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的歷史介紹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035個瀏覽者
汾酒是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的大麴清香型酒,以清澈乾淨、幽雅純正、綿
甜味長即色香味三絕著稱於世。
簡介
汾酒作為四大名酒之一,擁有古老的歷史,汾酒名字產生的具體時間無從
考證,不過可確知的是,遲至明初便已使用汾酒作為此種清香型蒸餾酒的
正式名稱。汾酒早在明清之際大盛。並在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一等優勝金質獎章,1918年獲中華國貨展覽會金質獎,1922年參加南洋
勸業會賽獲一等獎,1934年獲山東國貨陳列館特等金獎,1935年、1936
年蟬聯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物品展覽會特等金獎,在1952年的第一屆全
國評酒會上入選四大白酒(亦為八大名酒之一),並在以後的二三四五屆
全國評酒會上均獲得名酒稱號。1992年獲法國巴黎國際名優酒展評會特
別金獎。
出產者
汾酒產于山西省境內呂梁山東嶽 其產地在歷史上一直集中於山西省汾陽
縣杏花村。作為中國白酒類的名酒,山西汾酒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名酒。
中華民國前期,杏花村出產汾酒的作坊極多,而經過民國4年(公元1915
年)以義泉泳(原寶泉益)酒坊的改組整頓,使之有能力併購了杏花村其
他酒作坊德厚成和崇盛永,並統一了杏花村的酒業製造。義泉泳出品的汾
酒在1915年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優勝金質獎章。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義泉泳以9600銀元的價格全部轉賣給晉裕汾酒有
限公司,使得汾酒生產進入公司化經營時代。國營杏花村汾酒廠於1948
年成立,該廠一直生產汾酒至2002年,此後酒廠改組為現在的山西杏花
村汾酒集團。
原料和工藝
原料
當代汾酒選用晉中平原「一把抓高粱」為原料,使用用大麥、豌豆製成的
「青麯」為糖化發酵劑。
工藝
汾酒採用傳統的「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態、分離發酵法。所用原料和
輔料分別用蒸汽常壓清蒸,然後使用。一般原料蒸煮後,加麯放入陶缸中
發酵28天,再取出蒸餾,把蒸過的醅再加麯發酵28天,再蒸餾,充分利
用了原料中的澱粉,然後把酒糟作為飼料。
原料破碎:把高粱和大麴分別進行破碎,每粒高粱破碎成4∼8瓣,細粉不
超過後20%,大麴破碎成豌豆或綠豆般大小。
潤糝:破碎後的高粱稱為紅糝,在蒸料前加原料量55∼62%的熱水(水
溫80℃左右)。拌勻後堆積18∼20小時,並在面層進行覆蓋,在堆積潤
糝過程中翻動2∼3,品溫可升高達45∼50℃。
蒸料:使用活甑桶,先煮沸鍋底水,然後均勻撒入潤料的紅糝,邊上氣邊
上料,待蒸汽上勻(或稱圓氣)後,潑上原料量3%的熱水(水溫60℃)
以促進糊化,然後加蓋蒸料80分鐘,紅糝上面可覆蓋輔料同時清蒸。紅糝
經過蒸煮要求「熟而不粘、內無生心、有高粱糝香味、無異臭味」。
晾渣:蒸後趁熱取出紅糝,堆成當條形,潑入原料量28∼29%的冷水(1
8∼20℃井水),立即翻拌,使高梁充分吸水,再進行通風晾渣,冬季要
求品溫降到20∼30℃,夏秋季要求品溫降到室溫。
加麯:晾渣後加入高粱原料量9∼11%的大麴粉,加麯溫度20∼25℃,拌
勻下缸發酵。
發酵:採用陶缸作發酵容器,陶缸埋入地下,大渣入缸時品溫控制在10∼
16℃,夏季則越低越好,入缸時水分為52∼53%,缸頂用石板蓋緊,並
用清蒸後的小米殼封口,再加上稻殼保溫。發酵時要求前期升溫緩慢,中
期保持一定高溫,後期緩慢降落,掌握「前緩、中挺、後緩落」的發酵規
律。發酵期為28天。
出缸蒸酒:發酵28天後,把成熟酒醅挖出,加入原料量22∼25%的輔料
(穀糠),拌勻裝甑蒸餾。裝甑要求「輕、鬆、薄、勻、緩」,緩汽蒸
酒,蒸酒快結束時,加大蒸汽追尾。控制流酒速度3∼4公斤/分鐘,流酒
溫度控制在25∼30℃,並在接酒時做到截頭去尾,每甑截取酒頭1公斤,
酒度在75%以上,酒頭回缸發酵。當流酒的酒度達30%時,應該去尾,另
行分裝,待下次蒸酒時回入甑底重新蒸餾。
入缸再發酵,為了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澱粉,大渣酒醅蒸完後,再加麯發酵
一次,叫做二渣,二渣的操作基本上和大渣相似。
貯存勾兌:蒸得的原酒接大渣,二渣不同分別貯存瓷罐中,存放3年,出
廠時按大渣、二渣原酒適當的比例混合進行勾兌,然後作為成品出廠。
杏花村汾酒的釀製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前蒸餾酒時代
1982年吉林大學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山西晉中考古隊對汾
陽縣杏花村遺址進行的系統發掘,獲得大量文物,從而將杏花村的酒釀造
史上溯到6000多年前。杏花村遺址在的杏花鎮東堡村東北方向,面積約1
5萬平方米。根據獲得的層次關係及對其內涵的分析,考古上將其堆積形
成分為八個階段,分別屬於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文化時期。其中
第一、二階段屬於大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
除了大量的陶質罐、盆、瓶、壺、蓋、碗、刀等生活用具外,還令人驚嘆
地出現了小口尖底甕,其外形整體成流線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頸、腹
側有雙耳、腹部飾線紋。根據釀酒專家包啟安研究:「小口尖底甕實是釀
酒發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同一個小口尖底甕中利用穀物發酵成酒,然
後澄清、飲用。」小口尖底甕不僅在中國出土,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釀造麥
酒(啤酒)或葡萄酒時也使用過與中國出土的同型小口尖底甕。「『酒』字
是釀酒容器的象徵,甲骨文和鐘鼎文中的『酒』字幾乎都是小口尖底甕,
即為早期釀酒器的證明。古巴比倫舒麥爾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甕
形象。」「實際上,這種小口尖底甕的分布很廣,晉西南地區和陝西、河
北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出土表明,中國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已經發明了人工穀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也
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酒器之一。另在該遺址第三、四、
五、六階段,分別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相當於儀狄造酒時期)、龍山文化
早期和晚期(相當於杜康造酒時期)以及夏代的器具,其中酒器品種和數量
越來越多,除發酵容器小口底甕外,還有浸泡酒料的泥質大口甕,蒸熟釀
酒用糧的甑、鬲等,盛酒器壺、樽、彩陶、罐以及溫灑器等。在第七、八
階段的商代器物中,釀酒器、盛酒器品種、數量顯著增多,而且出現了商
代早期(約4000年前)的飲酒器玄紋銅爵(這隻爵和3件盛酒器彩陶罐現存
汾酒博物館)。這些器物製作精美,色彩鮮艷,紋飾秀麗,工藝水平已較
前幾個階段有了顯著提高。
按照現代學者推算,杏花村在仰韶文化時期的的酒類為穀物釀造的水酒,
商周時代的酒為黃酒。
汾酒(汾清)作為酒名在正史中首次出現於《北齊書》卷十一:「初,孝
瑜養於神武宮中,與武成同年相愛。將誅楊諳等,孝瑜於其謀。乃武成即
位。禮遇特隆。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
杯。』其親愛如此。」可見此時汾陽出產的汾清(汾酒)已成為皇室享用
的名酒。
這個時期汾清的工藝特點是:製麯以小麥為原料;釀酒原料由粟改為高
梁,高梁所含澱粉量高,而且幾乎都是支鏈澱粉,子粒結構疏鬆,很適合
糖化黴菌生成,而且蒸糧用的甑由陶質改為鐵質,提高了蒸煮速度和質
量;將原來的濁酒濾為清酒,色近於水,酒香純正,甚感可口。值得注意
的是,當時汾清酒在釀造時加水量很少,加麯量較多,而且是在泥封的陶
甕中密封發酵,有利於酒精發酵,因而酒度大為提高,醇香無比。按照上
述方法釀造的酒:「一石米,不過一斗糟……能飲好酒一斗者,惟禁得半
升,飲三升大醉。三升不澆,大醉必死。」這種酒及其工藝與蒸餾酒已比
較接近。
汾陽地區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酒具比較豐富,現存於汾酒博物館中的
陶瓷酒器有:北魏長頸彩陶壺(826)、北齊蝦青釉四系酒罐(64)、北齊灰
青釉四系圓腹罐(156)、北齊青黃釉斂口罐(0001)等,均與河北北齊高潤
墓出土的酒罐相符。
蒸餾酒時代
在此之後,從隋、唐、宋、遼、金直到元代(即從中國史上的6——14世
紀),一種使用乾和工藝釀造的汾酒,當時被稱為乾和酒、乾釀酒或乾酢
酒,連續800年稱雄酒罈,歷隋、唐、宋、遼、金、元而不衰。
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所載唐代名酒有:「河東之乾和、葡萄,郢州之
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嶺南之
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
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灑,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訶
梨勒。」
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經》曰:「唐時汾州有乾釀。」
北宋竇革《酒譜》云:「唐人言酒美者,有河東乾和。」又云:「張藉詩
云,『釀酒愛乾和』,即今人不入水也,并汾間以為貴品,名之曰乾酢
酒。」
北宋張能臣《酒名記》載:「汾州甘露堂(當時汾酒『乾和』工藝的代表)
最有名。」
元代宋伯仁《酒小史》羅列當時全國名酒,「汾州乾和酒」又列其中,並
云「乾和仍有名」。
這時汾酒(乾和)在汾清的基礎上發生了兩項重要工藝突破。
一是「乾和」釀造工藝的發明。「乾和」汾酒選用優質粱米為原料,以河
東神麯(《齊民要術》)為糖化發酵劑。其工藝特點如下:蒸米時,鍋底
水加入花椒以串味,將飯搗爛冷卻,加麯進行糖化,浸泡數十天。壓榨取
得第一次酒液後,再加入粱米,蒸製、冷卻、加麯、進行第二次糖化。然
後將第—次酒液加人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經陳釀、壓榨、過濾等
工序而成。
二是率先將蒸餾技術使用到釀酒中來,在乾和工藝的基礎上,兩次發酵,
兩次蒸餾,形成了熟料拌麯、乾和入甕發酵、蒸餾製酒的新工藝,這也是
現代汾酒工藝的雛形。
此法所得酒,清澈如水,醇香甘洌。名傳遐邇,至村中品飲者絡繹不絕,
每在酒後,都以此酒議名。有因見其度高最易點燃,就稱為「火酒」、
「燒酒」;有視其無色透明,稱為「白酒」,因產於汾州杏花村,又稱為
「汾白酒」或「杏花白」,還有名「汾白乾」、「老白乾」。此種酒傳入
朝內,試飲絕佳,遂令汾州進貢。且因其乾和入甕的釀造技術而定名為
「乾和」,又名「乾釀」、「乾酢」。自此,「乾和」汾酒遂成為朝廷貢
酒,馳名全國。杏花村的釀酒由此進入蒸餾酒時代。 宋代,杏花村酒家
林立,產銷兩旺,每年端午節時都要舉辦「花酒會」。並以八槐街為中
心,逐漸形成以「甘露堂」、「醉仙居」、「杏花春」為主的多達70餘家
酒壚的酒鄉鬧市。宋時,汾酒仍稱乾和,每年向朝廷貢酒,均由甘露堂取
酒進貢,所以宋時汾酒又被稱為「甘露堂」。 元代,中國的蒸餾白酒得
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普及,尤其在北方逐步與黃酒平分秋色。杏花村在宋時
發展起來的羊羔酒,在元代經過工藝改革,成酒後色如冰清,香如幽蘭,
味賽甘露,成為酒中佳品,聞名全國。不僅國人稱道,外國人也嗜飲,政
府由是將羊羔酒以山西特產出口英、法等國,並在出口酒瓶上貼上杏花村
標籤,這也是中國酒第一次貼標出口。從此,山西杏花村的羊羔酒在世界
嶄露頭角。至元末,杏花村各酒坊所產之酒作為汾州府最重要的產品,幾
乎成為汾州府的代名詞,故杏花村各酒坊的所產酒開始被統稱為「汾
酒」,銷往省外和國外的酒則署名「山西汾酒」。
明末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經杏花村暢飲汾酒,讚譽為「盡善盡美」。
清李汝珍在《鏡花緣》一書九十六回的曲牌中,列舉當時全國知名酒類五
十餘種,其中推汾酒為首。
中華民國時期,杏花村酒業被義泉泳酒坊統一,汾酒釀造由此進入近代
化,1919年1月,由閻錫山責令其副官集資設立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在太原
正式成立,並吞併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經營方式為由義泉泳供酒,晉裕
公司經銷。1932年晉裕公司徹底購買義泉泳的一切房產、招牌及生產工
具,兼并了義泉泳之後,晉裕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據資料記載:晉
裕公司1930年的純收益為3683元8角,吞併義泉泳以後,利潤大大增
加,1935年純收益上升為8377元2角,到1936年,又增加到12544元7
角,每股紅利7.5元,紅利率高達士5%。日產酒達到2000市斤,並新建
擴建了太原罐頭廠、新華泰料器廠、平遙麵粉廠、杏花村晉裕釀造廠和義
泉泳造酒廠,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白酒企業。
1948年,國營杏花村汾酒廠成立,壟斷汾酒生產至今(原國營杏花村汾
酒廠改組為現杏花村汾酒集團)。
文學作品和傳說典故
相關文學作品
唐代詩人李白在汾陽「醉校古碑」處寫下:「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
無歸心」。
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路過杏花村的時候留下名作:「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不過有說
法稱杜牧此詩寫於安徽銅陵,但是目前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強有力的史料考
證作為支持。(反對者認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唐時池州附近也有名為杏
花村的著名酒產地,因而本詩應作於池州任所,且反對者相信杜牧生平從
未到過河東道。而支持此詩作於汾陽的人認為,杜牧的《樊川文集》中有
一首題為《并州道中》的詩篇,記載了他在河東道遊歷醉酒的情況,足以
證明杜牧確曾到過河東道)
唐代詩人張籍詩和左司元郎中秋居:有地唯栽竹,無池亦養鵝。學書求墨
跡,釀酒愛乾和。古鏡銘文淺,神方謎語多。居貧閒自樂,豪客莫相
過。
清代小說鏡花緣第九十六回:接過粉牌,只見上面寫著,山西汾酒、江南
沛酒、真定煮酒、潮洲瀕酒、湖南衡酒、饒州米酒、徽州甲酒、陝西灌
酒、湖州潯酒、巴縣咋酒、貴州苗酒、廣西瑤酒、甘肅酒乾……
清代《兩般秋雨庵》:「……不得不推山西之汾酒、潞酒,然稟性剛烈,
弱者恿焉,故南人勿尚也」。
1960年謝覺哉在杏花村題詩:「逢人便說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聞。草
長鶯飛春已暮,我來仍是雨紛紛。」
傳說典故
《北齊書》卷十一載:「河南康舒王孝瑜,字幣德,文襄長子也,初封河
南郡公,齊受禪,晉爵為王。歷任中書令、司州牧。」「初,孝瑜養於神
武宮中,與武成同年相愛。將誅楊諳等,孝瑜於其謀。乃武成即位。禮遇
特隆。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其
親愛如此。」
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經杏花村暢飲汾酒,讚譽為「盡善盡
美」,因而杏花村又名盡善村。
杏花村古井旁牆壁上刻有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傅山題寫的字匾「得造花
香」,並有「申明亭酒泉記」石碑一座,刻有讚美井水「其味如醴,河東
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祿俗梨春不足方其清洌。」
主要產品及衍生產品
主要產品
老白汾酒
蘭花系列汾酒
國藏系列汾酒
牧童系列汾酒
38度汾酒
45度汾酒
53度汾酒
衍生產品
竹葉青酒
參看
白酒
烈酒
竹葉青酒
參考文獻
《山西汾陽孝義兩縣考古調查和杏花村遺址的發掘》《文物》雜誌1989
年第4期
《從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看我國酒的起源》《十國酒》雜誌1996年第6期
《唐國史補》
《北山酒經》
《酒譜》
《酒名記》
《酒小史》
《汾陽縣誌》
《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