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文學] 黃帝內經 介紹

黃帝內經 介紹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您是第1543個瀏覽者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

的影響。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宮、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

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但傳統上多認為此書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也有

學者認為成書應在西漢中。


版本


西漢成帝時,劉向等人曾大規模校理古籍,李柱國則負責校理方伎,原書

目先載於劉向《別錄》,後載於其子劉歆《七略》,今二書已佚,但其目

錄內容被東漢班固引錄於《漢書》〈藝文志〉中,後世仍可以推見其原

貌。《漢書 藝文志 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

籍。其中醫經有: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這是歷史上對《黃帝內經》最早的記錄,學者認為《黃帝內經》的編著及

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劉向之手。

在南北朝的時候,《黃帝內經》已經因傳抄及戰亂而散失,分成《素問》

及《針經》兩種版本,分別流傳。最早對內經進行整理的學者,是晉朝的

皇甫謐,他根據《素問》、《針經》及《明堂孔穴》,編著成《黃帝三部

鍼灸甲乙經》一書。在《甲乙經》序中,他說:「按《七略》、《藝文

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

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時出現了第一本為《素問》作校註的書,作者為全元起。全元起校

注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以後便散失不見了。今從林億等所校訂的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

文。

唐初楊上善將《靈樞》、《素問》的條文,根據內容重新分類,編次成

《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此書雖然早於王冰,但流傳不廣,對於後世的

影響較小,在宋朝時已經失傳。

《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黃帝素問九卷,梁八卷;黃帝鍼經九卷。這個版

本應該就是全元起及楊上善所採用的底本,其中有許多重複及錯誤難解的

地方,因此並沒有吸引很多醫家對它進行深入研究,在王冰本出現之後,

就被取代了。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內經版本,首推唐代王冰註釋的《黃帝內經素問》。王

冰深入研究《素問》,對當時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評[1]並決心進行整理,耗

時十二年,在唐朝寶應年間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師的「張公秘本」作為藍

本,補入原本失傳的七卷,並參校其它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

釋、編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將原來的內容用黑筆來寫,他

加上的註釋用紅筆來寫,以區分原文與註釋之別。但在後來百年的傳抄之

下,紅字又被寫成黑色,何處為王冰註釋,又難以區分了。王冰補入第七

卷的七篇大論-《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

《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

是運氣學說的主要依據。

王冰版的素問,後經北宋林億等重新校著後,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

問》(又稱《新校正》本),成為最完整的《素問》善本,也是官方考試的

依據。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就是這個版本,金元明清的醫家,註解內

經時,也都採用這個版本。

內經「刺法論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兩篇,在王冰註釋時

已經失傳。北宋林億校正《素問》時,曾提及當時有《素問亡篇》的流

傳,劉溫舒《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中附有此兩篇原文,署為《素問遺

篇》。後世大多認為出自唐宋間人偽托。


成書時間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

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和論治之道。其成書年代一向有爭議,大約

是戰國至秦漢的作品。成書時間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黃帝內經》是「三墳之書」其中之一,認為是黃帝所寫,但黃帝年

代各方面不夠成熟,可信度較低;

二、認為它是春秋戰國時候的著作,北宋程顥[2]、司馬光都持這種立

場。

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裡,從文字、語言、用詞、以及所涉及到的社會背景

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戰國的背景。因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之久,確實可能

包含多種觀點、不同習慣的內容。

三、認為《黃帝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成書時間約在西漢。

《黃帝內經》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

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而《七略》是劉向、劉歆父子,作為圖書分類

目類來主持的,分工校正方技類,而由李柱國來分工、校正醫書,時間是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認為《黃帝內經》最晚也要

在公元前26年成書。最早是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史記中記載不少

當代醫學,如公乘陽慶、倉公、扁鵲等,但唯獨沒有記載更為重要的《黃

帝內經》,所以被認為不可能早於寫《史記》的時代,司馬遷是在公元前

99年入獄時撰寫了史記,從上述推論《黃帝內經》大約是在公元前99年

至公元前26年。

還有其它的旁證是,1973年,在馬王堆3號墓所出土的簡帛醫書有《足臂

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脈法》、《導

引圖》等14件醫書,而墓主是西漢初年封於長沙的軑侯利倉之子,下葬時

間為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這些文獻較為簡略粗糙,例如只有

十一經脈,而黃帝內經是十二經脈,從理論的簡繁、完善程度上認為,十

一經脈要早於十二經脈,也就是完備的《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要晚於公

元前168年。

《黃帝內經》各篇文章的時間差距,從文字、反映的社會背景、語言特

點、音韻學特點來考據,前後時間可能相差幾百年之久。


成就


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

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臨床規範,成為中國

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

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註釋


1 《黃帝內經素問》王冰註序云:「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

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

立二名;或兩論并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己,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

而雲世闕。重經合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

〈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

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2 《二程全書》程灝曰:「觀素問,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人作,謂之三

墳書則非也。道理總是,想當時亦須有來歷。」

[ 本帖最後由 琰容 於 2010-5-17 10:12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22:47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5611 秒, 數據庫查詢 8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