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英勇的羅馬人心中永遠的噩夢是誰?當然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ibal Barca 西元前247-西元前143年);如果問高傲的羅馬人最尊敬的對手是誰?仍然是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如果問對羅馬人最慷慨的老師是誰?還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從西元前3世紀開始,新崛起的羅馬為了和老牌海上強國北非的迦太基(Cathage)爭奪地中海霸權,斷斷續續進行了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布匿戰爭”(Punic Wars)。漢尼拔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方面的主將。
公元前218年秋,漢尼拔率領大軍從西班牙出發,翻越了當時人們認為不可逾越的天險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給羅馬人極大的震駭。接著,漢尼拔以其剛剛長途跋涉的疲弱之師,在接連幾次會戰中挫敗羅馬的強兵悍將,在義大利北部站穩了腳根,並成功使羅馬的許多盟邦倒戈。羅馬人在極度不安中決定孤注一擲,集合起傾國之兵、壓倒性的優勢,務必一戰消滅漢尼拔。
公元前216年8月2日,震古爍今的“坎尼會戰”拉開了序幕,羅馬集結了全國精銳8萬 多人,以壓頂之勢撲向漢尼拔;而漢尼拔軍的人數僅有羅馬人的一半左右,而且軍隊 組成有北非人、西班人、高盧人等多民族,是一支國際雜牌軍,從數量到質量到都居於絕對劣勢。
可是這時主將的天才可以彌補這一切的劣勢!漢尼拔擺出了一個流傳千年的經典“新 月”陣型。以較弱的中央戰線吸引羅馬方陣堅強的正面攻擊;再逐漸後退,誘敵深入;最後通過兩翼的“向心攻擊”收攏口袋,從側面給敵人以決定性的打擊。
坎尼一戰羅馬人遭到建國500多年以來最慘重的失敗,羅馬軍團戰死約5萬4千人,包括主將鮑盧斯和元老院的80多名議員;18000人被俘。而漢尼拔僅損失6000人。
“坎尼會戰”是歐洲軍事史上少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雖然在會戰後,漢尼拔由於缺少攻城的裝備和人力,沒有趁機攻陷羅馬城,但“坎尼會戰”卻是一次經典的戰術示範。它揭示出戰場上一條樸素的真理:決定勝負的戰鬥往往不在正面,而是發生在側面!從此以後,側翼迂迴成為一種常規戰術,運動戰決勝論成為主流的思想。這一影響持續了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