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詩人顧炎武之詩歌體裁特色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154個瀏覽者
遺民詩人顧炎武之詩歌體裁特色
一、 前言
第一次認識顧亭林是在中學的課文〈廉恥〉。此篇雖只是《日知錄》中的一篇短文,但語調鏗鏘有致,論述切中時弊。他認為明朝的滅亡主要是由於明末大夫的寡廉鮮恥,因此特別強調「行己有恥」的氣節風骨,尤其文中引用孟子的話:「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註一)更不易語譯而令人印象深刻,這也是個人對顧亭林的第一印象。
對於顧亭林的詩,是直到深入清代詩學時才有所瞭解。在明末清初眾多的遺民詩人中,顧亭林可以說是第一大家,他的詩作也反映了治經的嚴謹與愛國的情操,可以說是最傑出的詩人。雖然他只是以少部份的精力從事詩歌創作,(註二)且是「非以詩為詩者」,(註三)但並不稍減後人對顧詩的評價。顧詩著重描寫明末清初國家民族興亡的大事,堪當「詩史」之稱,他的詩擅於提煉語言,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成就,其理論與創作更對清詩的發展產生的莫大的影響。
本文將側重於亭林詩的體裁之分類,同時略加說明其特色;先自亭林詩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加以略述,並歸納分類亭林詩中不同的詩歌體裁與表現手法,再談亭林詩的特色。希望藉此能對亭林詩中多樣的詩歌體裁有所瞭解,進而對這位當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二、 顧詩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顧亭林成長背景
顧亭林(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初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別號亭林,晚年一度化名為蔣山傭,江蘇崑山人。顧亭林的家族原是江東望族,祖父顧紹芳在萬曆五年(西元一五七七年)中進士,翰林院檢討,經筵日講官左春坊左贊善。(註四)到他的父親一輩,家勢逐漸衰落。顧亭林的父親顧同應於萬曆四十三年(西元一六一五年)副榜,工詩文,娶妻何氏,生子五人,顧亭林是次子。但他卻不是在生母何氏身邊長大的,早在襁褓中就過繼給堂叔顧同吉,並由嗣母王氏撫育。王氏是位具有傳統中國美德的婦女,受過良好的教育,自己又喜歡讀書,關心國家大事。顧亭林〈先妣王碩人行狀〉說她「居別室中,晝則紡績,夜觀書至二更乃息……尤好觀《史記》、《通鑑》及本朝政紀諸書,而於劉文成、方忠烈、于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歲時即舉以教。」(註五)可見,她是一位仰慕忠烈的女性,顧炎武從王氏讀書發蒙,十餘歲時又讀本朝傑出人物的故事,在思想上受到嗣母深刻的影響。
(二)亭林詩寫作背景
顧亭林可說是一個著名的愛國思想家和清代考據學的創始人,在他的詩歌表現上也有著十分輝煌的成就。作為一個愛國詩人,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絕對不遜於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顧亭林從小跟著嗣祖父、嗣母受著嚴格的家庭教育,詳細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子集等書籍文章。紮實的啟蒙教育,使他初步確立了「經世致用」、「引古籌今」的志向,為民族和祖國作出貢獻的決心。可是在他成年以後,滿族大舉入侵,祖國山河相繼陷入硝煙戰火之中。清兵南下時,他曾經奮起加入了反抗的行列,最後卻以失敗告終。自己雖倖免於死,而他的兩個同胞兄弟和一些故交摯友卻相繼罹難。他的嗣母以身報國,臨終時給他留下了「無為異國臣子」的遺言。五十四歲後,他就離開江南,奔走於魯、冀、遼、晉、陝、甘等省,訪問先朝遺老,窺伺清近虛實,觀察地理形勢和經濟資源,為進行深入的、隱蔽的反清做準備。由於他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淵源的學術修養,因此受到了廣大愛國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愛戴和尊敬。但他在奔波流轉中也經常受到清政府的監視和迫害。一六六八年(康熙七年)三月,因蘇州黃詩培的文字獄的牽連,在濟南下獄,十月獲釋。他的外甥徐乾學做了清廷的大官,在江南購置了別業請他去享晚年頤養之福,被他拒絕了。他曾在山東章丘的長白山下和山西雁門關北開墾荒地,躬耕隴畝;又在山西開過錢莊,創立了票號,流通金融,以便於進行反清活動。(註六)正是這激烈動蕩的社會,向他展示了驚心動魄的生活場景;正是那如火如荼的戰爭生活為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題材。而主張抗清復明、堅持民族氣節、體諒生民病苦、關心天下興亡等問題也就構成了貫穿於他的詩歌創作中的幾條主軸。
三、 顧詩體裁分類
亭林詩以體裁分類,可以概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目前從《顧亭林詩集釋》中得知,古體詩一五八首,近體詩二六六首,合計四二四首。其中以五言古體詩最多,合計一三八首;其次為五言律詩,計九十二首;七言律詩,八十四首;七言絕句,四十首;五言排律,卅三首;七言古體,計廿首;五言絕句最少,十七首。惟以上是筆者大致的分類,僅作參考,其中五言古體詩尚包括十餘首的五言排律未分類出來,若有更充裕的時間,相信分類工作能更加仔細精確。以下表格是亭林詩的詳細體裁分類:(亭林詩的體裁分類表格詳見於附件)
四、 顧詩特色
(一)遺民詩風
顧亭林的詩今存四百卅首,(註七)其中十之八九都有強烈的家國興亡之感,絕少世俗酬應之作。在亭林詩集中,篇篇有感而發,充滿忠憤之慨,愛國之忱,無一吟風弄月閑適之語,正是明代遺民亡國悲痛的忠實映現,可見他的寫作態度是十分嚴肅的。沈德潛說他的詩「詞必己出,事必精當,風霜之氣,松柏之質,兩者兼有。」他正是用堅實沉著的詩筆刻劃出自己心靈深處的義憤和壯志。他的詩取材頗為廣闊:晚明朝廷的腐朽墮落、清人入關後殘酷的屠殺和剝削、廣大人民的敵愾和苦難,都在他的詩中反映出來。從他全部作品來考察,我們可以斷言:他是杜甫、白居易、陸游大詩人的繼承者。
亭林詩和當時的許多遺民詩人一樣,深受杜甫影響。如果說詩史杜甫身經安史之亂,而詩多述離亂之情,具悲天憫人之心懷,亭林詩則可說是頗有杜詩風格,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如〈大行皇帝哀詩〉、〈帝京篇〉、〈恭謁孝陵〉、〈孝陵圖〉、〈京師作〉、〈恭謁天壽山十三陵〉等,就像一部明朝興亡史,提供可歌可泣的歷史側面圖。而〈太平〉、〈送王學文麗正歸新安〉、〈白下〉、〈五十初度時在昌平〉、〈屈山人大均自關中至〉、〈重至大同〉、〈次耕來書言時貴有求觀余所著書者答示〉等詩,沉雄悲壯,達到思想與藝術的高度結合。其〈千官〉、〈感事詩〉、〈大漢行〉、〈李定自延平歸齎至御札〉等皆感時之作,悲壯蒼涼。而他每交一摯友,論學行有得,往往以詩相贈,更見其「詩主性情,不貴奇巧」的主張,將顧詩以喻杜詩,實不為過。
(二)各種體裁特色
一般而言,古體長短自由,不受限制,便於表現繁複的內容而多為長篇;至於近體律絕限於句數,較難暢所欲言。不過,總體而言,亭林詩的古體詩與近體詩各佔一半;但就個別體裁來看,以五言的古體詩最為突出。亭林詩工於五言長詩,且以學問氣勢勝,尤善於驅遣經史,不喜用隋唐以後事。其五言長律每于排比鋪張中一韻呵成,自然運轉,與唐宋以後人借韻換氣不同,此體足以為名家。(註八)
亭林詩亦有樂府歌行體,多以七言為主,其表現熱烈激昂之情感,語言明白曉暢,不用奇字僻典,聲調瀏亮而氣勢澎湃。如〈大漢行〉、〈義士行〉、〈秦皇行〉、〈驪山行〉、〈秋風行〉、〈井中心史歌〉等皆是。在近體方面,亭林詩的七律如〈范文正公祠〉、〈攝山〉、〈安平君祠〉、〈劉諫議祠〉,都是詩集中的精品。其共同特色為對偶工整精麗,用典貼切而自然無為。
顧亭林的古體詩常以「組詩」的方式呈現,或因單篇不足以盡意;或因人物身分、事蹟相近;或為了突顯某個特定主體而合題分詠。如〈擬唐人五言八韻〉六首、〈昔有〉二首、〈古隱士〉二首等皆是。另外還有單篇古體如〈謁夷齊廟〉、〈王官谷〉、〈子房〉、〈介之推祠〉等,這些作品無論組詩或單篇,都可說是格調高古,富於雄健蒼涼之氣,都是古體詩之佳作。
亭林詩的詩歌體裁中有另一項特點,即其五言排律詩的份量頗多。在前表中,五言排律詩共有卅四首,佔其格律詩的百分之十二,較五言絕句十七首為多,亦接近於七言絕句四十首。詩聖杜甫在一生中格律詩作共九0七首,其中五言排律共一二七首,佔了百分之十四,(註九)由此可知,亭林詩的五言排律佔這麼大的比重,是值得注意的。因為五言排律寫起來必須反覆錘煉,無法一揮而成,因此詩仙李白沒有一首,而杜甫卻首創此體。(註十)而且亭林詩中僅有五排沒有七排,因為五排的寫作較七排更加凝煉,更顯得詩律的嚴謹,這種形式符合他的個性,也符合亭林詩精嚴的特色。
五、 結論
亭林詩各體皆善,三百年來,少有人不能認同此說。只有近人陳衍(石遺)貶抑他:「詩歌少興趣,學杜得皮相。」當代清詩專家錢仲聯即斥為「吾不知其何說也!」(註十一)另外也有人稱其「古質」,言外之意似嫌其略欠文采。論者即加以反駁:「以質實為病,則淺者尚詞采,高者講風神,皆詩道之外心,有識者之所笑也。」(註十二)事實上,亭林詩使事精當,遣詞古雅,音節頓挫,氣韻沉雄,這可說是亭林詩堅實又富有文采的特色。
同時,亭林詩不僅僅是感情最真摯,思想最深刻,而且把這兩者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又是十分自然,毫不給人以矯揉造作之感。這除了由於他的人格偉大以外,也是由於這些詩是「由人力所完成的自然」。無論是古體詩或近體詩,他都是經過反覆琢磨的。尤其是他的近體詩,受的限制愈多,表達的內容愈豐富,充分反映出亭林詩強大的創造力。可以說亭林詩是以其「真」與「深」對清代詩風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往後的詩人,無論是宗唐宗宋,抑或亦唐亦宋,都能由此而出以變化,也就是學古而不擬古。更重要的是都是面對現實、積學為富,寫真性情,不為無病之呻,不為空疏之學。總之,在整個清朝二百四十二年間,不論時代風雲怎麼多變,詩人心情怎麼複雜,這條從「真」、「深」以求新的詩學之路,正是顧亭林最早開闢出來的。
六、 附註
註一:李永祐譯注《顧炎武詩文》(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民81年12月),頁344。
註二:劉世南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4年11月),頁253。
註三:同註二,頁52。
註四:盧興基著《顧炎武》(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2年6月),頁9。
註五:顧炎武撰《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73年),頁163。
註六:章炳麟《太炎文錄續編》〈書顧亭林軼事〉卷6。
註七:王冀民撰《顧亭林詩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編例頁1。
註八:同註七,頁8。
註九:同註二,頁63。
註十:同註二 ,頁64。
註十一:同註二,頁65。
註十二:同註二,頁65。
七、 參考書目
《專書》
(一) 清顧亭林先生炎武年譜 張穆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69年4月
(二) 顧亭林詩文集 明顧炎武撰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民73年
(三) 顧亭林詩集?注 清顧炎武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
(四) 顧亭林詩箋釋 王冀民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月
(五) 亭林詩考索 潘重規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81年12月
(六) 顧炎武詩文 李永祐譯注 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 民81年12月
(七) 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著 臺北:文津出版社 民84年11月
(八) 新編中國文學史 許仁圖編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民78年11月
(九) 明清文學史《清代卷》 唐富齡著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年12月
(十) 顧炎武 盧興基著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民82年6月
(十一) 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 隆良運編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5年9月
(十二) 曠世大儒──顧炎武 陳祖武、朱彤著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
《期刊論文》
(一) 〈論顧亭林的詠史詩〉 廖振富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二十一卷 第一期
(二) 〈顧炎武「廉恥」〉 江舉謙 《明道文藝》79年3月 第168期
(三) 〈遺民淚盡胡塵裡-說宋、明兩代的遺民詩〉 賴漢屏 《明道文藝》 民83年1月第214期
(四) 〈顧炎武詩的時代精神〉 曾素珠 《中州學報》民84.10 頁343-366
(五) 〈論顧炎武的詠史詠物詩〉 張兵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4期
(六) 〈顧炎武詩歌的創作理論與實踐〉 吳景山 《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7年1期
(七) 〈傑出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顧炎武〉 李君明 《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04期
(八) 〈顧炎武的詩學史意義〉 蔣寅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01期
(九) 〈顧氏家學及其對顧炎武學術的影響〉 魚宏亮 《南都學壇》 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