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書籍]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作者:琳達.柯利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作者:琳達.柯利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深邃的微笑 您是第231個瀏覽者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The Gun, the Ship, and the Pen: Warfare, Constitution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作者:琳達.柯利
原文作者:Linda Colley
譯者:陳信宏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3/03/29




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以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擁有憲法,
  十九世紀以後,憲法已成為現代國家的正字標記。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憲法成為世界各國的根本大法?
  如果文明的憲法,來自野蠻的戰爭,
  那面臨戰火威脅的此刻,是不是我們的憲法時刻?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當今最具原創力的歷史學家 琳達•柯利,書寫全新典範的大膽之作
  ★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她。」────吉兒•萊波爾,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沃夫森歷史大獎得主、2021年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隆隆的炮聲與往來的船舶,筆墨寫成的憲法傳遍全球!
  戰爭創造憲法,憲法又創造戰爭。
  戰爭與憲法,共同創造了臺灣所處的現代世界。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今天我們所說的「憲法」,其實是1800-1900年間才大量出現的全球現象。當時有愈來愈多的統治者,將憲法視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技術,是動員資源和維持正當性的必要手段;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人民,也將憲法看作是與政府討價還價、保障政治權利,甚至於重新定義共同體的方法。憲法,最終成為現代文明與普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會有這樣的劃時代轉變?究竟是哪些人物、哪些歷史事件與變革力量在背後推波助瀾?奠基於多年的跨國研究,英國國寶級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在本書還原了成文憲法在現代世界傳播普及的過程。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關鍵在於大規模戰爭、全球化與印刷術的興起。問題是,這些因素為何與憲法有關呢?

  《槍炮、船艦與筆墨》有著生動如章回小說般的文筆,細膩豐富的歷史觀察。讀者能夠在本書中看到,人類為何發明憲法,如何藉由憲法來回應快速變動的世界,以及想像一個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新時代。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專文推薦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列名推薦

  李怡俐/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建志/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林美香/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施靜菲/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鄭紹鈺/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前研究員
  盧省言/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經濟學人》 × 《金融時報》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外國學界讚譽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琳達•柯利。────萊波爾(Jill Lepore),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將思想史、政治史和人的歷史結合在一起……,是當今最偉大歷史學家的全球歷史傑作。────加薩諾夫(Maya Jasanoff),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地中海一路到日本,本書講述一個色彩繽紛、文筆優美且令人吃驚的故事,原來現代戰爭的轉變與全球各地憲法的崛起之間具有深刻聯繫。────瓦爾迪(M’hamed Oualdi),巴黎政治學院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導遊,帶你穿越世界的歷史,看見成文憲法誕生的故事。────比爾德(Mary Sarah Bilder),波士頓學院法律系教授

  本書透過歷史,看見人類長久以來的盼望、衝突與政治想像,解釋為什麼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憲法屢屢讓人失望,我們卻還是對其抱持著驚人的信念。────米蓋爾(Alan Mikhail),耶魯大學宗教學研究學者

  人們想必會對本書的核心主張感到訝異:現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實源自於災難般的戰爭。────威倫茲(Sean Wilentz),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告訴我們,究竟是怎麼樣的國際交流,才使人們邁入憲法的新紀元。────泰勒(Alan Taylor),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示範了大歷史書寫如何追根究柢,又是如何獲得意料之外的答案。────蘇布拉曼亞姆(Sanjay Subrahmanya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

外國媒體讚譽

  本國憲法是我求學時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我想許多人會有同感,同樣認為憲法僅是紙上談兵、迂腐且陳舊的事物──直到我讀到琳達•柯利的這本新書。────《泰晤士報》

  《槍炮、船艦與筆墨》對於理解今日政治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其中之一就是透過長時段視野來理解當代事件。即便制憲失敗,也能發揮重要的影響,奠定後人成功制憲的基礎。────《紐約時報》

  跳脫國族敘事的窠臼……本書最深刻之處在於「流動性」,不僅體現於流暢的敘事,更展現在傳播憲政思想的運動裡。在戰爭的推波助瀾下,政治與法律理論橫越大洋,傳遍一個又一個國家。無論是報紙刊載、書籍或官方記載、公開演講或國會辯論,這些思維彷彿具有無限的適應力。即便是最微小的例子,也能成為改變的種子。────《紐約書評》

  柯利沒有過度美化憲法,而是強調世界各地那豐富多樣、卻同樣對制憲有所貢獻的精采人物。────《華盛頓郵報》

  本書證明了憲政制度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土地上萌芽:既能限制統治者的權力,也可以鞏固君權神授的思維;既足以賦予普世人權,也能被用來排除原住民、女性、移民與窮人的政治權利。或許,每當碰上風雨飄搖的年代,每當統治者與臣民皆不對治理抱持期待,人們就會開始揮舞筆墨,改寫憲法。────《倫敦書評》

  社會學大師查爾斯•蒂利曾經說過,「戰爭創造國家,而國家創造戰爭」。傑出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則告訴我們,「戰爭創造憲法,而憲法創造戰爭」。世界各地的憲法確實具備了崇高的原則,但促使它們得以存在的根源還是競爭與戰爭。────《華爾街日報》

  從歐美、俄羅斯到海地,再從日本到大溪地,琳達•柯利描繪十八、十九世紀的陸戰與海戰如何推動成文憲法的普及化,成果就是一部深度非凡、想像力與洞察力兼具的全球史。────《金融時報》

  琳達•柯利是她那一代人中最激勵人心的歷史學家,也是最有意思的非虛構寫作者。────《衛報》

  數十年來最令人著迷、最具啟發性也最鼓舞人心的全球史著作。────《BBC歷史雜誌》

臺灣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融合戰爭、歷史、憲法與許多精彩故事的書。戰爭導致新憲法,新憲法又常引起戰爭,整本書可以像章回小說一樣一直讀下去。扣除尾聲,全書正文以康有為在伊斯坦堡的見聞開始,最後以孫文和中華民國憲法前言結束,更是意料之外的有趣之處。────林建志,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每一部憲法都有自己的故事。《槍炮、船艦與筆墨》以全球尺度,將這些故事及其背後推動力量,特別是戰爭與印刷術,編織成一幅巨型的時代圖像,極具啟發性。────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文筆生動,內容豐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優秀作品。作者從不同歷史事件與行動者──如戰爭發起、強大領導者、有遠見的立法者和堅定的反叛者等角度──重新描繪當代憲政體制的故事,以及當代憲政體制對現代化(modernization)所帶來的深刻意涵。────李怡俐,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憲法,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但展現好似真的一般。本書作者說,成文憲法,易於犯錯的人類紙上創造的脆弱作品,但仍紀實不墜:哪些歷史當下,為改變一切,人們必須追求此「不存在的世界」。憲法時刻,尤令人佇足深思。────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在讀到莫斯科少女歐嘉米希克向鎮暴警察朗讀俄羅斯聯邦憲法時,我落淚了!在此全球民主程度退化的時刻,本書的成文憲法歷史回顧,無疑鼓舞了無數的威權體制反抗者:「我們不是在幫別人作戰,而是在替自己爭取更多重要性無可估量的權利,……更是為了證明我們不再是被統治者,而是公民。」歷史站在反專制者的這一邊,而戰爭不過是他們反抗暴政與守護理念的鼓聲。────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爬梳成文憲法在戰爭及帝國擴張時期如何誕生的過程:戰爭(槍炮)讓許多軍人需要成文憲法鞏固自身統治、日漸繁盛的海上貿易(船艦)及出版知識(筆墨)則讓「成文憲法」全球化。但如同作者琳達•柯利所說,「成文憲法是易於犯錯的人類在紙上創造出來的脆弱作品」。源自於過往戰爭的憲法,該如何持續保障我們今天所珍視的民主自由,其實有賴未來全民的關注與推陳出新。────盧省言,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導讀

戰爭、憲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琳達•柯利(Linda Colley)新著的《槍炮、船艦與筆墨》這本書講三個事情:戰爭、憲法與現代世界的形成。她觀察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憲法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註冊商標:一個國家一定要有一部憲法,那個國家才算步入到現代。讀者看一下當代國家,不管是採用民主制度還是獨裁集權,絕大多數都會有憲法,便知她的觀察不假。

  這也澄清了憲法的產生必然與民主政體相關的想法。本書開卷就先講康有為的故事。康有為在一九○八年造訪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親眼看到青年土耳其黨成功帶領人民迫使帝國統治者蘇丹恢復實行先前已在一八七六年制定的憲法。康有為日後寫下叛軍領袖的言語:「萬國皆行立憲!」康有為是眾所皆知的保皇黨,但他認同立憲的必要性。就連慈禧太后掌權的大清朝廷也無法違背這樣的趨勢,而在一九○五年就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展開「預備立憲」的歷程。

  我們現在常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因為它規範國家的性質、治理的方式及政府和人民各自的權利義務。憲法所規定的政府組成方式雖然不拘是民主共和還是君主統治,但是憲法存在的本身也意味著政府(政權)的存續係根基於人民的首肯,也就是政府的作為應該獲得人民的同意。當然,掌權者不免會百般操弄,或在一時剝奪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可是有憲法還是比沒有好。琳達•柯利在終卷之前,盱衡時局,最後也重述了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的名句:「成文憲法雖然可能在一時的激情或迷惑之下遭到違反,但這樣的文本畢竟可讓保持警覺者用來再度號召及重新集結眾人」,讓人民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利。

  這個「一定要立憲」的趨勢大約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琳達•柯利檢視了許多具有代表性或關鍵性的個案,她分析了立憲者本人或者立憲推動者們的想法,還有大時代的背景。講到這些人,當中有多個讀者未必熟悉,一如發生在科西嘉、海地或者連聽都沒聽過的皮特凱恩島群島(the Pitcairn Islands)的故事。但是對英國人,或者英國歷史學家來說,不會太陌生。因為從十六、七世紀以來,英國人就已經加速到海外發展,而到了十八世紀,英國已徹底建立起一個「日不落」的帝國。隨著帝國的手腳不斷地向外延伸,英國人所掌握的世界情報也不斷地累積,並且都加入到人民茶餘飯後與學術殿堂的討論。透過琳達•柯利有系統的整理、爬梳與分析,讀者也就掌握到這些難得的知識。

  那麼,為什麼「萬國皆行立憲」會成為一個事實呢?那就是書名當中的「槍炮、船艦」這兩樣東西造成!槍炮當然是用來打仗,因為都使用到火藥,於是也有人將之歸類作「熱兵器」。隨著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發生,槍炮的演進日新月異,不在話下。至於船艦,他們的原本功能是作為交通工具。然而,隨著它們的快速改良與進步,船艦得以越造越大,其航行速度也越來越快,操作也越來越容易掌控,它們讓海洋阻絕交通的限制不斷被突破,地球的角落變得無遠弗屆。這本來也是好事一樁,但同時卻也將戰爭有規模地從陸地延伸向海洋。十八世紀以來的戰爭不但規模越來越大,被捲入的國家或者政權越來越多,而且是在陸上打,也在海上打,使得「混合戰爭」成為破敵致勝不可不採行的手段。捲入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才能撐得住場面。戰爭需要人民當兵,需要人民挪出他們高比率的所得去提供戰爭所需的龐大物資。

  混合戰爭的形式與擴大的戰爭規模造成龐大的財政負擔與人力需求。錢與人兩者都取自人民。江戶時代末期(幕末),日本人稱強迫兵役為「血稅」。幫穀子去殼就是「稅」,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剝一層皮」。「稅」就是一種剝奪,若沒有補償必然會遭致反對或者抗拒。政府如果要剝奪人民的人身或財產,一定要獲得人民的同意,並且提供相對的保護作為回饋。

  十八世紀中葉前後,一些出身不同政治文化與社會階層的人士,嗅到了時代的氛圍,都去思考立憲這個課題,並且朝向相同的方向去尋求解決之道。他們更透過筆桿子,透過印刷、出版、流通,向社會大眾分享想法,爭取認同以促成共識。巧妙而平易近人的文筆、日漸增長的民眾識字率,以及印刷出版的發達,投射到被戰爭影響所衝擊到每個人的切身感受,也正解釋了有關憲法問題的種種活動蔚為風氣的來由。

  至於憲法本身,一定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現;而其認可,一定要透過議會代議或者全民公決,從而取得正當性與合法性(legitimacy)。因為有正當性與合法性,因此在一定的範圍內人民納稅、服兵役都成為義務;政府的施為如欲超越那樣的範圍,就必須重新獲得人民的同意才能取得正當性與合法性。對政府而言,遵從憲法比較容易獲得人民的服從與配合;對人民而言,政府受到一定程度的規範,因此獲得基本的保障,避免陷入任由掌權者隨意宰割的下場。憲法是根本大法,因為一切的法律都不能與它的條文牴觸,而上至統治者、下至芸芸眾生都得遵從它的規定。

  琳達•柯利明明白白地指出:雖然有些人不免把憲法的產生與革命套在一起聯想,但是真正讓憲法這種制度成為普世現象的推動力量,就是海陸並舉的混合戰爭,就是涉及廣大地理範圍的戰爭!不管制度上是獨裁或者民主,不管是出自侵略野心或者自我防衛(以及為了避免戰爭而做的備戰準備),都有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戰爭,而這在在都推動使用憲法以規範政府與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琳達•柯利指出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交戰的國家海陸並舉、規模變大,如此形成的混合戰爭給國家與政權帶來威脅,終究催生了各國的憲法。我們一般想到戰爭,往往只想到破壞,想到傷亡,想到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不過,在列國爭衡的情況下,力圖致勝的國家都會投入大量資源去從事武器的研發與制度的調整,其所產生的理論與技術在戰後也可能轉移到和平用途,進而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二十世紀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史家約翰•涅夫(John Ulric Nef, Jr.)就曾針對戰爭與文明的進步問題多所著墨。戰爭確實殘酷,發動戰爭去侵略他國絕對不好。然而面對惡霸欺凌,為了自我防衛,別無選擇之時,也還是要提起干戈以衛社稷。既然涉入戰爭,也就要竭力求勝。改良武器可能致勝,改進制度何嘗不是?立憲與行憲,讓統治者與人民通曉各自的權利義務,利害與共,團結奮鬥,也真的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文明進步啊!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在本書討論的時間裡面,絕大多數出錢出力者都是男性。因此憲法大多賦予男性較多的權利――較完整的公民權。這種情形差不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有像樣的改變,因為那個時代以後女性才開始普遍有機會受教育、進入家庭以外的職場,最後也可以選擇從軍,抓起槍桿子捍衛國家。然而,身為一位優秀的女性學者,琳達•柯利也隨時留意到在憲法產生與立憲制度發展的過程中,不時也有偉大的女性付出貢獻──不管是站在臺前的女性君主、思想家與行動者,還是隱身在背後的母親與妻子。

  《槍炮、船艦與筆墨》這本書因此談了很多重要的軍國大事,也給出了點點滴滴的溫馨細節。此外,英國有很好的肖像畫(portraits)與諷刺畫(caricatures)等圖像傳統,對於時事與歷史都提供豐富的訊息,琳達•柯利也善加利用。讀者仔細檢視選錄在本書中的附圖,必然有恰到好處的感想。原著在二○二一年才出版,我們這麼快就有機會讀到譯筆流暢的中文本,說真的,實在令人高興啊!

陳國棟
二○二三年三月三日
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1 22:57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42090 秒, 數據庫查詢 8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