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太平鼓的由來

太平鼓的由來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您是第1115個瀏覽者
太平鼓的由來

太平鼓,是滿族、蒙古、漢族等族常用的膜鳴樂器。因單面朦

皮又稱單皮鼓,廣泛流行於東北、內蒙古、陝西、甘肅、河

北、安徽等省區。


太平鼓早於唐代已有,宋代謂之「打斷」,明代民間稱為太平

鼓。相傳,單皮鼓最早是滿族獵民的圍獵用具,出獵時邊擊邊

圍,獲獵後擊鼓歌舞。何耳《燕台竹枝詞》載有:「鐵環振響

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

同。」


相傳,明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西征蘭州,但據守在永登的元

軍仍負隅頑抗,久攻蘭州城不下。徐達想了個計策,命令部隊

製造了3尺長鼓,內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鬧元宵之際,讓軍士扮

作「社火」隊員進入城內,裡應外合,一舉破城,贏得了以後

的太平。從此,百姓年年擂鼓鬧春,並把鼓稱為「太平鼓」。



清初,北京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清末,太平鼓傳入門頭溝地

區。歷史上門頭溝很多村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擊打

太平鼓,清代宮廷中舊曆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

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臘

月和正月最為活躍,在當地的歲時民俗活動中很吸引人。


民國時代,農民在春節期間擊鼓解憂,祈求太平,企盼安康。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間肢體語言,如:因過去婦女纏足形

成的韻律特徵「扭勁」、「顫勁」,男性舞者特有的「勁」、

「艮勁」,以及你追我趕、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

隊形變化方面均體現出了中國傳統審美理念,這些都具有鮮明

的地方色彩。


鼓隊由大旗作前導,後隨數十面鑼鈸,再後是幾十至上百太平

鼓手列隊。表演時旗為指揮,鑼鈸擊節,左手持柄舉鼓,上下

左右搖動,右手執鼓鞭敲擊鼓面,可擊鼓心、鼓邊、鼓框或鼓

背。太平鼓多用於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動作敲擊,邊敲邊

舞。表演形式有單人、雙人和集體等多種,常在農曆正月新春

或元宵佳節的喜慶活動中表演,是群眾性的文娛活動。


太平鼓分高鼓、中鼓、低鼓三大類。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

巧,低鼓打深沉。鼓隊由大旗作前導,後隨數十面鑼鈸,再後

是幾十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隊。


蘭州太平鼓鼓身高約7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雙面蒙皮,鼓幫

外表深紅色或黑色。太平鼓的背帶較長,可挎在肩上,讓鼓垂

於人的膝蓋下,便於擊打又可任意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



滿族薩滿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

長徑48厘米,短徑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單面蒙以馬皮、

驢皮或羊皮。鼓柄長20厘米,柄下端的大鐵環直徑16厘米以

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厘米的小鐵環。鼓槌稱「鼓鞭」,用竹製

成,鞭長44厘米,鞭尾系以紅綢巾為裝飾。


漢族民間流傳的太平鼓,鼓面呈桃形、扁圓形或圓扇形,鼓面

寬20厘米至32厘米,鼓框高1厘米至1.5厘米,鼓柄長10厘米至

5厘米,柄端綴以鐵環或小銅線。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

鼓框綴彩球為裝飾。鼓鞭長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繫以紅

纓穗或紅綢巾。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2-22 12:1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6370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