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補充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西廂記》是在中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被稱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皆頗有影響。
歷史沿革
西廂記的故事題材最早來自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描寫他自己「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講述他在「有僧捨曰普救寺」中,和一美麗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鶯鶯」邂逅,但「始亂之,終棄之」,認為自己「善補過」,「智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依王實甫原作配合北曲者,稱為《北西廂》。李景雲有傳奇戲曲《崔鶯鶯西廂記》,已失傳。李日華著有《南西廂記》,人物情節與《北西廂》雷同。陸採對李日華《南西廂記》不滿意,重編《北西廂》為《南西廂曲》。
故事梗概
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書生張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鄉在寺中西廂借住的原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由於互相吟詩而產生愛慕。一次強盜孫飛虎帶手下慕名圍寺,要強搶崔鶯鶯,三日之內若不交出鶯鶯,「伽藍盡皆焚燒,僧俗寸斬,不留一個」。鶯鶯的母親老夫人鄭氏宣稱誰能救他女兒就將女兒許配他,張生向他一位故舊「白馬將軍」蒲州杜太守寫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圍送出,杜太守發兵解圍。過後老夫人因門第不當悔婚,只讓鶯鶯拜張生為義兄以謝搭救。張生在悲慟之下一病不起,鶯鶯也大為傷痛,後來在鶯鶯的丫鬟紅娘的幫助下,兩人暗通書信,張生由衷感激地說:「小生久後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最後私情被老夫人發現,便欲馬上將鶯鶯嫁給一名貴族公子鄭恆(鄭氏之親姪),但由於紅娘據理力爭,無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張生上京趕考,如能蟾宮折桂成為狀元便真的把鶯鶯許配與他,於是張生便努力攻書,考中並回來迎娶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
文化影響
《西廂記》劇本完成後,迅速流行,幾乎中國所有幾百個劇種都以其為原本上演過這部戲,以後的許多著作都提過這部劇本,《紅樓夢》中的主人公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引用過這部劇本中的原詞「銀樣蠟槍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等,但都表現出是市間流傳,大家公子不允許讀的態度。《西廂記》中許多人物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紅娘」更成為漢語語言中媒人的代名詞,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稱為紅娘。以後有許多故事和劇本受其影響,開始表現基於愛情,衝破「門當戶對」的封建禮教觀念的美滿婚姻或悲劇,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天仙配》《寶蓮燈》等。《西廂記》可以說是首開先河,在世界上是第一部表現純愛情的長篇作品,藝術成就甚高。
相關作品
電影《西廂記》,侯曜編導,民新公司
電影西廂豔譚
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劇集西廂奇緣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西廂記》翻譯成法文。
德國漢學家弗茨·庫恩曾將《西廂記》翻譯成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