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東方歷史] 百濟

百濟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雷倩倩 您是第1675個瀏覽者
百濟(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532年新羅兼并伽倻後,在朝鮮半島上 百濟與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這段時間被歷史學家稱為朝鮮三國時代。


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於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創建。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





歷史




建國



據高麗朝史書《三國史記》記載,公元前18年,朱蒙的兒子溫祚王與沸流帶領一批高句麗人南下到漢江盆地建立起百濟國。最早記載百濟的是《三國志》中提到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伯濟。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余,來到了卒本地區,在那裡與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並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余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後,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並成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琉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並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南下。
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在的韓國河南市)建城,並立國號「十濟」。



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並在彌鄒忽建城(現在的韓國仁川廣域市)。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於是前往慰禮城並要當十濟國王。溫祚不同意。於是沸流對溫祚開戰,但輸給了溫祚。 因為羞愧,沸流自殺。彌鄒忽的百姓於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改國號為「百濟」。有百姓濟海樂從的意思



居於慰禮城的百濟由於被馬韓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的侵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常在漢江兩岸不斷搬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台)及夢村土城(鄰近松坡區)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歷史。


公元10年開始, 百濟在馬韓部落中保持強勢。根據高句麗建國神話的記載,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高句麗頭人(召西奴,沸流,溫祚)與他們的百姓(扶餘人)。高句麗人到達半島南部後構成上層,而原住民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三國史記中百濟君王五次說自己源出朱蒙,王室以扶余為姓,且一度改國號為南扶余,高句麗王釗南侵後百濟與高句麗決裂,不再和好






擴張

百濟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治時期, 百濟鞏固了國家的制度。據《日本書紀》記載,249年,百濟向東擴展到洛東江上游與新羅,伽倻相鄰。晉朝永康元年(300)發生八王之亂,樂浪郡,帶方郡地方長官率眾奔赴遼東向慕容家族請求內附。建興元年(313)高句麗南下侵略樂浪郡。帶方郡受孤立而瓦解,初被百濟吞併。其居民得到百濟的善待。後來樂浪郡,帶方郡在4世紀大多數時間成為高句麗,百濟爭霸的場所。後史書從345年開始將百濟稱為國家。據《日本書紀》記載,百濟367年第一次向日本派出外交使團。



近肖古王(346年-375年)時期,百濟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近肖古王時期,百濟到達其鼎盛時期,其疆土涵括了現在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371年,百濟在平壤(原樂浪郡)打敗了高句麗。在戰爭中,殺死了故國原王。而故國原王之孫好太王392年即位後又戰勝百濟再次控制了這一區域。



這個時期百濟積極地吸收了中國文化和技術。384年,佛教成為百濟的國教。與此同時,百濟也發展成為海上強國,並與日本發展了良好的關係。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在這一時期從百濟傳入日本[1]。

熊津時期


5世紀,高句麗南擴。在高句麗的軍事威脅下,百濟開始喪失北方土地。公元475年, 高句麗攻下慰禮城(今首爾)。475-538年,百濟被迫遷都於熊津(現在的公州)。


熊津位於山區,因此可以有效防衛北部來自高句麗的襲擊。 不過這也切斷了百濟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不過與慰禮城相比,熊津離新羅更近些。高句麗的威脅,使得百濟與新羅建立起了軍事上的聯盟。






百濟金銅大香爐


大多數朝鮮三國的地圖都將百濟的疆土畫成包括今天的韓國忠清道和全羅道。這是百濟熊津時期和泗沘時期的核心地域。在這一時期百濟還宣稱曾短暫在中國(南朝宋)的遼西地區有過疆土。[2][3][4][5][6] 百濟略有遼西的記載首見於南朝的《宋書》。此外,《梁書》和《南史》也有類似相同的內容。作為百濟史上的一個歷史事件,並沒有記載於朝鮮的史書,而卻記載在中國南朝的史書上,這確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372年,中國南朝時東晉,北朝是前秦,前秦大多數時間佔有今天遼寧省大部分領土。然後相繼後燕國,北燕,北魏對遼西地區有效控制,並有史載建制。百濟晉平郡晉平縣很有可能是大同江以西平壤郡(縣)訛傳為遼河以西的晉朝的平壤縣(朝鮮縣)。



泗沘時期


公元538年,百濟聖王移都泗沘(現在的扶余郡),並重新鞏固了皇權,把他的王國重建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余(因為百濟將扶餘國當成他們的發源地)。隨著佛教在百濟的發展,百濟文化在泗沘時期得到蓬勃發展。


由於北部高句麗和東邊新羅的威脅,百濟聖王開始加強與南朝梁的關係。由於新國都位於錦江沿岸,這位百濟與中原王朝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6和7世紀,百濟在南朝梁的貿易協助下,外交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7世紀,隨著新羅的影響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部的增長,百濟開始衰落。





滅亡


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 百濟首都泗沘最終被攻陷。百濟被新羅吞併。百濟義慈王和兒子被流放中國江南,後不知所終。一批百濟貴族逃往日本。


百濟被滅後,百濟的遺民曾試圖重建百濟。原百濟家將軍鬼室福信擁立百濟王子扶余豐為王,並向日本求助。扶余豐攜5000軍隊從日本回百濟。



663年,百濟-日本聯軍與唐-新羅聯軍與在海上開戰,史稱「白江口之戰」。經過5次交戰,百濟-日本聯軍被戰敗。扶余豐逃往高句麗。 660年,唐朝在百濟故地建立設置了5個都督府:「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納入唐王朝直接管理。但隨著後來的百濟復國運動,唐朝在665年把五個都督府統一合併為熊津都督府。羅唐戰爭後,唐朝最終退出朝鮮半島。





文化


百濟將許多中國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藝術中。佛教在百濟的文化中有很強的影響。與高句麗和新羅不同,百濟的佛像總是帶著微笑,散發著溫暖的氣氛。百濟同時也受到道教的影響。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濟使中國文化在百濟泗沘時期得到提高。



從扶余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 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 百濟文化的創造力和卓越可以從香爐的頂部紋飾上的精巧和優雅的蓮花造型, 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 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武寧王的陵墓,儘管按著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並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制冠飾,金制耳飾。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化有很多是通過百濟傳播到日本,日本人在邪馬台國時代仍很落後退步,男女也只在身上披一塊布(女人的像墨西哥人的披風),渾身刺青,直到283年,百濟第一次送縫紉女工,日本人才有像樣的衣服。同時,一批自稱是秦始皇後代的部落帶來紡織技術。百濟同意派五經博士、易博士、曆博士、醫博士、樂工到日本,552年10月,向日本傳播佛教。



百濟與倭人一樣,百姓與邊陣的人也有紋身的習慣。






官制

百濟共有16個官階,分別是:


1.        佐平(좌평):一品官,共有六人。
1.        內臣佐平(내신좌평):管理宣納(傳達王命)

2.        內頭佐平(내두좌평):管理庫藏(財政)
3.        內法佐平(내법좌평):管理禮儀(儀式)
4.        衛士佐平(위사좌평):管理宿衛兵(國王的禁軍、近衛兵)
5.        朝廷佐平(조정좌평):管理刑獄(司法)
6.        兵官佐平(병관좌평):管理外兵馬(對外軍事)
2.       
3.        達率(달솔):二品官
4.        恩率(은솔):三品官
5.        德率(덕솔):四品官
6.        扞率(한솔):五品官
7.        奈率(나솔):六品官
8.        將德(장덕):七品官
9.        施德(시덕):八品官
10.        固德(고덕):九品官
11.        季德(계덕):十品官
12.        對德(대덕):十一品官
13.        文督(문독):十二品官
14.        武督(무독):十三品官
15.        佐軍(좌군):十四品官
16.        振武(진무):十五品官
17.        克虞(극우):十六品官


官署


百濟共有21個官署,其中內官12部,外官9部。



1.        內官(내관):
1.        前內部(전내부)
2.        穀部(곡부)
3.        肉部(육부)
4.        內椋部(내경부)
5.        外椋部(외경부)
6.        馬部(마부)
7.        刀部(도부)
8.        功德部(공덕부)
9.        藥部(약부)
10.        木部(목부)
11.        法部(법부)
12.        後宮部(후궁부)
       
3.        外官(외관)
1.        司軍部(사군부)
2.        司徒部(사도부)
3.        司空部(사공부)
4.        司冠部(사관부)
5.        點口部(점구부)
6.        外舍部(외사부)
7.        綢部(조부)
8.        日官部(일관부)
9.        市部(시부)



外交


與中國的關係


《後漢書•東夷傳》稱三韓「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所列馬韓諸國名也有「伯濟」。
372年,百濟近肖古王曾向晉朝朝貢。429年,百濟派使團到宋尋求文化和技術。 472年,百濟蓋鹵王派使團到北魏尋求對付高句麗的軍事援助。百濟武寧王和聖明王多次派使團到南梁。武寧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風格建造的。



與日本的關係


百濟與日本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都通過百濟傳入日本。同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 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學者認為是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 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現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後代。





學者中最著名的是阿直歧『achiki』與王仁(他受阿直歧推薦到大和國。從應神天皇之邀而舶來,是為歸化日本之學者。『古事記』記載:王仁獻『論語』、『千字文』與日本,中國的儒教與漢字亦被認為是藉此傳至日本。有趣的是,有很多日本貴族是來自百濟。百濟阿莘王的太子於397-405年曾與應神天皇一起住在大和宮廷。他後來成為百濟腆支王,應神39年,百濟國王派其妹與7 位侍女去日本,仁德天皇時代,百濟國王之孫去日本養隼,與天皇出獵,蓋鹵王時代,派其弟到倭侍奉雄略天皇,479年,百濟的三斤王死後,昆支的次子回百濟成為東城王,雄略天皇甚不捨得。
在線區會員請注意.....所有疑問都請入帖~~
http://ds-hk.net/thread-206617-1-1.html

TOP

原來韓國和日本...中國的關係是這麼密切的.

難怪韓國早期都是寫漢字.

TOP

回應 glowworm 第 2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韓國與日本
都有派人去中國學習一些文化喔!
所以他們有一些東西都有中國的影子在~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08:19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41956 秒, 數據庫查詢 10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