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其他書籍]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作者: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作者: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wu199104 您是第1417個瀏覽者







內容簡介


        我們的藝術發展已頗具型制規模,其類別與用途的制訂時代,和我們今天極為不同,而過去的制訂者對事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力比起我們今天能作的實在微不足道。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其適應性、準確性,與激發的意念、習慣,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美」的古老工業裡會產生徹底的改變。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與知識運作的影響。二十年來,不論是材料、空間或時間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保羅。梵樂希,「無所不在的征服」,藝術文件

目錄


  • 攝影小史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 人名索引



我的閱讀心得


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能被複製,但是原作的真實性和崇高性並不會被複製品減損,反而顯得更加貴重,因為它具有完整的時間(與空間(的脈絡,這樣的脈絡確保原作的真實(性,這也是其權威來源,這些藝術作品具有儀式功能的本質,即是靈光是什麼?我認為除了「此時此地」、「崇拜儀式」之外,最重要的是那種對於"真實"和"永恆"的嚮往,還有當觀者在面對它時深深共鳴的情感。而攝影作品雖然無法具有此時此地和真實性的特質,但不可否認他的確保存了一個永恆的真實(雖然是幻象),也不可否認當人們面對它時的觸景生情。


班雅明主張,機械複製時代的來臨,藝術中的”靈光”已然消逝,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而攝影中的人像則是最後一道防線。人像攝影(或說有人物的攝影)相較於場景攝影,因為完美的呈現"人"一瞬間的神情姿態,人的感情自畫面噴薄而出,而這樣的相片常作為紀念,因此仍保留儀式的特質,也保有"此時此地"的特性;但是場景式的攝影,則完全脫離了這樣的特質,只忠實地反映出線索,恍若犯罪現場一般。相片成了歷史的證物,並密含了一種隱晦的政治性,此時,人們無法只憑感受去解讀,必須遵循一定的方式,至此圖片說明有史以來變得無比重要,這樣的現象也對後來的電影觀看產生影響,若將電影畫面擷取出一格格,沒有辦法連貫,就沒有辦法閱讀。


電影這樣的敘說模式,簡單易懂,因此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所熱愛接受,於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們,藉由這樣的電影模式,悄悄地替民眾洗腦,宣揚政治理念,尤其是戰爭的理念。而這樣的現象,更是徹底抹煞了靈光。將政治美學化、藝術化(或說將政治的黑暗面合理化、美好化),也是近百年來一直在發生的現象。



[ 本帖最後由 wu199104 於 2014-12-16 15:19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9 17:38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8581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