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遺產 -- 重慶大足石刻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051個瀏覽者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
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
(湖北鐘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
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
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
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
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
山縣為範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
術。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
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
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
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
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
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幸免了歷代戰
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價值,尤
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
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
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500米
余,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
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
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
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
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 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佛灣佛像
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
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 “石雕宮
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
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
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
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
樸、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
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
期的特征。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
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
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
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
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
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
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
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
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
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不
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
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
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
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槃聖跡
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
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以佛經故事
為主要題材,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
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是不同於中國其他石窟的顯著特點。
大足石刻不僅有規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體系完整的道教造
像,還有石窟造像中罕見的純儒家造像,而且“三教”、“兩教”合
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像作為實物例證,反
映出在中國文化史上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鬥爭又融合,
到宋代時“孔、老、釋迦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
可通行” 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
神化”達到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