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作者:桐華【全文完】

【文案】

  帶著言情界沉寂十年的感動席卷而來,索要你深埋心底的那滴愛情淚.
  到底是因為我,歷史才如此?還是因為歷史如此,才有我的故事?"  

簡介:
  單身上班族的張曉,在一場車禍意外中,莫名穿越至康熙四十三年,附身在一個摔落閣樓的十三歲滿族格格的身體裡。由於她洞悉歷史,因此明白清宮即將會有的腥風血雨,為了在古代生活下去,她選擇用明哲保身的方式,去面對以後康熙九子奪位的風暴,不料,她竟是即將入宮的待選秀女,而她越是想要遠離卻好似一切都與她糾纏不清……

入宮成為皇帝隨侍宮女的若曦,在一次例行的皇帝塞外出巡的旅行中,終於確定了與八阿哥之間的感情,為了追求心中所愛,她決定拋下一切顧忌,只想要抓緊八阿哥的心......
  原以為她對八阿哥的癡心,可以換來他不爭皇位的心意,卻沒料到八阿哥說什麼也無法放棄坐擁九五之尊的機會,而明瞭歷史的她,眼看八阿哥正一步步走往歷史的殘酷結局,而傷心的她又該如何扭轉時局......

被康熙猜忌城府太深的八阿哥,為了討好康熙,在一場盛會呈上了難得的海東青之禮,卻沒料到,一掀鳥籠的黑布,竟見早已死絕的鳥兒,如此大不敬的作為,終於激怒了康熙,亦讓八阿哥爭取皇位的機會蒙上了一層陰影,而若曦不禁懷疑此一事件的幕後兇手,其實就是日漸受到康熙喜愛的十四阿哥......
  身處皇位爭奪的風暴中,若曦不禁對宮中生活感到疲倦,但原以為已逃過的指婚劫難,竟又被康熙以疼愛她的名義,再度被挑起,當她聽見康熙有意將她指給十四阿哥時,她心中百感交集,她該為了逃離紫禁城,而默然接受皇上的好意,還是該為了心中所愛的堅持,向康熙大膽的抗旨違命......

  
注:帖子章節標題有些沒有,但是內容不缺,作者就是那麼寫的。

夢迥大清、步步驚心、瑤華,號稱是晉江書城三大經典清空穿越文!
評論(115)



  ------------------
  內容簡介: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突然辭世。由於他在垂暮之年並沒有指定皇位的繼承人選,因而皇位繼承問題就成為他身後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後雍正的繼位,雖然結束了糾葛於皇室內部和眾朝臣之間爭奪儲位的政治斗爭,但他的繼位卻也成為困擾著後世的一個歷史疑團。
  雍正究竟是合法繼位還是篡奪皇位?他是否真的篡改遺詔成就自己的野心?這些成為後世對雍正繼位疑案爭議的焦點。
  雍正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和之後,在對兄弟和近臣的態度上,表現出兩種性格,兩張面孔和兩副心腸。正是這種變化,使得後人認為他得位不正。民間一直盛行種種說法,有人說他篡奪了十四弟的皇位,也有人說他更改了康熙的遺詔。這些傳說使雍正的繼位更加撲朔迷離。
  (全文)
  今天我講一講,清世宗憲皇帝雍正。雍正,名胤禛,45歲登極,在位13年,享年58歲,雍正什麼意思呢?就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
  前一個時期演了一個電視劇,叫《雍正王朝》44集,每一集的片頭都打出一個紅色的印章式的片名《雍正王朝》,很遺憾,那個“雍”字寫錯了,正確的雍字應該這樣寫,一點一橫,左面一個鄉村的“鄉”的簡寫,右面一個“隹”字。電視劇《雍正王朝》那個“雍”字是一點一橫,左邊是一個絲綢的“絲”,繁體的寫法。
  每一集都打出一個錯誤的《雍正王朝》的“雍”字,連續44集,貽笑大方。但是,《雍正王朝》的播出,全國上下影響很大,可謂沸沸揚揚,這就使得雍正繼位的這個疑案更加引起了廣泛注意,今天我主要想講雍正繼位之迷。
  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我想分三點講,一前奏,二疑案,三余波。先說前奏,就是雍正繼位疑案的前奏,這得要從頭說起。
  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有的早死了,沒起名就死了,排順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20歲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遺位的爭奪主要在這12個皇子中間進行爭奪。我把他這12個皇子爭奪皇位,給他分做了三個集團,第一是皇太子集團,簡稱太子黨。第二皇八子集團,簡稱八阿哥黨。第三皇四子集團,簡稱四阿哥黨。
  先說太子黨,太子允礽,實際上是康熙的第六個兒子,但是排序的時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媽媽康熙很寵愛,但是,他媽媽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康熙非常難過。母以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對這個孩子格外關愛,特別對他進行教育。康熙14年,允礽兩歲的時候,就康熙正式冊立他為皇太子。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康熙17年,正是三藩之亂,形勢非常嚴重的時候,皇太子得了天花,康熙對他百般地護理關照,連續12天,康熙沒有批答奏章。康熙在親征葛爾丹的時候,讓皇太子留守京師,康熙重大的軍政要務,讓皇太子分理,這樣對他培養和教育,皇太子有很深的背景。
  他母親的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衛內大臣。他母親的叔叔索額圖是大學士,當朝宰相,領侍衛內大臣,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前去參加談判的團長就是索額圖。皇後的爺爺索尼是康熙出任時候的輔政大臣。康熙正式把允礽立為皇太子,皇太子的外祖父家有這麼深厚的朝廷的背景,於是在皇太子周圍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就是太子黨。康熙執位時間比較長,到廢太子的時候,皇太子已經等待了33年。
  皇太子周圍的人,包括皇太子,急於搶班奪權,被康熙察覺,康熙非常生氣。他說:“朕不卜今日被鳩,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康熙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大學士索額圖處死,意思是想削弱太子黨,讓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訓。但是,太子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激烈地進行活動,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召集諸大臣和諸皇子一起,康熙鄭重宣布廢黜皇太子。
  康熙說了一些話,非常令人痛心,他說皇太子是四句話十七個字,康熙說這個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很嚴重,康熙在當眾宣布他這個諭旨的時候,史書記載說他“且諭且泣”,一邊宣諭,一邊哭,宣諭完了之後,康熙撲倒在地,別人把他攙扶起來。由於他心情十分之難過,連續七天七夜不思寢食,不吃不睡。由於過於傷心,康熙得了中風,右手不能寫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為廢黜了皇太子之後,諸皇子之間的矛盾可以緩和,但是恰恰相反,諸皇子爭奪儲位的斗爭,反而愈加嚴重。在這個時候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積極鑽研,精心謀劃,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八阿哥黨主要有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還有一些朝臣支持。
  八阿哥允祀有才有德,聰明能干,聯系廣泛,深得眾心,康熙也曾經考慮過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征詢大臣們的意思,這朝廷大臣也察覺到康熙對皇八子印象比較好,大學士馬齊等人分別寫了一個意見,到了康熙那兒,就是希望立皇八子做太子。這一下幫了允祀的倒忙,康熙一看廢除了一個太子黨,這不又形成了一個皇八子黨。這個時候,大阿哥,也出來了,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曾經養育過八阿哥允祀,他們倆有一個特殊的關系。
  大阿哥參與了八阿哥黨,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說,說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話,我盡心地來輔助。康熙一聽這話就火了,你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黨嘛,訓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來。八阿哥就求饒,康熙要把八阿哥鎖禁起來。這時候是十四阿哥,就跪著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這樣。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殺了允祀,要殺皇八子。
  這時候五阿哥,抱著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眾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來,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撻允祀,然後把他鎖禁起來。這個康熙一看太子黨廢除了之後,又出了個八阿哥黨,還是要立太子,立誰呢?還是立允礽吧。
  接著就把允礽又復立為皇太子,結果斗爭也還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廢了,所以康熙這個皇太子是兩立兩廢,後來康熙就說,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在康熙盛怒之下,把朝臣裡面的大臣,一位尚書,把支持黨爭的,用五個釘子釘上,活活釘死。另外一個大臣已經死了,康熙生氣把他的屍體挖出來,把屍體給剁了,然後焚燒,可見康熙對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斗爭是深痛惡絕。
  皇太子黨,皇八子黨斗爭的結果,兩敗俱傷,這就引入出皇四子黨。
  皇四子黨的核心就是胤禛,雍親王,就是後來的雍正。雍正沒有參加太子黨,也沒有參加八阿哥黨,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參加了皇八字黨,他對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干預,他對皇八子黨既不依附也不反對。雍親王韜晦自己,不露聲色,把自己想謀取儲位的內心的想法掩蓋起來。
  雍親王有一個幕友叫戴鐸,給雍正出了個主意,他這樣說:做英明的父親的兒子難,“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懷疑,“不露其長,恐其見棄”,放棄。就是露長也不是,不露長也不是。那怎麼辦呢?雍親王根據他自己的理念,根據兄弟之間爭奪皇位斗爭的教訓,根據他幕僚們對他參謀的意見,他總結了四條。
  第一,叫誠孝皇父。將來雍正是不是繼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關鍵是他父親,得討好他父親,怎麼討好父親?兩個字,誠、孝。對父親要忠誠,要孝順。果然,這一招很靈,因為雍親王一直實行誠孝皇父這個策略,深得他父親的喜歡。
  第二,友愛兄弟。雍親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個,兄弟到他父皇那兒給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則就是友愛兄弟,討好各個兄弟。
  第三,勤慎敬業。父親教給他很多事情要辦,第一,要勤,認真來做。第二,要慎,謹慎來做。別做壞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讓他父親滿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這個人,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康熙多次批評他,雍正,就想法來陶冶自己的性格,約束自己的這個脾氣。所以他把他父親教導他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約束自己。所以對雍正對他父皇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慎,對自己要戒急用忍。他的真實意圖是不聲不響一步一步地奪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康熙預感到,他身後他的兒子之間要有一場廝殺。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
  這裡面說了一個歷史典故,就是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桓公死了之後,他五個兒子爭位置。齊桓公停了屍,還沒有入殮,五個兒子就爭了,有的兒子在屍體旁邊哭泣,有的兒子就拿著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來就躲了,躲在屍體的下面,那個箭就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亂箭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有身體旁邊的爭斗,一直打到停屍旁的外邊,把鎖起來,齊桓公死了之後67天沒有發喪也沒有入殮,屍體腐爛了,蛆從窗戶裡面爬出來。
  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齊桓公的典故,說將來他屍體停在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這個時候康熙的內心是很悲苦的,作為一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君主,沒有處理好他的接班人問題,晚年發生了一個歷史悲劇。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繼位的前奏也就結束了,開始了雍正繼位的疑案。
  雍正繼位的疑案,從那繼位那天開始,到現在282年沒有停,我概括了一下,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麼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這麼大的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
  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鍾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御榻前面,康熙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
  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後關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
  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
  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鍾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說話,但是為什麼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
  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麼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制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麼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面,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
  第五,康熙死了之後。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裡吊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後,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麼答復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後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後,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麼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後,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面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後,把幫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麼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282年。
  在這裡面我附帶交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雍正奪嫡說,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繼承沒有采取嫡長制,康熙晚年,特別是他故去之前,也沒有立嫡,沒有立嫡長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沒有嫡長制,康熙晚年也沒有立嫡,皇太子,那麼雍正何嫡之可奪呀?所以雍正奪嫡說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說。雍正篡位說,篡位必然有一個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繼承皇位,雍正把它奪過來,算篡位。那麼雍正篡位篡誰的位呀?現在找不出材料的,說康熙立了誰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誰做太子,立了誰?說誰繼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誰繼承皇位,到現在為止沒有材料,所以說雍正篡位說也還值得研究,他篡誰的位?
  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麼說。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麼說經不住推敲呢?
  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我們今天寫簡體字,繁體字與是這麼寫的,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的習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
  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這是一點說明。還有一點說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說法,就說原來《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面那個禛是雍正的名字,一個“礻”一個真正的“真”,下面是他十四弟胤禎,這個字念“禎”,也念“禎”。
  這兩個字字形相似,讀音也相似,所以一種意見就說康熙傳位的時候,是傳給胤禛的,他們倆差不多,康熙就傳位給他了,這時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撫遠大將軍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這兩個字差不多,雍正就讓他的弟弟改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深究,但是這個事情也不能證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證明這一點。
  所以這282年一來,幾種意見交錯,互不相讓,誰也不服。不能一定於一尊,還有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第一是遺詔繼位說。第二是改詔篡位說,第三無詔奪位說就是那一種意見說是有康熙的詔書,那一種意見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說真的,第一歷史檔案館有,有遺詔的檔案,但是疑點百出,很多漏洞。你說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所以就產生了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難說,明確有遺詔,沒有明確,那麼這個皇位誰繼承呢?也沒有明確,那兄弟之間爭奪,當時主要是十二個兒子,從老大到老十四,中間故去了兩個,還有十二個人,十二個皇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強勝弱敗,優勝劣汰。雍親王在他兄弟35個之間,經過長期的斗爭,最後奪取了皇位。
  怎麼算合法?怎麼算不合法?都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誰做了皇帝,對他兄弟這個集團可能有利,另外一個集團可能不利,但是,對於整個滿族來說,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歷史發展來說,主要看誰做了皇帝之後,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是評判歷史人物的主要的標准。
  但是282年以來,這個問題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做出一個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所以雍正問題到現在還是一個歷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繼位的疑案並沒有因為他繼位,這個問題就結束了,所以雍正繼位之後,雍正繼位的疑案還繼續有余波。



十四守陵環境不錯呀

  地處遵化縣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南麓,面積達78平方公裡,位於北京以東125公裡,故名東陵,它和清西陵是我國現模最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封建帝王及其後妃陵墓的建築群。東陵地勢向陽,地形寬敞,河流左環右繞,四周山脈前拱後衛,帝後陵墓各依山勢東西排開。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在一次狩獵中,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勒馬四顧,看到這裡風景優美,山巒之間“王氣蔥郁”,騎在馬上流連忘返,取下射御鉤弦用的板指投向上空。諭示眾臣:“板指落下,必是佳穴,可作為朕的壽宮”。順治帝“駕崩”後,康熙帝為其父親開始營建陵墓,稱孝陵。以後康熙朝的帝王後妃也分別葬在孝陵的東側,開創了清代的“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這種喪葬制度到了雍正帝時發生了變化。
  東陵共有陵寢和園寢14處(所謂“陵”是帝王的墳墓,“寢”是陵區祭祀的齋宇,兩者往往合稱;所謂“園寢”是指建於帝王陵墓之帝的妃嬪的墳墓或皇子的墓地),其中帝陵5座,後陵4座,妃園寢5座。埋葬了5個皇帝、15個皇後和136個妃子。在原來的風水牆圍之外還有王子和公主等人的園寢。整個陵園分前圈和後龍。前圈是陵墓建築區,占地48平方公裡;後龍指綠化圍地,面積更大,占地2000平方公裡。陵墓布局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以神道為中軸線的東邊有景陵、惠陵及其後妃園寢;裕陵、定陵及其後妃園寢在西邊。陵區最南面的建築是石碑坊,從這裡直達孝陵的寶頂。神道就有5公裡長,其間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大紅門、列衣殿、碑亭、影壁山、石像(生生)、龍鳳門、七孔橋、神道橋、下馬碑、隆恩門、隆恩殿、二柱門、石五供、明樓,這一系列建築物由一條寬12米的磚石神道連接起來,主次分明,富有節奏感。
  東陵殿宇是規格化建築,如隆恩殿(祭殿)重簷歇山九脊頂。所有結構全系卯榫結合,嚴實堅固。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京東大地震(8級)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陵墓的木結構建築均未受到顯著的破壞。
  孝陵 是順治帝的陵墓。從孝陵往東是孝東陵,埋葬順治的皇後和妃子、福晉、格格等28人。
  景陵 是康熙帝的陵墓,位於孝陵以東偏南的地方,規模僅次於孝陵。地宮中附葬的有皇後及皇貴妃等4人。景陵之東尚有妃嬪等48人的園寢。
  裕陵 是乾隆帝的陵墓,位於孝陵之西。乾隆帝名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60年,後傳位兒子(禺頁)琰,再當了4年太上皇。他自封為“十全老人”,這個活了89歲的皇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裕陵是一帝、二後、三皇貴妃合葬的墓群。裕陵西500米處的裕妃陵,葬有皇後、皇貴妃及妃嬪共40人。
  在陵區附近有一溫泉,因其水如沸湯,故名湯泉。
  位於遵化西北湯泉村東,距縣城18.5公裡,歷史上曾是皇家洗浴之地。這個湯泉很有特色,而且歷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開發利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就曾在此駐蹕沐浴,並賜名為“福泉”。
  湯泉周長約23米,四周由大理石砌成,池上有石欄,建有\"流杯亭\"。明萬歷5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誓師此地,曾修葺湯泉。泉水水質甚佳,內含硫磺等多種礦物質,常浴可健身。清朝皇帝對湯泉尤為酷愛,康熙皇帝不僅多次到此,題詩作賦,修整池館,而且建造了別具一格的流杯亭。該亭為八角攢尖頂,簷下雕龍,下有石凳,亭內頂端有木雕雲龍,探頭俯視亭內。地面石板上刻有“S”形水道石槽,熱氣騰騰的泉水從池南的石雕龍頭引入石槽。如在亭中設宴,將盛酒的酒杯放在亭下環形石槽內,杯隨水漂,在“漂杯”的過程中,水燙酒熱。這種流杯飲酒之法,古已有之,但利用溫泉“流杯”,卻是湯泉的一大特色。
  這裡群山環繞,綠樹成蔭,環境清靜。
  --------------
  這個是因為我自己地理知識混亂,有時候看說十四在遵化守陵墓,有時候說是在湯泉,我腦子裡一團混亂。所以就大概看一下,這個遵化和湯泉究竟怎麼回事情。以及和北京城的遠近。看完後,歎道,好地方,十四若會欣賞,在經歷了那麼多風雲後,泡泡溫泉,飲飲酒,也是自在的。不過可惜後來他被弄到壽皇殿監禁了。那裡可就大不如這裡了。



文中涉及到的文字獄案

  康熙朝有兩起較著名的文字獄案件,一起是發生於康熙初年尚未親政時的“明史案”,另一起是發生於康熙末年的“南山集案”。
  明史案:
  明末宰相朱國楨,著有《明史》稿一部。浙江烏程盲人莊廷攏,想學習歷史上同為盲人的左丘明,著寫一部史書。但又匱於自己所知不多,便去買得朱國楨後人的明史遺稿,延攬江南一帶有志於纂修明史的才子編輯,將明末崇禎一朝歷史補上,整理、潤色、作序,命名為《明史輯略》,作為莊氏自己的著作出版。該書在提到明朝在遼東與滿人交戰時,仍用明時習慣用語,用明朝年號;稱清先祖和清兵為“賊”,對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稱,等等,這就構成“詆毀清朝”的十惡不赦的大罪。凡參加莊氏《明史輯略》整理、潤色、作序的人,及其姻親,無不被捕,每逮一人,則全家老小男女全部鋃鐺入獄。與此書相關的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購書者、藏書者、讀過此書者,莫不株連。入獄者2000余人,審訊後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遲處死。一時人頭落地,血肉橫飛。依清律,各犯之妻、妾、媳、女及15歲以下之子、侄、孫等沒官為奴及徙邊者無數。
  南山集案更為復雜,牽扯到太子黨和老八黨的斗爭,以及康熙末年社會各階層矛盾的爭執,我文中回避開了,這裡也就不說了。
  但總覺得寫清朝不可能不提文字獄這種事件,所以文中筆墨隱隱放在了“明史案”上,其實寫得很淺,但是總覺得那些人命鮮血不得不提。
  雍正朝的文字獄就更為誇張一些,但老四辦事情還是比較直接,擺明了殺殺砍砍的。慘劇是不少,不過我個人認為對後世的影響不如他兒子。
  乾隆是個滑頭,比老四會做功夫,借著編《四庫全書》索性來了一次全國大清洗。很多珍貴的史籍,凡被認為是“抵觸本朝者”,“非聖無法者”。“敢為異端者”被認為是對清朝祖先有不敬之語者,俱被焚毀。據《四庫全書纂修考》一書作者郭伯恭統計,所銷毀書籍的總數在10萬部左右。可稱是繼秦始皇焚書之後中國文化史上又一大浩劫。這些比殺人要影響深遠的多,甚至可以說是對文明毀滅性的舉動。
  當然乾隆慘劇也沒少弄,乾隆為征集《四庫全書》所需書籍,要求天下臣民獻書,並保證即使書中有“妄詛字句”也不加罪,後發現收繳上來的違礙書籍很多,乾隆思想發生了變化,屢興大獄。徐懷祖詩中“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被認為是盼望大明復辟,“壺兒”與“胡兒”同音,被認為譏諷滿人,因而定為“悖逆”大罪。徐懷祖已死,仍被開棺戳屍,其孫徐食田以及為該書作跋者、校訂者以及被認為對本案處理不當的江蘇布政使陶易等,均被判斬監候。又戴世道的曾祖戴移孝所著《碧落後人詩集》、其祖戴昆所著《約亭遺詩》內有“長明寧易得,短發支長恨”、“且去從人卜太平”等句,被認為懷念明朝,咒罵本朝。可憐的戴世道被死去多年的曾祖父、祖父所累,被無辜判斬,其子斬監候,秋後處決,妻被沒為奴……類似的文字獄案多達一百多件。
  反正一路看下來,就文字獄這塊看,乾隆是最那個的,康熙是最輕的,不過這個不僅僅是因為康熙追求仁寬,雍正偏於苛猛,也跟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矛盾逐漸加劇息息相關,(這個如果說開,就話題長了,就此打住,什麼賦稅,田地,人口等等都要扯上,何況偶也只是知道皮毛。)可以說越來越嚴也是統治階級必須要做的。畢竟人在那裡,首先維護的是自己集團的利益。



作者的話:
  ---------------------
  本來已經算完了,可既然提到“凌遲”處死,就再隨便轉貼一點什麼是凌遲。
  “凌遲”時搭起一座棚子,棚前豎起一根上有分叉的粗木桿,劊子手手持磨得鋒快的鐵鉤、利刃,三聲炮響後便開始,規例是3357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剮得肌肉如大指甲片,一條一縷,密麻叢集,猶如刺蝟。初動刀時,血流寸許,再動刀則無血了。主要是因受刑者受驚,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剮畢開膛,血都從這裡流出去了。“凌遲”後將受刑者五髒、軀體、頭都吊在桿上示眾,監刑官舞紅旗,策快馬,飛馳宮中,向皇帝報告刀數。
  十大滿清酷刑,偶是從頭看了一遍,看完後心裡發寒。真的真的非常慶幸偶是生在新時代了。



此文已經全文完了.....
有另一個作者(玉朵朵)用此文作楔子寫了續集...
所以我會另外開帖....
書名為《步步驚心續集》作者:玉朵朵↓
http://ds-hk.net/viewthread.php?tid=186134&extra=page%3D1&frombbs=1

千篇一律的一句話:((因為我每次PO帖也會打....呵呵~~))
眾親親看完請回覆哦~~眾親親的回覆是我們PO帖的動力....!!




發表評論
本文章已關閉或您沒有權限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