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雷倩倩 您是第3017個瀏覽者
吸血鬼(Vampire),又名吸血殭屍,傳說中永生不老的超自然不死生物。
吸血鬼的典型形象和特徵是:牙齒尖長,皮膚蒼白(像麵粉一樣白),眼睛發紅。吸血鬼害怕照射到陽光,在太陽下會煙滅或融化。但是也認為高等級的吸血鬼可以維持在太陽下不死,只是能力有所下降,有稱這些可在陽光下橫行無阻的吸血鬼為「日行者(Daywalker)」,但仍然在「常規」的吸血鬼範圍內 。
由於吸血鬼的恢復能力極強,所以一般武器無法使吸血鬼致命,只有「銀」能夠殺死吸血鬼。
吸血鬼懼怕十字架和大蒜。(對於吸血鬼懼怕大蒜,有人認為是由於吸血鬼擁有遠高於常人的嗅覺造成的,大蒜的刺激性氣味令吸血鬼感到強烈不適。也有些人認為大蒜具有殺菌的功效,所以也可以用來驅逐吸血鬼。)
有些故事中的吸血鬼沒有影子,在鏡子中看不到它,而且它在未被邀請的時候決不會進入房子。有可變身為蝙蝠、狼、蚊子,或者霧等的說法。
一般認為吸血鬼是由人類變成的。一說是被吸血鬼咬了(三次以後)就會變成吸血鬼;另一種說法是喝下吸血鬼的血才能變成吸血鬼。
起源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難以確定,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論點:
1.該隱(聖經,創世紀4:1-16),因殺兄弟而受上帝詛咒。
2.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的門徒,後來因為後悔而自殺(聖經,馬太福音27:3-5)。傳說上帝使他不死,永遠孤獨,用作懲罰他。所以,現在的吸血鬼,都須保持神秘,永遠孤獨。
此兩論點皆無聖經的支持,屬於傳說的起源。
有推測表示吸血鬼的故事最早來自遠東,商人們通過貿易航路把傳說帶到了東歐。誕生了現代版本的吸血鬼神話。斯拉夫語地區的吸血鬼民間傳說最多,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與異教信仰激烈衝突的9世紀。
在以後的有案可查的歷史中,也逐漸出現了更多確實能和吸血鬼相互聯繫的事件和人物,可能是由於這些事件才真正開始了一些傳說。
事實上,在18世紀前是沒有現代意義上吸血鬼一詞的。英語中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是在1732年。有人認為,當時歐洲應該已經有吸血鬼神話了,那時爆發了大規模的狂犬病。
形像的邅變
起初認為要吸血的是死者需要活人以血獻祭,但這幾乎是所有原始宗教共有的說法,而且那些受祭者似乎只是靈魂或惡神。
明確是死於非命的人,肉體復活和要飲人血是在斯拉夫神話[1],而該種吸血鬼和後來喪屍或殭屍無異,只是單純的恐怖的象徵。
到了十八九世紀時,才有和喪屍或殭屍分別,主要表現為有自我意志,尤其是主人級的吸血鬼思想和常人無異的吸血鬼神話,在恐怖小說如德古拉伯爵等故事中,常被說成是有貴族銜頭的主人(真祖),和被咬成為其奴隸的僕人(後來常以「死徒」或「患者」等貶義詞稱呼)等,吸血鬼也不再是真正的活死人,而是像死人般生活的長壽活人。
到了二十世紀中科幻小說試圖了以科學角度解釋吸血鬼:
我是傳奇,故事中未來人類普遍吸血鬼化,其中第二種吸血鬼自稱為新人類的變種人,也是首次把吸血鬼看成是和現實世界的人並非同類的物種或種族,並和其故事中第一種吸血鬼化身為喪屍,一併成為了最近流行文化中活死人概念的主流。
同期的另一本科幻小說宇宙保衛隊,首創了和人類完全不同的吸血的外星人,這種非人的吸血鬼設定也為動畫血戰系列使用(但「翼手」不一定是外星人,可能是地球上未知的智慧生物)。
而九十年代日本動畫吹波糖危機中,首創了需要吸人血維持其生物組織的特殊仿生人(類似未來戰士的設定,實際上也可定義為人造人或機械化人)。
我是傳奇等科幻故事,提出吸血鬼可能是一種病毒引致的基因異變(此說法也成了許多西洋有關活死人的電影題材,如《惡靈古堡》、《活死人之日》、上述《我是傳奇》……),此說能解釋被吸血鬼咬後會被感染的情況,以及吸血鬼的一些超越人類體能的能力。但並不能讓吸血鬼帶有魔法般的力量,如變身成動物或化成煙霧。
要在科幻中吸血鬼有更大的力量,需要在整體上有更複雜的設定,如:聖魔之血或吸血鬼獵人D等遠未來型科幻中人類的吸血種族,或者吸血的外星人和仿生人等的類人類。
對付吸血鬼的方法
一般是用銀做的子彈射擊其心臟、或將其頭砍掉、或者將其心臟取出、或者在心臟處釘上白荊棘所制木樁,俄國是白楊木。以及令其照射到陽光等。所以大致上來說,吸血鬼怕(銀製的東西),另有說木樁不能至其滅亡的,只有陽光和火焰能至其毀滅,亦有人說用紫外光可以將之殺死。但同樣的也有說法說吸血鬼如果比較(資深)又或吃過(藥)就會不怕陽光。通常一個以上或全部的方法都會被使用。 傳說中,大蒜的氣味、十字架等可以抑制吸血鬼的能力。但這並非對所有的吸血鬼都有效,吸血鬼之所以會害怕十字架,通常是轉化前有其宗教信仰者,十字架等才能對其產生嚇阻作用,而生前完全沒有信仰者,十字架或聖水是沒有作用的。
由於擔心被吸血鬼咬過的人也變成吸血鬼,並且相信異教徒、罪犯和自殺的人都會死而復生。所以人死之後屍體要被斬首或者上木樁或尖刺。人們也在死者的嘴裡放入大蒜。有時把罌粟種子撒入棺材,或者放在帶結的繩子。因為聽說吸血鬼喜歡數數。
人們還會屍體挖出來,檢查是否有被吸血鬼咬過的跡象,包括屍體不腐爛、嘴邊有血跡以及頭髮或指甲在死後繼續生長等。在過去,由於吸血鬼的一些特徵,人們會把討厭銀、大蒜、光和聖水,牙齒變長,手掌長毛這些特徵做為判斷吸血鬼的條件。
實際上,頭髮和指甲在死後繼續生長一說,主要是因為人死後肌肉會收縮,造成原本藏於體內的頭髮和指甲顯露出外面。而做成生長的錯覺。在中世紀的時代,會挖屍體出來多為流行病的傳播期,人們覺得是吸血鬼在作惡。當發現有此跡象時,則會把屍體燒毀至只剩骨骼。曾經有紀錄為挖墓時挖出的屍體已經變為骸骨,當時的人還是不放心,於是把大腿骨拿起放到胸口部份,交叉重疊以防屍體變成吸血鬼。 一般方法只能對付人類的吸血鬼種族,對於類人類吸血鬼(見前文的「翼手」和「吹波糖危機」)無效,唯一對付的方法是純物理力量,如軍用級的火器或重型刀劍,把其斬首或炸到粉碎。
各國關於吸血鬼的傳說
西方的吸血鬼通常可以變為人或者吸血蝙蝠,但是在人形的時候則是很有風度的貴族紳士。所以大致上來說,吸血鬼也分國籍,就像人類一樣有種族國籍之分,如歐美吸血鬼就跟歐洲人一樣具有紳士風度。西方不少人認為吸血鬼在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中國傳說中則體現為殭屍,原因是殭屍和吸血鬼一樣是來自於死後的重生,同樣是不死的,咬人並傳播「屍毒」,使被咬的人經歷一次死亡後同樣變為殭屍,在入夜後從墳地中出來……這些都與吸血鬼的傳說極為類似。但因吸血鬼仍然有自我,有思想,所以殭屍和喪屍可能更相似。
在日本、印度、菲律賓等亞太地區的國家中都有類似的傳說。20世紀歐美流行文化中亦出現大量吸血鬼的傳說,有的小說中提到人只有被吸血鬼吸血後再喝下吸血鬼的血才能變成吸血鬼,這一過程被稱之為「初擁」(The Embrace,即初次擁抱之意),並且新產生的吸血鬼被看作是對其「初擁」的吸血鬼的後裔。而初擁的前提為必須先被咬兩次,第三次的時候如果吸血鬼願意,那麼就會開始「初擁」(The Embrace)。
吸血鬼必須保持神秘,所以他們不輕易和人接觸,如果需要會以霧狀或是變成某種小動物例如蚊子。
部分傳說認為吸血鬼不能直接進入受害者家中,除非收到對方的邀請。需要進入被害人房間吸食血液時,他們會用類似催眠的能力,先使被害人睡著,才進入房間。
吸血鬼的科學解釋與相關史實
有研究傳說中的吸血鬼有可能與狂犬病有關,理由是相當多的癥狀與其較為相符:畏光,討厭刺激性的氣味(如大蒜),面色蒼白,有口部肌肉抽搐想咬東西的慾望(訛化為尖的牙齒並善於咬人),傳染途徑(被咬後感染)等等,並認為吸血鬼的傳說可能與古代大規模疫情爆發有關。
目前比較公認的關於吸血鬼的解釋是:被認為是吸血鬼的人實際上是卟啉病(紫質症)患者。血卟啉病又稱血紫質症,是由卟啉產生和排泄異常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多有遺傳因素。先天性紅血球紫質缺乏症(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因缺乏合成血紅素之酵素,造成前驅物之一「紫質(porphyrin)」的累積。紫質會累積在血液及尿中,尿液會呈紅色,且因為紫質具強力的吸光性,病人皮膚會對光敏感,牙齒會出現螢光,亦會造成貧血。
根據卟啉代謝紊亂的部位,分為紅細胞生成性血卟啉病、肝性血卟啉病。本病多見於嬰兒,成人也可發病,稱為遲發性皮膚血卟啉病。此病患者怕光(光照後會引起皮膚潰爛、結痂、大面積黑色素沉著。),對大蒜過敏(大蒜的刺激性氣味能引起病發。),眼珠呈紅色,補充血紅蛋白有利於緩解病情。少數偏激患者認為飲用鮮血可以補充血紅蛋白,從而引發了吸血鬼傳說。
14世紀,歐洲發生了大面積的瘟疫,為了避免受到傳染,人們往往並不仔細辨別病人是否真的死去而就匆匆將他們掩埋,由於某種原因人們打開墳墓,會發現屍體變了姿勢,還沾有血跡,這不過是由於當時被掩埋者尚未死去,在棺材內醒來後掙扎所至,但在當時因為貧窮和缺乏教育的地區如東普魯士,西里西亞,波希米亞等地卻被傳為吸血鬼,從而引發了持續幾百年的吸血鬼迷信。
18世紀是吸血鬼的黃金時期,1710年瘟疫再度流行,東普魯士深受其害,當局為了消除人民的恐懼,或者說官民一致認為瘟疫的罪魁禍首是吸血鬼,當局採用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手段,比如把一座公墓里的墳墓全部打開,看看哪些人的屍體沒有腐爛或指甲、頭髮等有沒有在死後繼續生長。
近期的流行文學中較常見的一種解釋方式則為病毒說,首見於科幻小說──我是傳奇。此種學說假設吸血鬼是由病毒感染而做成基因改變的人類而成,此種病毒多被假設成會破壞被感染者的自我生產血染功能,同時有著幫助各種血型的血液混合的效果。傳說中吸血鬼能變身成動物或煙霧,可能是指動物和氣霧能傳染狂犬病影響而產生的說法。由體液和血液傳播,因此在咬吸血液的行為時,會傳播到被吸者體中。此種說法多以病毒本身已經因為難以傳播而絕種,來解釋吸血鬼不再存在的原因。但反過來說未來也可能因為開發生物武器而變成威脅全人類的安全,也衍生了很多喪屍故事。
還有比較特異的說法,如血戰的吸血鬼翼手,其實是類似外星人的生物,只是能假裝成人類,原型可能是出自宇宙保衛隊的吸血外星人。
與吸血鬼相關的歷史人物
• 吉爾斯•德•萊斯男爵(Gilles de Rais,1404年-1440年10月26日):著名的黑巫術師,百年戰爭時期他是聖女貞德的戰友,曾被譽為民族英雄,貞德被俘以後,男爵退隱於馬什庫勒和蒂福日的領地埋頭研究鍊金術,希望借血來發現點金術的秘密,他大約把300名以上的兒童折磨致死,後來被施以火刑。但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吸血鬼。
• 弗拉德三世(Vlad III,1431年11月-1476年12月):他是15世紀時瓦拉幾亞公國的領主,他有兩個綽號:穿刺公(Ţepeş),龍之子(DRACULA),他曾擊退了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者,成為民族英雄,但他殘暴冷酷,曾將成千上萬的戰俘用尖木樁釘死,許多編年史都將他描述為暴君,「即使是歷史上最嗜血的古羅馬暴君:尼祿,戴克里先也沒有如此殘酷和難以計數的刑罰」最重要的是,400年後,英國作家布拉姆•斯托克以其為原型寫成哥德式小說《德古拉》(Dracula,1897年出版),他才得以聞名天下,並隨著斯托克小說被一再改編、搬上銀幕、舞台、電視而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弗拉德三世像現藏於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
• 巴托里伯爵夫人(Erzsébet Báthory,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這位夫人是那達斯地伯爵的遺孀,由於伯爵常年在外征戰,伯爵夫人無聊之間,在僕人托爾科的慫恿下,學習妖術,在1600年伯爵去世以後更加肆無忌憚,經常挾持附近村莊里的少女,並加以折磨,據相關編年史記載,伯爵夫人在喝受害者的血時非常快樂,甚至把血裝滿浴盆用來沐浴,使自己永保青春美麗。其奶媽尤奧,管家烏依瓦里,女巫達爾維拉亦有參與此事。1610年12月30日,她的表兄圖爾索伯爵率兵攻克城堡救出一些受害者,伯爵夫人因其貴族關係,而只被判終生監禁,共犯一律處以極刑,城堡也由此荒蕪。巴托里伯爵夫人的畫像現藏於布達佩斯Andras Dabasi國立博物館,歷史畫廊。
文學與流行文化
小說
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大量的詩歌劇本借吸血鬼來反映人類社會,如:拜倫的《吸血鬼》(1816年)、科勒律支的《克里斯特貝爾》、濟慈的《無情的美人》、《拉彌亞》。大仲馬、狄更斯也有過相關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斯托克的《德拉庫拉》(有譯《驚情四百年》)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主角的吸血鬼來代表了被侵略者統治的人民反抗的決心不死,並把其憤怒轉化為對侵略者的仇恨(包括了作者的愛爾蘭人和主角的羅馬尼亞人,反抗英國和土耳其的高壓統治),後世在流行文化中吸血鬼的正面形像便是從本書而來,並首創了真祖的概念對吸血鬼作正面的解讀。
在美國,作家李察•麥森(Richard Matheson)在五十年代創作的科幻小說《我是傳奇》(I Am Legend)中,假想在未來人類因為微生物改變了演化的過程,一般人受到感染後除非死亡外,通常就退化成了類似吸血鬼的新人類,繼承《時間機器》中未來的地底食人族的思路,而在電影版(如第三次拍攝的魔間傳奇)中被改編成類似喪屍的變種人,和其他所有故事中吸血鬼的概念不同,並成為了影像媒體中普通人類和喪屍大戰的始祖。
作家安•萊絲(Anne Rice)於1976年發表《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一書,之後又以此書中的角色黎斯特(Lestat de Lioncourt)作為她《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系列的主角,此系列已獲授權翻譯為中文版的有:《夜訪吸血鬼》、《吸血鬼黎斯特》(The Vampire Lestat)、《天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肉體竊賊》(Tale of the Body Thief)。其中又以《夜訪吸血鬼》因在1994年被改編為電影,登上大螢幕而最為人所知。
2001年,作家莎蓮•哈里斯(Charlaine Harris)《南方吸血鬼謎案》(Southern Vampire Mysteries)系列的第一集《夜訪良辰鎮》(Dead Until Dark)出版。此系列最近被改編成電視劇《噬血真愛》。
美國作家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2005年的作品《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亦在歐美掀起新一輪的吸血鬼熱潮。此書並會改編成電影,電影版權由新力影業(SONY Pictures) 奪得。
美國小說家史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2005年10月出版了《暮光之城》(Twilight),以及之後的一系列小說:《暮光之城:新月》(New Moon)、《暮光之城:蝕》(Eclipse)、《暮光之城:破曉》(Breaking Dawn)。此系列小說主要圍繞著女主角伊莎貝拉•斯旺與男主角吸血鬼愛德華•卡倫,猶如現代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敘述吸血鬼和人類之間禁忌的愛。在此之中庫倫家人們稱自己為素食者,意思是以獵食動物維生。而少數吸血鬼擁有獨特的天賦(即特殊能力),例:愛德華的透視思想能力、艾莉絲的預知能力、賈斯柏的影響情緒能力等等)。暮光之城書中認為要殺死吸血鬼的方法是將他撕成無數的小碎塊,然後加以燃燒。2008年亦改編為同名電影(Twilight)。
美國作家蘇珊•哈伯德(Susan Hubbard)著有《我的爸爸是吸血鬼》(The Society of S: A Novel)。
菲莉絲.卡司特(P. C. Cast)及克麗絲婷.卡司特(Kristin Cast)所著《夜之屋》系列(The House of Night series),如果你是夜后選中的人,躡蹤使者必將尾隨而至,找到你,標記你,你的額頭眉宇會浮現藍色的弦月記印。然後,你必須進入「夜之屋」,接受吸血鬼養成教育。等順利通過蛻變,你就長成成熟的吸血鬼。但不是每個被標記的雛鬼,都能通過考驗。蛻變失敗,聽說就是死亡。本書和其他不同之處是四元素「風、火、水、土」,以及神靈,就像咒語一般,可以召喚他們,而每個成鬼身上的印記,表現方式都不同,彷彿代表了此人的能力及個性,還有不時冒出的唯美詩句。
英國小說家向達倫出版了一套系列小說《向達倫大冒險》,內容有關吸血鬼的冒險故事。但書中的吸血鬼與上述定義不太相同,而且還創造了另一種吸血生物──吸血魔(Vampaneze)。
在亞洲,也有不少以吸血鬼作題材的作家。日本作家菊地秀行在八九十年代寫的《吸血鬼獵人D》,和早夭作家吉田直新世紀的《聖魔之血》,有繼承《我是傳奇》和《時間機器》的思路,設定在未來有人類吸血人種和普通人同時存在的世界觀,兩書都曾被改編的動畫。
港澳方面,近年則有澳門作家少陳的小說作品《吸血鬼之戀》,2002年發表於oldchan.com,後被連載至澳門日報,另外香港作家喬靖夫亦有《吸血鬼獵人日誌》系列,全書四冊,及一冊特別篇。香港作家張小嫻的吸血盟共兩部。
台灣小說家九把刀的小說《獵命師傳奇》,亦有吸血鬼之出現,於此作中又稱血族和上文的未來吸血人種相似,為在人類演化中突變的族群,體質和體能均高於人類,但分外懼怕銀和陽光,不怕十字架和聖經,部份吸血鬼具有特異能力(如:幻術等)。書中更提出日本其實是吸血鬼政府表面上的傀儡政權,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大戰。
電影
以吸血鬼為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如:
• 《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湯姆•克魯斯和布萊德•彼特兩大小生聯袂主演,根據同名小說改編。
• 《吸血鬼:真愛不死》/《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基努•李維、薇諾娜•瑞德、蓋瑞•歐德
曼主演,。
• 《刀鋒戰士》系列
• 《決戰異世界》(Underworld)
• 《決戰異世界2:進化時代》(Underworld:Evolution)
• 《V字特攻隊》(Vampires)
• 《我是傳奇》(重拍1964年電影《地球上最後一人》/The Last Man on Earth)
• 《魔咒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
• 《神鬼大反撲》(DRACULA 2000)
• 《凡赫辛》(Van Helsing),史蒂芬•桑莫斯所編導的恐怖片。
• 《惡夜30》(30 days of night),由大衛•史萊德執導,根據同名短編漫畫書拍攝的恐怖電影。
• 《吸血鬼也瘋狂》(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
•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Twilight),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由凱薩琳•哈德維克(Catherine Hardwicke)執導,克絲汀•
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及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
• 《血戰:最後的吸血鬼》(Blood: The Last Vampire)導演: 克里斯•納漢 主演: 全智賢 小雪 艾莉森•米勒 類型: 驚
悚 / 恐怖 / 動作 上映日期: 2009年5月29日 國家/地區: 新加坡/香港/日本/法國/美國
• 《血色入侵》( 台譯,Let The Right One In),根據暢銷小說《血色童話》改編。由托瑪斯艾佛瑞德森(Tomas Alfre
dson)導演,莉娜萊恩德爾森(Lina Leandersson)、凱爾赫德布朗特(Kare Hedebrant)主演。《柯洛弗檔案》製片J.J.亞伯拉罕
購得美國的重拍版,預計2010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