》

  「羅賓遜筆下的場面有時宛如一個幽閉的空間,她的文字卻是一種展現洞察力與卓越的銳利工具,帶領我們飛出去……當男人試圖釐清他們粗糙的情感,此書的智慧與慈悲存在於愛著他們的女人的輕柔話語中。」──《歐普拉雜誌》

  「多處引用經文的文字向上飛升……《遺愛基列》是本安靜的小說,《家園》則更加寧靜,而其結尾就跟前一本一樣具有救贖的慈悲。」──《洛磯山新聞》

  「瑪莉蓮.羅賓遜不負其盛名。」──《Vogue雜誌》

  「《家園》精雕細琢的文字呈現出一位正值創作顛峰的藝術家。」──《夏洛特觀察家報》

  「羅賓遜尊敬人類生命的奧秘,在容易被忽略的人生中發現其重要性。」──《哥倫布快報》

  「《家園》之美在於它並未提供偽造的確定性,而為我們遞上價值被低估的希望。」──《號角》英國版

  「小鎮生活從不曾如此鮮活而富有意義……一部睿智、深刻、動人的作品。沒有另一位美國當代作家的作品是我更樂意閱讀的。」──Michael Arditti《藝術與書籍評論》(Arts & Book Review)

  「瑪莉蓮.羅賓遜溫柔細緻的文字讓這個家庭的祕密洋溢出令人難以抗拒的優美。」──亞馬遜網路書店

  「羅賓遜對她筆下人物不容置疑的愛與信心讓這些人物變得鮮活,他們躍出紙面,以他們的人生故事緊緊抓住了我們的心。」──《Elle雜誌》

  「羅賓遜屬於最能夠靜靜地扣人心弦的美國小說家。」──《MORE雜誌》

  「不同凡響。」──《Anthem雜誌》

  「羅賓遜用一個小鎮作為稜鏡,來檢視美國經驗的幾個中心主題:美國白人對奴隸制度的難辭其咎及其後果,還有關於救贖與慈悲的深刻神學。」──《聖彼得堡時報》


讀者感想
比起尖端和天下文化等出版社
個人更喜歡獨步和漫步這些
翻譯和校正上沒有出現把作者的名字寫錯還有奇怪病句的地方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導讀

無家可歸的靈魂/作家 張讓

  花了幾天時間重讀《家園》英文原著。這是本緩慢的書,適合緩慢地讀。這裡得強調,我說「讀」,不是「看」,讀書和看書不一樣。像《家園》這樣的書只能用心讀,不能消遣式的看。即使慢慢讀都可能錯過許多,更不用說蜻蜓點水式的看了。

  老實說,二○○八年《家園》剛出版時,我並不太想看,覺得是《遺愛基列》的續集而興趣缺缺。然而多方書評一致讚好,最終我還是讀了,果然不失所望,起碼可以媲美《基列》,可能在有些方面更有過之。

  《家園》其實並不是《基列》的續集,毋寧是姊妹作。兩書的人物和時空大多重疊,不少細節重複出現,然角度不同,主題也不同。全書圍繞三人進行:三十八歲失意歸來的高中教師么女葛洛莉,斷絕音訊二十年回家的四十三歲浪子傑克,以及餘年無多的垂垂老父柏頓牧師。沒有故事,只有日常作息。通常葛洛莉在廚房忙,傑克在菜園裡忙,有時講講話透露一點訊息,更多的是沈默和猜測,日子就這樣過去。表面上看好像沒甚麼事發生,其實許許多多事在交互進行:關切和期待、隱藏和祕密。在底下,在背後,在心裡。因為愛,大家都戒慎恐懼,用心良苦。

  《基列》通過艾姆斯牧師日記的方式,以第一人稱進行。這裡,作者改用第三人稱,通過葛洛莉的觀點來敘述。大多時間我們看見她眼中的一切:充滿回憶擠滿家具物事讓人窒息的老屋,陌生難解的哥哥傑克,脆弱需要照顧保護的老父……

  無疑,書的中心人物是傑克,真正的神祕在他身上,真正亟需解決的疑難是他的,真正讓人動容掉淚的也是他。他是個問題重重的人物,是落落寡合的浪子,是動輒得咎的異端。從小就和家人格格不入,大錯小錯不斷,讓父母操心,給家人蒙羞。老父最鍾愛他,日夜憂心只願他安全無恙,終於盼到他歸來卻仍無法安枕。

  傑克回家不是因為想家,走投無路是一個理由,尋找終極家園是另一個。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淪落,只隱約聽說他流離在外的片段遭遇。但我們知他遠非惡徒——異乎尋常並不就等同惡。他是個靈魂受苦的人,無法在人世安身,也無法在自己深處安身。他並不了解自己,徒然為內在意願所驅策。每當老父要求他解釋自己,他總老實回答不知道。只因他討厭說謊,不善說謊,儘管有時說謊可以脫困(最後他也確實嘗試)。他和葛洛莉說:「我不是個偽君子。」相對,偶爾在和老父爭辯時,虔誠正直強硬的老父和傑克對照起來儼然就是個偽君子,譬如在談到種族問題時。當然,對傑克來說,黑人問題並不是抽象的種族平等議題,而是切身的,關係他自己的幸福,不過這我們要到最後才會明白。

  故事在幾對兩人互動中展現了引人的張力:傑克和葛洛莉,傑克和老父,傑克和乾爸艾姆斯,老父和艾姆斯。最動人的是傑克和葛洛莉的「靈魂之舞」,兩人從各懷祕密相互提防開始,漸漸取得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最後兩人親到可以互相嘲笑有如知交,在老父前包庇對方彷彿共犯。

  羅賓遜筆下雖淡,但人物個個生動,傑克我們尤其如見其人——討人喜歡,引人同情,讓人著急。貫穿全書他一次次雙手遮臉,彷彿無以見人。(有一次老父也以手蒙面,我們才豁然醒悟。)然似乎不管傑克再怎麼竭力討好世界,還是難免得罪天下人。他熟讀《聖經》隨口引用,比誰更深思裡面的章節片段。儘管不盡信仰上帝,他關心自己的靈魂,唯恐萬劫不復。他告訴葛洛莉:「靈魂是那個你無法擺脫的東西。」可見感切之深。

  兩人都離家後再度歸來。但家是什麼?葛洛莉曾想:「家園。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比它更親切的,然而為什麼對他們每人來說都好像是放逐?」確實,凡是離家過的人都熟悉這種矛盾。「她記得, 除了傑克以外,所有的哥哥姊姊都喜歡回家,也記得他們隨時樂於再度離開。」最後這樣安慰自己:「可是每個靈魂找到自己的家,如果根本上有家的話。」

  《家園》和《基列》可以分開讀,但最好並讀,好像一門的兩扇,雙雙打開以後,我們才能比較清楚看見室內全景。比較起來,《基列》文字樸質詩意,畫布比較大,並偶有喜劇點綴。而《家園》文字更加收斂,在生活日常點滴間深入挖掘,每一句話都可能出錯,切出更深的傷口。字裡行間是無盡的關切和憂傷,失望乃至絕望的可能盤旋空中,難得一二鬆緩時刻。最接近快樂的一刻應該是傑克出門回來帶了一堆龍葵野菇那次。老父最愛吃龍葵,見到那麼多菇心情大好不由談起當年種種,忽然往日閘門打開,過去一大家人的熱鬧歡樂湧了出來。讀到這裡我不禁期望接下來作者會給我們一個真正開心的龍葵晚餐,可是沒有,那個閘門才剛打開即又闔起,故事緊接就回到了原來的僵局裡去。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裡浪子回頭的故事,老父歡天喜地接納歸來的浪子,是圓滿結局。《家園》的故事比較複雜,問題在於家人相處從來就是件麻煩的事,光是愛並不夠。問題在怎麼處理真相,面對真相。傑克發現,老家是個無法面對真相的地方。因此老父儘管至愛傑克,不忍見他孤獨無歡,竭力包容原宥,就是越不過兩人思想性情間的鴻溝。他不解為什麼傑克一意孤行,為什麼他不愛家人(甚至當面問過他)。他自覺是個失敗的父親,唯獨失敗的癥結並非如他以為那樣。

  一次晚餐前老父祈禱:「主啊,替我們揭去時間和憂傷的面紗,把我們交還給我們所愛的人,也把我們所愛的人交還給我們。我們的確渴望他們──」無疑道出了在座三人最深心事,可惜難免失望。老父後來一度神智不清,甚至不肯握傑克的手。而對葛洛莉和傑克來說,回家或者離鄉在在事與願違,讓人歎息。

  我已經說得太多了。如果你竟而讀到這裡,便請進入書中,細細品讀,慢慢回味。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2-27 10:56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3142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