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斯底主義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304個瀏覽者
諾斯底主義(或稱靈知派和靈智派)的「諾斯底」這一個詞在
希臘文中就是知識,特別指的就是現在的占星術,他的理論是
認為每一個星球都有一個屬靈的統制者,在不同的星球有不同
的影響力,並將和地球會分開,諾斯底對人們實際的生活有兩
方面的影響,第一身體是超道德的,所以放縱情慾是沒有關係
的。第二物質的身體是沒有真實價值的,所以人可以自己盡情
的放縱也可以剋制己身,而諾斯底他們都比較於偏向於克制己
身。[1]
而諾斯底是指在不同宗教運動及團體中的同一信念,這信念可
能源自於有歷史前的時代,但卻於公元的首數個世紀活躍於地
中海週圍與伸延至中亞地區。了解這個核心信念的鑰匙就是要
透過擁有「靈知」(Gnosis,或譯「真知」),靈知在希臘文
原文是指透過個人經驗所獲得的一種知識或意識。諾思底主義
者相信透過這種超凡的經驗,可使他們脫離無知及現世。
在歷史中,不同的諾斯底主義教派(尤其基督教的諾斯替教
派)都是被持有對抗信念的教派所逼害。當中缺乏證明早期諾
斯底主義者自稱為「諾斯底」,這個稱呼在現今學者中經常用
來表示那些以個人智慧來獲得拯救的人。雖然很多諾斯底主義
者都遵循耶穌基督的教導,甚至自稱為基督徒,但當中亦有很
多不同宗教定位的諾思底主義者,尤其是遠久的波斯先知摩尼
的跟隨者(摩尼教)及在伊拉克及伊朗早於基督教的曼底安主
義。
在二十世紀發現的死海古卷可找到諾斯替教痕跡,但在十九世
紀前知識完全來自愛任紐、希波律陀、俄利根、特土良、伊皮
法紐等基督徒著作。
歐洲諾斯底主義嚴重地受到在光與暗的鬥爭中掙扎的神話觀念
所影響。這影響導致強烈的二元論發展:在天國的國土與物質
的世界有著明顯的分隔,這個物質世界是由創造它的無知的神
德謬哥所支配。受到基督教廣泛的傳播所影響,德謬哥與撒但
[2]十分相似。其中一個二元論的來源可能是直接由其他近東諾
斯底主義引入,如鮑格米勒教派。
性質及結構
典型與特徵
儘管很難為諾斯底主義落一個定義,但那些稱為諾斯底主義的
古代哲學能給予一個典型的模樣。諾斯底主義通常都具備以下
標記:
一個遙遠、至高的及不為人知的獨一個體神格觀念,祂有著
不同的名字,包括普累若麻(Pleroma,希臘文原文即「豐盛」
的意思)及拜多斯(Bythos,希臘文原文即「深」的意思);
更多的神祇從獨一個體「流出」。流出的神祇會漸次的遠離
獨一個體,帶有不穩定的神祇性質;
人類的墮落是在獨一個體內發生的事件,而非因人類的行
為。人類的墮落是因蘇菲亞(Sophia,希臘文原文即「智慧」
的意思)從人類體內流出所造成的;
另一個不同的造物主,以柏拉圖主義的傳統命名為德謬哥;
證據顯示德謬哥的觀念是由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及《理想
國》而來。在《蒂邁歐篇》中,德謬哥是一位仁慈的創造者,
從先在的物質創造了宇宙,卻在創造時受了迷惑。在《理想
國》中,在形容蘇格拉底靈魂中的慾望就有像有著獅子形象的
德謬哥。在其他地方,德謬哥亦被稱作「伊達波
思」(Ialdabaoth)、「薩麥爾」(Samael,亞蘭文即盲目的神
的意思)或「薩迦拉」(Saklas,古敘利亞文即愚蠢的意
思),祂有時會忽視獨一個體及甚至會與之反抗,因此祂會顯
得帶有惡意。德謬哥創造了一批「執政者」統管整個物質世
界,並且阻礙靈魂的攀升。
世界因而是帶有缺憾或者是因錯誤而產生,但最少與構成它
的物質一樣的善良。這個世界是較高層次的存在或意識的幻
影,它的下等可以與油畫、雕刻或其他手藝相比,是真實的模
仿。在某些情況下,它是邪惡的及緊縮的,是一個為當中的居
民所設計的監獄;
以複雜的神話及宇宙論的戲劇形式表達以上的狀況:神祇因
墮落至物質世界而寄在某些人類之內,祂們可以透過覺醒而回
到靈界。對於某人的救贖就等同於一個神祇的復原,並不只是
一個人被救贖這麼簡單,卻是提升至是一件宇宙內重大的事
情;
某一種的知識是這個復原過程的重要因素,並且透過救贖者
的幫助(如基督、塞特或蘇菲亞)。
以上諾斯底主義的特徵只是敘利亞/埃及教派的特徵,而最大
的波斯教派則以摩尼教及曼底安主義自稱。事實上,諾斯底主
義只是指敘利亞/埃及教派,而摩尼教則是指波斯教派。
二元論及一元論
諾斯底主義只是普遍地為二元論,他們可以由徹底的二元論
(即摩尼教)到傳統較輕的緩和二元論。華倫提努另外發展了
一套一元論,是以過往為二元論的用字來表達的。
徹底二元論:或稱為「絕對二元論」,當中有兩個同等的神
祇,摩尼教指祂們分別是光明與黑暗,因黑暗混亂的行動而使
得捲入紛爭之中,及後,部份光明的元素被囚在黑暗之中。創
造物質的目的就是要設定緩慢的步驟,去將這些光明的元素從
黑暗中抽出,使得光明的國度在最後能壓過黑暗。摩尼教的二
元神話相信是從瑣羅亞斯德教繼承得來,永恆的神阿胡拉·瑪茲
達受到祂的對頭安格拉·曼紐的對抗。兩者牽涉在大鬥爭之中,
而最終阿胡拉·瑪茲達會得到勝利。摩尼教創造的神話見證了光
明逐漸的流出,每一次流出都逐漸地墮落而使得卜塔的出現。
黑暗的神創造及統治物質世界。再者祂沉醉在其惡意中。一般
諾斯底主義相信物質世界與黑暗所帶來對惡意的沉醉是要將光
明的元素囚禁在物質世界中,或囚禁在黑暗中或因醉酒分心而
變得無知。
緩和二元論:是指兩個神祇中的一個較另一個低級。這個古
典的諾斯底主義就是塞特派,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由一位較比
他們信仰的真神低位的神祇所創造;而靈界則是徹底的與物質
世界不同,與真神一同存在,亦是那些醒悟的人類真正的家
園。因此,他們會表現出與世界激烈的分割,終極目標是讓靈
魂脫離物質世界的阻礙。
一元論:是指爭議較低位神祇的神性或半神性。華倫提努所
提倡的諾斯底神話是指他們對宇宙的可能是一元的,而非二元
的。在神話中德謬哥的惡念被減輕,祂所創造有缺憾的世界並
非因任何道德的缺點,而是祂真實地不認識高位的靈界。所以
華倫提努相比塞特派對物質世界帶有較輕的輕視,認為實體是
「認知的錯誤」,而非甚麼神聖的實質。華倫提奴的世界觀是
一元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神聖方面的,而人類一般的視野因
「認知的錯誤」受到物質世界的限制。
道德及禮儀
諾斯底主義的道德品行一般都是禁慾主義的,尤以性及飲食方
面最為要緊。在其他地方上,諾斯底主義者則會採取較溫和的
禁慾,以改正其行為。根據托勒密的《Epistle to Flora》就定下
了禁慾主義是個人的道德取向,以使其靈魂能從洛格斯中獲得
好處。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基督教教父的記述,一部份的諾斯底主義
者不是奉行禁慾主義,相反卻是奉行放蕩主義,或是假裝禁
慾。伊皮法紐就曾指執政教派中有些人是克制自己的慾念,但
有些卻是假裝禁食以此欺騙他人。愛任紐在其《反異端》中指
術士賽門·馬革斯建立了道德自由的學派(即道德無涉主義),
說只要相信他及他的妓女同伴特洛依的海倫(Helen of Troy),
就不需理會任何《聖經》中的先知和他們有關道德的教訓,他
們因賽門的恩典而得救,而非因自己的德行,所以可以做他們
想做的事。雖然對賽門與放蕩主義的關係所知甚少,但的確有
他的跟隨者結婚及生下子女,由此可見他們亦非完全的禁慾。
愛任紐亦指賽門的門生華倫提奴吃祭物、雜婚及娶了收養的妹
妹為妻子。華倫提奴更以性事作為聖禮的儀式,意思是以此來
模仿一對構成普累若麻的陰陽基質(syzygy)。諾斯底主義的
迦坡加德派則聲稱他們有著力量去做任何的事,包括邪惡的或
是無信仰的,而道德只是人類眼中的善良或邪惡。迦坡加德的
兒子伊皮法尼斯更教導說雜婚是神的律法。
主要學派及著作
從以上可見,諾斯底主義的學派可大致上分為波斯學派及敘利
亞/埃及學派。前者有著較重的二元論趨向,反映受著波斯瑣
羅亞斯德教的強烈影響;而敘利亞/埃及學派就是傾向一元
論。後期的諾斯底主義,如清潔派、鮑格米勒派及迦坡加德派
卻有著包含以上兩種元素。
里基諾斯書是范倫提納所寫,主張人復活不是實在形體。《多
馬福音》收集了114段耶穌說的話。《腓力福音》討論聖禮,包
括施洗、婚事等。《約翰旁經》詳細敘述宇宙起源。[3]
波斯諾斯底主義
波斯學派是諾斯底主義的古老形式,他們是個別的宗教,而非
基督教或猶太教的分支。
曼底安主義只有少數仍然存在於伊拉克及伊朗的胡齊斯坦
省,他的名字的「曼底安」(Mandā d-Heyyi)大約解釋為「生
命的知識」。雖然它的來源已經無從稽考,曼底安主義者是以
施洗約翰為信仰的主要對象,並且中心信仰亦著重浸禮。除了
部份與基督教吻合外,他們不相信摩西、耶穌或穆罕默德。他
們的信仰及修行與那些信仰對象所提倡的並不相同,因而必須
分清。大量曼底安經典的原稿依然存在,就如《Genzā
Rabbā》相信是早於2世紀的手抄本;另外亦有《Qolastā》(即
祈禱聖典)及《施洗約翰記》。
摩尼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信仰遺產,由先知摩尼所創立而卻
接近消滅。大部份有關於摩尼教的著作均已失去,只要是發現
一本原稿著作亦可幫助發掘更多資料,現時放置在德國科隆的
《Codex Manichaicus Coloniensis》主要包含摩尼教先知的生
平資料及他的教訓與主張。除了與基督教的聯系外,找不到摩
尼教與任何基督教宗派有任何的關聯。
敘利亞/埃及諾斯底主義
敘利亞/埃及學派是從柏拉圖主義引伸發展出來,描述創造是
一連串由獨一個體的流出過程,最終形成物質世界。他們傾向
認為物質是邪惡的,而非另一股等同的力量。事實上,邪惡與
善良在這學派是一相對的觀念:前者是與獨一個體分離的極
端。大部份此學派的著作都是與基督教有關的,都是在拿戈瑪
第經集中發現的:
賽特著作,以亞當及夏娃的第三子命名,傳說是靈知的擁有
者及傳播者。著作包括有:
《約翰密傳》
《亞當啟示錄》
《掌權者的本質》
《雷:完美的思想》
《三形的普洛特諾尼亞》
《埃及人福音》
《唆斯特利阿努》
《阿羅基耐》
《塞特三柱》
多馬著作是按聖多馬的學派所命名,詳細可參考多馬派教
會。就此學派的著作包括:
《珍珠之歌》
《珍珠之歌》(Hymn of the Pearl)發現於《多馬行傳》之
中,「珍珠之歌」是現代譯者所取的名字,它原來的名字是
「使徒猶大·多馬在印度國土之歌。」文中以蛇象徵這個世界的
統治者或惡的原則;以海象徵代表物質世界或黑暗世界,是神
明沈入其中的所在;而埃及則被象徵為物質的世界,諾斯底主
義把埃及當作「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無知識界、邪
惡宗教的象徵。「珍珠」在諾斯底主義的象徵中,是代表著有
超自然意義上的「靈魂」的永恆的隱喻。這裡的珍珠,它的本
質上是「遺失了」的珍珠,它被包圍在野獸的殼裡或隱藏在深
處。當靈魂被稱為珍珠時,表示表示它的來源及它是很珍貴
的,但是也是與它現在的無價值來作對比,以它的閃亮與它所
陷入的黑暗來對照。若珍珠所代表的就是靈魂,珍珠是「遺失
的」,那麼找回珍珠就是天上所關注的,取回珍珠也就成了聖
子的使命。在王子出現前,它墮落到黑暗的能量之中,而王子
為了它就承擔下降與流放的命運。[4]
《多馬福音》
《爭戰者多馬書》
華倫提奴著作是主教及諾斯底師傅華倫提奴的著作,他在賽
特傳統外發展了一部複雜的宇宙觀。他的著作包括(有*者為殘
篇):
《The Divine Word Present in the Infant》(Fragment
A)
《On the Three Natures》(Fragment B) *
《Adam's Faculty of Speech》(Fragment C) *
《To Agathopous: Jesus' Digestive
System》(Fragment D) *
《Annihilation of the Realm of Death》(Fragment F) *
《On Friends: The Source of Common
Wisdom》(Fragment G) *
《Epistle on Attachments》(Fragment H) *
《Summer Harvest》*
《真理的福音》*
《托密勒的諾斯底神話》
《使徒保羅禱文》
《Ptolemy's Epistle to Flora》
《論復活》
《腓力福音》
巴西利得著作是以巴西利得來命名,只有從反對者的聲音
中,如愛任紐的《反異端》及亞歷山大的革力免的著作得知其
內容:
《The Octet of Subsistent Entities》(Fragment A)
《The Uniqueness of the World》(Fragment B)
《Election Naturally Entails Faith and
Virtue》(Fragment C)
《The State of Virtue》(Fragment D)
《The Elect Transcend the World》(Fragment E)
《轉世》(Fragment 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Goodness of
Providence》(Fragment G)
《Forgivable Sins》(Fragment H)
後期的諾斯底主義
除了以上的諾斯底主義學派外,亦有不同的教派出現,按時序
表列如下:
賽門·馬革斯及馬吉安均有著諾斯底主義的傾向,但他們為人
熟悉的思想卻不是諾斯底主義的,他們都分別建立了一個龐大
的教派。有人因而稱呼他們為「偽諾斯底主義者」或「原始諾
斯底主義者」,其中賽門的學生米南德就屬於這一類。
塞林則是一個1世紀末至2世紀教派的領袖。他相信這個世界
是由一個較低級的創造者所掌管,並認為會有一個慶典、犧牲
和宰殺祭物等方式所組成基督的王國。
俄斐特派是一群崇拜創世記中記載的銅蛇的教派,奉它為授
與知識的象徵。
該隱派是崇拜該隱、以掃、可拉以及所多瑪而得名的教派。
對於此教派只有少許資料,但可以推測得他們是以放縱情慾及
不道德的行為作為救贖的方式。
迦坡加德派
Borborites
鮑格米勒教派
中世紀諾斯底主義純潔派所使用的徽章
純潔派(或譯迦他利派,另稱為阿爾比根派或阿爾比派)是
模仿諾斯底主義,於12世紀盛行西歐的教派。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約翰.甘乃迪,《見証的火炬-兩千年教會的屬靈歷
史》,劉志雄譯(台北:提比哩亞出版社,1997),74。
2. 查目前比較流行的國語和合本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聖經、
新譯本聖經、現代中文譯本聖經,還有比較古老的光緒19年福
州美華書局活板文理聖經、光緒34年上海大美國聖經會官話串
珠聖經、宣統3年聖經公會的文理聖經,Satan均譯作「撒
但」,不作「撒旦」
3. 陶理,《基督教兩千年史》(香港:海天書
樓,2001)96。
4. 漢斯·約納斯著,張新樟譯,《諾斯替宗教》(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06,1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