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足球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103個瀏覽者
(1)足球的原由
國際足協會公開確認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
中國古代足球的起源時間,最早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的戰國時期,《戰
國策.齊策》曾記載蘇秦與齊宣王會面時,提及人民安居樂業,喜歡「蹋
鞠」,所謂「蹴鞠」或「蹋鞠」,就是指一種足球遊戲;「蹋」或「蹴」
都是指踢,「鞠」則是指球。
漢唐兩代是中國古代足球發展最興盛的時期,發展出直接對抗的競賽。據
東漢人李尤所著的《鞠城銘》記載,對賽雙方各有十二人,由正副球證執
法,球場兩端各設六個月洞式球門(稱「鞠室」)為進攻目標,所用的足
球由皮革裹毛髮製成,比賽用球場稱為「鞠城」。當時不但男性參與足球
運動,部分出土文物更證明,東漢延光二年(公元一二三年),已有女子
踢球,惟只限於表演性質並非競賽。
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內填毛髮改為
由人用嘴吹氣,同時用兩個球門代替「鞠室」,當時這項運動並外流至日
本,日本足球書籍《游庭密抄》也曾經記載此事。
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發展了雙球門及單球門的競
賽,還有稱作齊雲社或圓社的球會組織出現,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
氣,發展到用氣筒打氣,愈來愈接近現代足球。
2.中國古代的足球
太平清話載:「踏鞠始於軒后。軍中練武之劇。以格為圜囊。實以毛
髮。」蹴鞠再黃帝時代本為軍事訓練及體育活動。後世帝王亦多愛好,且
遍及民間,為其方法屢,兼嬉戲。戰國時代,此係以平民化,齊國百姓誓
愛蹴鞠。先秦文獻的戰國策中,稱蹴鞠為蹋鞠。
西漢高祖之父生平最愛蹴鞠,以之為樂。劉邦在宮苑內建有大規模競賽
場,因球場環繞城桓,故名「鞠城」。採用鞠域方式競賽,「鞠域」為
「鞠城」的附屬部分。流傳至六朝,成為寒食節應時的嬉戲。隋唐時代,
軍民之間毬風仍盛,上至帝王,下至販夫,多以打毬為歲時樂事,蘇軾文
集引說:「清明新進士開宴打毬,集於曲江亭,又有月燈閣打毬之令。」
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已漸由列隊式演變為不拘人數的踢法。唐朝初期,毬
戲已有竹門及毬網及吹氣的「氣毬」,但仍用分隊方式比賽,北宋末期,
改為一個毬門,間接對抗比賽;元明之間仍依此法比賽。
戰國時代的競賽方式,僅知其排列成行,互相攻守。漢時鞠室的競賽方
式,在以射入鞠室球數多寡定勝負。唐代進而使用氣球,分兩隊比賽,文
獻通考說:「蹴鞠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
工分左右以角勝負。」在陜西通誌中也引用這句話,唐代的蹴毬,就非常
類似今日的足球。
北宋末葉的足球方式,據「東京華夢錄」當時比賽方式只有一個球門,且
立於球場中央,主要方式為右軍踢球門的球,左軍將球還踢過門始為勝,
反之亦同。元明兩代延北宋之舊,但人數減少,踢法亦有變更。
在場地與設備方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在宮院內建「鞠城」,
鞠域變為鞠城的附屬部分,採用時期約為西漢至唐初(公元前202年-公元
618年)。
毬與毬門---漢代以前的鞠和毬兩字均表示我國古代蹋鞠的工具,其外殼為
皮製,中實以羽毛。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云」:「毛丸謂之鞠」,又「二
蒼解詰」云:「鞠,毛丸爾,蹋戲」。到了唐宋時代,足球製法大有進
步,據唐代徐堅(公元659-729年)在初學記中說明「汽球」是用動物的
胞衣作為毬囊,用口吹氣」。晚唐之毬,以八片尖皮砌坐毬,內充氣。文
獻通考中云:「植兩修竹高數丈,修網於上,以門為度毯」,更可證明唐
時足球已有球門。
在組成人員,漢代「鞠室」方式的足球,係各一人,即每邊各有六人防守
鞠室;唐代兩個球門方式的足球,兩隊人數不詳。至宋徽宗時用一個球門
的足球,稱為「筑球」兩隊各十餘人稱為左右軍。南宋則定為各二至十六
人。至元明間,左右軍各六人。其不同球門競賽的「白打場戶」則分為兩
班。
而日本的貴族也玩一種稱為蹴鞠(Kemari)的比賽,遊戲由八個人組
成,場地是四方形的,每個角落有一株不同的樹,分別是松、楊柳、櫻和
楓樹。場中的人依序將鹿皮球給另一個人,大體上說競爭的意味並不濃,
反而像是一種宗教性的儀式,每個人都懷著虔誠之心,過程也非常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