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篦箕巷」名稱的由來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yh020079 您是第794個瀏覽者
【大紀元8月18日訊】 清朝辰光,大運河由西向東,從常州城的西門、南門到東門,繞城而過。近城的沿河兩岸,自然而然便形成了熱鬧的街市。老西門旁邊有個大水關,大水關裡面是城裡的內河,大水關外面便是大運河,這裡有一座高大的石拱橋--新橋,再往西就是懷德橋。新橋到懷德橋這一段大運河的北岸沿河灘,那時已經是非常鬧熱的花市街了。花市街在乾隆年間改名為篦箕巷。為啥要改呢?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哩! 要說篦箕巷的來歷,就得先講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皇帝下江南,先後六次來到常州。有一次,他一路微服私訪、打扮成一個珠寶商,悄悄地進了常州城,第三天才摸到博學鴻詞劉綸家裡,把個劉綸嚇了一跳。乾隆連忙叫劉綸不要聲張,也同他一樣換了便衣、手搖摺扇,無拘無束地一同上街逛逛。他倆走到武進縣和陽小朋友縣交界的甘棠橋上,看到南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店家、生意興隆。又見一群小孩手舞足蹈地高唱:「甘棠橋頭對鼓樓,木梳篦箕擺首頭;源源客船運河來,都在花市靠碼頭。……」 乾隆皇帝聽不清他們唱的是啥東西,便問劉綸:「這些小孩唱的是什麼?」 劉綸說:「他們在唱山歌。意思是說常州的篦箕木梳很出名,運河中來往的客船,都慕名在花市街停靠,上岸購買梳篦呐!」 「哦!」乾隆皇帝說:「花市街在什麼地方?一定也很熱鬧囉!」 劉綸答道:「花市街在老西門外大運河旁,是西門的水陸交通要道、熱鬧得沒話講。如果皇上高興,我明天同你到那裡去白相好嗎?」 乾隆皇帝笑咪咪地連連點頭說:「好!好!」 乾隆皇帝明朝要去花市街,這個消息不曉得怎麼會當天夜裡就傳到了陽湖縣縣官的耳朵裡。這位縣官老爺認為拍馬屁的機會來了,第二天天未亮,就點齊了縣裡大小官吏,帶了衙役、捕快、跟班和吹鼓手等等好幾百人,浩浩蕩蕩開到西門,在花市街上一大路擺開陣勢,準備大張旗鼓接駕。給他這麼一來,把整個西門外頭的空氣都弄得緊張起來。 吃過早飯,乾隆皇帝和劉綸倆個人仍和昨天一樣穿著便服,雇了一條小船,從城裡內河劃出大水關,來到了大運河之中,只見來往大小船信揚帆搖櫓、川流不息,果然非常熱鬧。船過新橋,一眼就看到了花市街上,許多衙役差人穿燈走馬、地保團丁吆五喝六,弄得行人熙熙嚷嚷、百姓誠惶誠恐……這是啥原因啊?乾隆皇帝一看心裡就明白了,便對劉綸說:「唉!這肯定是陽湖縣搞的名堂,真討厭!我們還是尋個僻靜點的地方登岸吧,免得他們來囉嗦。」 劉綸連忙吩咐撐船佬在街頭上的一處不引人注意的小碼頭靠了岸,把乾隆皇帝攙到岸上。乾隆皇帝一眼望去,花市街的店鋪一家連一家,差不多都是梳篦店。走進店裡面看看,店中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宮梳名篦」,有圓背的、有直樣的,有彩繪的,有雕花的,有竹木的、也有象牙的。品種則更加繁多,有「麻姑獻壽」、「福祿壽三星」、「嫦娥奔月」,還有「四大美人」……正當看得高興,忽然聽到前面街上大吵大鬧,官腔夾雜著辱駡呵斥聲壓倒了噪雜的人聲。仔細一看,原來是公差和地保站在那裡不准行人走過去,以至許多挑夫挑著一擔擔木梳,擔子翹啊翹、跳啊跳的,被攔在那裡走不過去。 乾隆皇帝問劉綸:「這些人是做什麼的?」 劉綸說:「他們是南門木梳街上的做木梳佬,是替梳篦店送木梳來的。因為花市街上的梳篦店實則是篦箕店,一向只做篦箕,木梳都是從木梳街上批來的。」 乾隆皇帝聽了覺得很有趣,一時高興、信口說道:「哦!南門木梳街上專做木梳,西門花市街上專做篦箕。好啊!那麼,這裡就不應該叫花市街,應該叫做篦箕巷。」 「對!對!」劉綸連忙附和說:「南門木梳街,西門篦箕巷。萬歲真正才學高超,出口成對啊!……」 劉綸談得起勁,不覺已說漏了嘴:「萬歲」二字一出口,就被旁邊的便衣捕快聽去了。捕快倒也吃了一驚,仔細一看:「這個說話的人不是大名鼎鼎的博學鴻詞劉綸嗎?那個留著鬍子的珠寶商人可一定是乾隆皇帝了。」於是,三步並作兩步,急急忙忙推開人群,往懷德橋方向的接官亭跑去。 再說陽湖縣縣官老爺帶著隨從立在接官亭前,左等右等不見皇帝的影蹤,正等得有點心焦,聽了捕快的報告,猛吃一驚,這一嚇直嚇得屁滾尿流,連忙高喊:「快走!快去!」領著眾人吹吹打打齊奔小碼頭而來。 可是,已經遲了。等到縣官老爺領著眾人打著旗號,敲鑼打鼓從西街頭趕到東街頭時,乾隆皇帝和劉綸早已登上小船開往城裡去了。縣官老爺眼巴巴直挺挺地站在岸上,眼看小船駛過新橋,進入了大水關,轉眼就不見了,懊惱地歎了一口大氣。突然,他靈機一動,腦子裡想道:「不要緊,還是有辦法討皇上的歡喜的。剛才捕快不是聽皇帝說花市街應該叫篦箕巷嗎?有了……」便立即下了一道命令,貼出一張告示:「奉聖諭,即日起花市街更名為篦箕巷。」 這位縣官老爺後來怎樣?據說並沒有因此得到乾隆皇帝的歡心,更沒有得到個好結果。過了幾個月,吏部來了一道公文,也不曾說明為什麼原因,就悄悄地把他的官職革了。 而從此以後,篦箕巷的名稱卻一直沿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