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
根據當時張學良秘書處機要室主任洪鈁和東北軍旅長何柱國二人的回憶,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曾致張學良[[銑電]《銑電》的存在也還難於論定:「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與民族於不顧。」張學良曾將此電轉知東北各軍事長官一體遵守,並按照蔣介石的這個指令,要求東北軍的士兵武器一律入庫,不准抵抗,致使九一八事發當晚,8000東北軍面對500日軍沒有抵抗武器[1]。
另外,據何柱國旅長回憶,9月12日,蔣在河北石家莊召見張學良時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准抵抗。」但空口無憑,至今也沒有證據顯示蔣曾與張在石家莊會面以及說過此話。[2]1947年,馮玉祥在《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當中,更是鐵口咬定,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的不抵抗決定,只是在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但張學良在重獲自由後,還堅決否認有人說他曾把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電文隨時放在身邊的說法,說這是「瞎說,瞎說,根本沒有這種事情」。根據蔣介石的日記,則否定了張、蔣在河北會面,因為按照蔣介石日記,9月12日蔣介石正在去武漢的船上。[3]另外,關於張學良機要秘書的郭維城回憶「九一八事件當晚,蔣介石曾十多次電函張學良不准抵抗」的說法也沒有根據,因為當時蔣介石正在坐船從南京到南昌去指揮剿共的途中,通過蔣介石的日記,也不能證明蔣當晚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爆發[4],並且至今並未找到蔣給張發的不抵抗指令的電報。
儘管日本在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多次挑釁,張學良在接到蔣介石8月16日電報指令後,於9月6日致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及東北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對我外交漸趨積極,應付一切,極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希迅即密電各屬,切實注意為要。」
在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九一八事變當中的「不抵抗」決策完全是其一人所決定,中央政府不應該承擔責任。[5]張學良1990年接受日本國營電視台(NHK)採訪時,表示他當時認為「當時沒想到日本人會大規模地進攻,所以判斷,不可乘日本軍部的挑釁而擴大事件。」「戰爭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到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是國民中央政府下達過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負責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但是,也有日本媒體認為這是由於張學良所處眾所周知的特殊環境關係,他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蔣介石),只能由自己承擔,因而不得不如此說。
總之,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評價。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日本關東軍隨後發動了侵佔中國東北的戰爭,以1萬餘人進攻有14萬人中國東北軍,並在短短半年內佔領東北三省。
自從東北軍守錦州開始,先後無數次向中央提出彈藥、人員、資金方面的支援,結果中央政府一方面堅決要求東北軍抵抗,另一方面卻分文不拔,東北軍將領認為中央政府這樣做,是要將東北軍置於死地,以借日本人之手消滅奉系軍閥的勢力。其中,東北軍將領榮臻厲詞批評道:「中央不撥一分糧餉,不發一槍一彈,只在發命抗敵,顯然有意徒令東北軍犧牲,故置東北軍於死地」。當時的行政院長孫科由於從財政部得不到任何增援東北軍的資金,辭職下台。繼任的汪精衛亦只能一面責令東北軍抵抗,另一面分文不出,致使他的抗日要求被張學良婉拒。而另一方面,汪的積極抗日主張也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路線完全相左,在這種情況下,汪精衛憤而辭職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