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推薦序 1
讓人放不下書的警示神話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美國NERD Skincare創辦人、生物醫學工程師)
拜讀這本書時,勾起我陣陣的回憶。
二○一五年我帶著兩箱行李到矽谷創業,記得當時書中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大肆被媒體報導,譽為「女版賈伯斯」,也曾是全美創業女首富。她創辦的公司Theranos,在矽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是在生物科技融資才要開始有超級榮景的時期,更被所有創投家和生技新創視為生技的聖杯。幾年後的今天,看了本書所敘述的完整過程,令人不勝唏噓。
本書中不僅僅是探討這個三千億的商業和醫療詐欺而已,作者更從伊莉莎白.霍姆斯從小長大的環境,與家人的關係,世交變成世仇的背景,甚至是男友的影響來完整刻畫這個人物。幫助讀者更能理解和想像,為什麼年輕的伊莉莎白.霍姆斯會一步一步,愈陷愈深到最後身敗名裂的心理狀態。
裡面提到幾次一般人無法應付的危機,卻被伊莉莎白.霍姆斯輕鬆解決。除了要有過人的頭腦、毅力之外,成長時期的痛也是造就她異常地沉著,還有要不顧一切成功的關鍵。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伊莉莎白.霍姆斯的願景,用一滴血讓病人在家就可以檢測幾百種項目,簡直是神話。要是能成功,必定會讓整個醫療照護往前好幾步,也能造福無數的病人。
可惜的是,因為個人因素和賈伯斯情節,她堅持一定只能用微量血液,和建造如蘋果產品一樣大小的消費性家用機器。此舉讓公司的研發之路困難重重,這些非理性限制,現今技術幾乎無法達成。因此,Theranos才會一步一步地離事實愈來愈遠,謊言也變成傷人的詐欺。
作者約翰.凱瑞魯(John Carreyrou)是《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有名的記者,也是兩次普立茲獎得主。這次,他花了三年半時間收集資料,並和上百位Theranos相關人士訪談,歷經被超有錢的Theranos施壓,美國王牌大律師威脅,被私人偵探追蹤,甚至是線人因為太害怕被報復所以失蹤等。
因為,他要調查的對象──伊莉莎白.霍姆斯,可是個握有強力的政商資源和金援的超級對手。有把她當孫女疼愛的前國務卿老人,四星將軍加持還有王牌明星律師護航,作者可是花盡心思才慢慢把真相一點一滴拼湊起來,最後在《華爾街日報》頭版舉發Theranos罪行。
這本書一環扣一環,深入淺出地描繪科學環節,讓非理科生也能了解Theranos玩弄數字的輕重和後果。對於每個人物心態和利益糾纏,公司權力鬥爭又有很詳細的描繪。
原本打算先看幾個章節,結果整本書我看到放不下來,所以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一字不漏地讀完。難怪,這本書之後有可能被好萊塢翻拍成影片,然後由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主演,讀完書之後,我已經迫不及待要看電影了!
推薦序 2
人人都需要生醫投資「解盲」
許凱廸(台灣大學生技博士、財經作家)
「世界頂尖大學休學」、「令人憧憬的夢想藍圖」及「強烈個人魅力」的特質集合,會使你想到誰?是蘋果史帝夫.賈伯斯還是臉書馬克.祖克伯?本書的主角伊莉莎白.霍姆斯除了具備以上的「傳奇特質組合」,更擁有迷人的外表與顯赫的身世。
此外,她十九歲時創辦的Theranos以「花最少的血,得到最多檢測結果」為號召,連美國大型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都趨之若鶩,帶動這間公司市值一度高達到九十億美金,成為美國矽谷最不可忽視的新創獨角獸。
但大眾萬萬沒想到,這家集結前美國財政部長、國務卿與國防部長等黃金陣容董事會的明星公司,居然是一家靠「願景」募資、但不具備任何「創新技術」含量的空殼新創。在被踢爆造假後短短半年,創辦人霍姆斯從四十五億美元身價的高峰變成一張壁紙,社會萬萬沒想到這家經營者背景與募資狀況如此傑出的公司,竟毫無任何競爭力。
實際上,擁有生技博士與財經作家跨領域背景的我,對於投資市場上的泡沫一點也不意外。從千禧年網路泡沫到近年台灣生技股超高本夢比都如出一轍,皆是「資金氾濫」下對於趨勢科技的追捧,只要公司名字跟.com或生技沾上邊,不用技術就能讓市值翻好幾倍。
一個新藥需要臨床試驗解盲(unblind,藥物測試中將病人隨機編入實驗組及對照組,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直至研究結束,再進行資料解盲與分析),成功後才能核准上市,從研發、臨床到上市動輒耗時十年以上,與人命相關的一切是如此謹慎。有趣的是一到投資市場中,最需要「長期臨床驗證」的生醫產業反而化身「短期募資萬靈丹」,投資人關注的是投資ABC輪的結果而跟單進場,而不是依據臨床一二三期的數據。
「資訊不對稱」是導致虧損的致命原因,當缺乏對投資標的之相關知識,一無所知的投資者就會過度迷信企業成員背景和股東組成,被公司牽著鼻子走。要知道資本市場是世界最殘酷的戰場,如果只憑藉公司擁有大咖背書與知名財團資金就能投資賺錢,那麼大家就不用辛苦工作了,不是嗎?
那投資人該如何避免犯下大錯?
我建議採取「第二層思考」與「相信專業」,這是每個人都該辦到且都能做到的。在學歷的部分,放眼生醫研究界擁有博士甚至醫師暨博士雙學位的人滿滿都是,且這是門需要實際研究與數據佐證的「實證科學」,相關從業人員的養成皆相當漫長。因此,一位十九歲的史丹佛大學化工系輟學生能開創出全球頂尖藥廠都做不到的技術,機率有多高?
再者,沒有任何專業生技創投投資Theranos,也無大藥廠為其技術認證與背書。如果連這些生醫專業機構都沒認可Theranos,那投資人只憑公司勾勒的美好願景就投資,顯得過於天真。
本書絕對是近代生醫投資經典教材,提醒投資人要依據「客觀事實」評估,而非像Theranos的投資方是因害怕錯過致富列車的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而出手。
推薦序3
如果這一切都能成真……
何佳安(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
Theranostics 是一個新鮮的科技名詞,結合therapy(治療) 與diagnosis (診斷)的概念而新興的研究領域。該領域對於成就「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及「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的價值,根植於延長病患的壽命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二○一三年Theranos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首度在媒體上提出她對於血液分析與癌症篩檢的劃時代技術,強調以一滴血即可進行百種健康檢測的偉大創新。對於開發疾病檢測新科技極有興趣的我,及其他具有類似專長、族繁不及備載的學者專家們而言,伊莉莎白.霍姆斯口中描繪的這個劃時代的技術,曾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伊莉莎白.霍姆斯想要改變世界、為大眾謀利的想望何錯之有?然而,過度對理想的狂熱,太氾濫的企圖心,太膽大的鋌而走險,太多的金錢糾葛,配上一連串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樂觀與隱瞞,硬生生把這位「女版賈伯斯」揪下台來,讓這個充滿遠見與願景的創意冒險,走偏了路。
我在校園裡待了大半輩子,自然是不懂《惡血》一書中所描述美國企業權力最高層的黑暗;在我的內心深處,也確實不希望稱呼伊莉莎白.霍姆斯為騙子,因為她口中的劃時代高科技並非決然無法達成的虛擬與空想。然而,醫療相關技術關乎民眾的生命及生活品質,在開發新穎醫療技術的過程中,更需要破表的誠實態度與嚴謹的原則。
生醫產業為台灣「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的重要計畫之一,而醫療器材的開發為生醫產業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是政府極力培植的關鍵性產業之一。在不捨棄傳統檢測方法的同時,若能搭配更先進的醫療檢測技術,並與正在建置中的生醫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確實可以提供我們機會找出個人差異及疾病表現的異質性,並根據所得結果訂下預防及治療的策略,達到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的願景。
伊莉莎白.霍姆斯這個前浪雖然已經死在沙灘上,但是還是需要千千萬萬的後浪更穩紮穩打的精進努力、更嚴謹誠實的小心謹慎,共同朝向增進眾人健康、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前進。
若干年後,可以有效執行醫療檢驗的「微型實驗室」一旦問世,不僅可以幫助降低病患試藥風險與痛苦,更能即時並精準地提供正確的治療與預防醫療策略,減少無效醫療及疾病復發的機會,提升疾病治癒之成功率。
希望讀者藉由這本書可以了解到,成熟的醫療生技的確能為民眾帶來改善及好的改變;更希望有志以「改善人們健康環境」為目標的新創生技及生醫科學家,能因此書而獲得啟發。
推薦序 4
野心過大的詐欺犯,還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
蔡依橙(醫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伊莉莎白.霍姆斯創立並經營Theranos的故事,是這時代很少數,在幾年內先成為典範,又瞬間輿論反轉,成為負面案例的傳奇。而這一切的反轉關鍵,就是本書作者約翰.凱瑞魯在二○一五年十月十五日的《華爾街日報》頭版,所刊出的調查報導。
由於凱瑞魯深厚的調查功力(報導此事之前,已獲得兩次普立茲獎),與報導證據力的堅持,目前的主流認知,就是一個「曾經很有才華、很努力很堅持的年輕創業家,擁有超強的募資與行銷能力,但研發管理與技術實現出了問題,於是越過道德與法律邊界,開始以詐欺手段、訴訟技巧、政商公關等方式,支撐遲早會破的檢測大夢。然後,牛皮真的吹破了」的故事。
這個沒被完成的檢測大夢,就是「用指尖的一滴血,完成全套血液生化檢測」。而且,就作者的訪查,在科學層面,Theranos 一直沒做出令業界認可的技術突破。
但書中也提到,霍姆斯在輿論轉向後,仍作了一次困獸之鬥。他接受了《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專訪,不直接回應技術缺陷與違法事實,而是嘗試重新定義故事:暗示自己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並被一個仇女的記者盯上。這一切報導,只是見不得女性創業者成功的男人,所精心設計的抹黑。
這正好帶出了「性別」議題。
本書作者,不愧是長住紐約的資深記者,在堅持「報導正確」的同時,也非常注意書寫方式的「政治正確」,避免落人話柄,削弱報導力道。書中持續專注在醫療技術、詐欺手段、患者權益等面向,盡量避免任何性別指涉。提到可能與「性別」相關的事件時(如:眾多具有強大政商影響力的男性董事會成員),也全以訪談內容、真名與實際發生的事件帶過,避免加入自己的主觀描述。
但做為讀者,我們擁有更自由的思考空間。伊莉莎白.霍姆斯如果是男性,會不會在其吹噓並取得資源的同時,真能獲得更多技術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技術突破。在大宗合約兌現前,真正實現微量檢驗的願景?會不會真是因為身為女性,導致他承受比一般人更多的逆風,落得如此狼狽不堪?
或者,如果伊莉莎白.霍姆斯是男性,根本不可能獲得史丹佛教授、矽谷傳奇創投與眾多政商名流的強力背書支持,Theranos 終將只是個從未被報導的矽谷失敗創業?正是因為我們太期待一個成功的傳奇女性創業家,導致一切的評估失準,不尋常的寬容,養出了不尋常的醜聞。
又或者,霍姆斯摔了這一跤後,學習其心靈導師賈伯斯,沉潛十年,專注研發,達成技術突破。凱旋回歸矽谷創業圈,獲得超過以往的估值,再次創造神話?
作為醫療從業者與創業者雙重身分,我相信本書作者的論述:他是個野心過大的詐欺犯,用不成熟且違反法規的產品,置數萬人的健康於風險之中。至於,到底所承受的是性別歧視還是性別優勢,或有討論空間。閱讀本書時,也建議您加入「性別」這個向度,去做批判性思考,會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