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本文出處:
http://chat.idanlan.com/dispArticle_17108.htm
原址我進不去阿,所以貼百度出處:
http://tieba.baidu.com/f?kz=444985103
不需要太認真,不想起爭議。
屈原的死,不是因為忠君,而是因為愛情,而且是同性愛情,因為失寵於楚王:「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嘩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樁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瞭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這樣的說法頗有趣味,這樣看來,端午節真的對我們很有特別意義了。
屈原年輕時想必是英俊瀟灑,加之才華出眾,才得寵於楚王。可君王后宮光佳麗就三千,更別說那些處心積慮想要擠到君王身邊的美男們,再加上楚王不是一個癡情的人,見了帥哥心就花,更何況屈原孤傲冷俊的性格,一定讓他在一堆美男裡備受排擠,也讓楚王覺得他太不可親近,漸漸的也就疏遠了,他又不會人家龍陽君哭哭啼啼那一套,逐漸失寵於王也是必然,他只有一個人躲在背後默默的流淚,也不會伸張,他的自尊和非凡的才華,以及貴族的氣質,都讓他不可能用什麼陰謀詭計重新換回王的眷顧。愛情有時候需要的妥協,退讓甚至放棄尊嚴,這些他都做不到,他寧願選擇偷偷的離去,離開那個傷心地。
可是屈原是個癡情的人,無論走在何地,心中不忘的還是那個他。他想要忘記,可是那知道記憶如影相隨,他想要不去愛,可是付出的情感已經難以收回,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癡情人的悲哀,因為忠於情感,而讓自己無法自拔,因為深陷,而得到巨大的快樂,同時也因為愛情的火焰過於熱烈,以至於最後燃燒了自己。不知道屈原和楚王最後一次道別是怎樣的,那一次,他知道,那是生離也是死別,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死竟然成為了一個節日,讓我們幾千年仍然來追思,來挖掘那些他不堪回首的隱私。儘管幾千年過去了,那關於愛情的疑問依然寧我們困惑,每天在這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上都有癡情的人,選擇和他一樣的道路,滔滔的江水負載了多少人的性命,埋藏了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戀。
愛情,不論產生於同性還是異性間,只要火候到了,一樣可以生死相許,一樣能留下傳世華章。
歷史就是這樣,在時間的流失中漸漸的失去了原來的味道。變成了另外一種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