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雷倩倩 您是第1858個瀏覽者



76歲的戈巴契夫,攝於2007年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俄語: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聽 文件-播放,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附近,是蘇聯政治家,從1985年至1991年他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還曾經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和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在職時期的政策導致了冷戰的結束,為此他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蘇聯解體。

戈巴契夫的頭上有一個顯著的胎記,為其廣為人知的外貌特徵





早年經歷


戈巴契夫年輕時在莫斯科大學學法學並在那裡認識了他後來的妻子賴莎(又譯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於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們結婚,1955年戈巴契夫畢業,兩人一同回到戈巴契夫的故鄉。



1952年21歲的戈巴契夫加入蘇聯共產黨,1966年他35歲的時候他又獲得了農業經濟學家的學位,從此他青雲直上。1970年他已成為農業部部長,次年被選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72年他帶領一個代表團赴比利時,兩年後他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務執行委員會主席。1979年他加入蘇共政治局。在政治局內他認識了他的同鄉、克格勃首領尤里·安德羅波夫。安德羅波夫在此後數年內成為戈巴契夫的主要提拔者。他在黨內的地位給予他更多出國的機會,這些旅行很深地影響了他的政見和對社會的看法。






民主化改革


康斯坦丁·契爾年科死後,戈巴契夫於1985年3月11日當選為蘇聯最年輕的共產黨總書記,實際上成為蘇聯的第一把手。他試圖通過改革和開放來阻止蘇聯共產主義的退化,其開始標誌是1986年2月召開的第27次蘇聯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戈巴契夫宣布蘇聯將放棄勃列日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了武力干預),他的發言人將這個政策戲稱為「辛納屈主義」。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羅馬尼亞卻發生了暴力事件),史稱為「東歐劇變」。東歐劇變實際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年的全世界範圍內冷戰格局,為此戈巴契夫於1990年10月15日獲諾貝爾和平獎。



東歐民主化的同時也削弱了蘇共政權的國際影響力和對國家的控制能力,最後導致了蘇聯的瓦解。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軍人乘戈巴契夫在克里米亞度假時發動了「八一九事件」,戈巴契夫被軟禁了三天,被釋放後發現他的聲望漸墜,而當時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總統的鮑里斯·葉爾欽的聲望大漲。此外政變後他被迫將大部分政治局成員撤職,一部分甚至逮捕。



早在1990年戈巴契夫就已經引入併當選了蘇聯總統一職,1991年12月25日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他被迫宣布離職,蘇聯正式解體。



戈巴契夫與雷根總統在白宮圖書館戈巴契夫國內「新思維」的改革政策和對東歐國家內政的辛納屈主義,導致了冷戰的結束和蘇聯(和蘇共)的解體,所以他在西方國家中的聲望很高。但是在蘇聯解體後的一段期間,多數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盧布大幅貶值,刑事犯罪也大量增加。




有人認為戈巴契夫的改革應該對國家的分裂沒落和的許多困難負相當大的責任;也有人認為這是蘇共長期統治所形成的各種政治及社會經濟問題積重難返的結果,其他人則認為這是葉爾欽為了個人權力沒有進行完整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結果。在1996年的俄羅斯總統選舉中他獲得了1%的選票。





戈巴契夫現居於莫斯科。離職後的戈巴契夫並不十分低調。在羅納德·雷根逝世後,他代表俄羅斯出席了他的葬禮。他也曾聯同葉爾欽,批評普京對車臣的武力政策和態度偏離了民主。除了時不時發表些政治觀點意見外,他還十分時髦地為必勝客和LV皮包拍攝了廣告。其中為LV拍攝的廣告中,他穿著細條紋西服和大衣,坐在老式黑色汽車的後排,握著車門把手,神情木訥、動作僵硬。在他的身旁放著一個路易威登的行李包。透過車窗,他看到的是破敗的柏林圍牆,就是美國總統雷根曾經要求他拆除的柏林圍牆。從8月份開始,這組廣告就作為2007年路易威登集團秋冬季推廣活動的一部分,陸續出現在各大時尚和財經類的報刊雜誌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重新出山

2008年9月30日,77歲的戈巴契夫已宣布,他將在辭去蘇聯領導人職務17年後再度進入政壇。



2009年5月13日,戈巴契夫宣布準備創建俄羅斯獨立民主黨。戈氏於2002年至2004年曾當選俄羅斯社會民主黨領袖,但是該政黨根據2007年4月俄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被迫解散,當年10月戈巴契夫當選全俄羅斯社會運動「社會民主黨人聯盟」主席。戈巴契夫於2009年5月13日在接受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記者採訪時宣布:「我們得出結論認為,國家應當有這樣的一個政黨,新政黨成立倡議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國家許多公民的支持,目前已收到1萬多人的支持信。」





評價


世人對於戈巴契夫的評價呈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人對其敬仰讚美,有人則對其口誅筆伐。在歷史的迷霧尚未散盡之時,試圖「蓋棺定論」為時過早。對於戈巴契夫和蘇聯解體,或許至少還要再過很多年才可能有個比較客觀或比較一致的看法。



很多人,特別是自由主義者和親美親西方者,認為戈巴契夫促進了蘇共極權體制的和平瓦解,結束了全世界範圍的冷戰對峙局面,堪稱偉人。從俄羅斯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看,戈巴契夫開創的是一個大的改革時代。蘇聯解體和戈巴契夫退出歷史舞台,只是帶有戈巴契夫印記的一個改革階段的結束,而他之後的葉爾欽以及現在的普京,並沒有中斷由戈巴契夫所開始的改革。戈巴契夫、葉爾欽和普京三位統治者所進行的改革雖然在具體內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和差異,但是他們的改革在終極目標上是相同的,即要把俄羅斯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不過戈巴契夫的初衷是蘇聯的民主社會主義化)。




2004年6月11日,戈巴契夫(左)與加拿大前總理馬爾羅尼、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出席羅納德·雷根的葬禮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雖然失敗了,但它結束了史達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引起了社會對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認識和觀念的很大改變。因此,經濟改革為蘇聯傳統經濟模式向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條件。在現在的俄羅斯,儘管人們正經歷著經濟轉型時期的各種痛苦,但是對於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市場經濟的認識顯然已經極大地深化了。




很多人,特別是親共產主義者和俄國的民族主義者,認為戈巴契夫是俄羅斯的民族罪人和共產主義的叛徒。他們認為戈巴契夫的過於草率、脫離實際的對內對外改革政策,以及他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近乎幼稚的過分信賴,導致了蘇共亡黨的嚴重後果,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一落千丈,這些都完全違背了他建設「民主的社會主義蘇聯」的初衷,也背叛了共產主義事業,可以說是完全失敗了。



西方一般對戈巴契夫有很高的評價,戈氏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6年7月,在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五國的的民意調查表明,歐洲大部分居民認為戈巴契夫是比普京優秀的國家領導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後者的只有12%。
在線區會員請注意.....所有疑問都請入帖~~
http://ds-hk.net/thread-206617-1-1.html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2 14:06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3647 秒, 數據庫查詢 10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