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四種西洋音樂時代

四種西洋音樂時代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1373個瀏覽者
巴洛克樂派(1600~1750)

巴洛克」這個名詞來自於葡萄牙文,意思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原本應用在十七世紀的建築與美術上,之後也泛指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的音樂發展。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利用很多裝飾性方式,呈現出華麗的曲風;重視速度與音 量的對比性(譬如沒有漸強與漸弱的演奏方式);確定一些曲式的結構與形式,例如協奏曲、組曲、歌劇等。在創作方式上,「數字低音」的運用是巴洛克音樂的一大特色,用來輔助聲部的進行。巴洛克重要音樂家包含初期的蒙台威爾第、中期的韋瓦第、以及晚期的巴哈、韓德爾等人。

巴洛克樂派的重要作曲家:

巴洛克樂派有兩位最重要的作曲家,第一位是音樂之父巴哈、另一位則是和巴哈齊名的神劇大師韓德爾。這兩位著名的作曲家經常被拿來比較:他們同樣出生於1685年的日爾曼,也就是今天的德國。兩個人的晚年都因為眼疾動過眼科手術,也是由同一位醫生進行的手術。

兩個人不同之處在於,巴哈一生都在德國發展,而韓德爾卻到過許多國家,除了日爾曼各地、義大利,最後更在英國度過晚年。由音樂來看,巴哈的管風琴作品很多,也寫了許多器樂演奏曲,大致說來,演奏曲作品多於聲樂演唱曲;而韓德爾則是以歌劇和晚期的神劇創作為主。此外,巴哈是對位法的大師,喜歡用複音音樂風格創作,而韓德爾卻比較喜歡用單音旋律,也就是主調音樂風格來創作。



古典樂派(1750~1820)

由於社會與思想上有了這些轉變,古典樂派的音樂家也逐漸從「為貴族服務」這種觀念裡跳脫出來,到了古典後期,音樂家開始成為藝術家,也受到社會更多的尊敬。

這時音樂家為藝術而創作,而不是為了王公貴族的慶典、或者是某一場舞會而服務。也因為這時的人文思想崇尚理性與自由,因此古典樂派的風格也非常重視理性、均衡、和諧、以及秩序。此外,作曲家也開始運用一些民間的典故、或是民謠來當作創作的題材,使得音樂更接近平民的生活。

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

「海頓」一生總共寫下了一百多首交響曲,而且這些作品為後來的交響曲時建立了模式,所以他被稱為「交響曲之父」。

「莫札特」雖然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歲,但是由於他的天份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發現,所以留下數量非常多的音樂作品。幾乎所有的人聽到他的演奏與創作,都會甘拜下風,讚美他是「音樂神童」。

「貝多芬」被後代尊稱為樂聖,不是因為他留下了最多的音樂作品,而是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同時能擺脫別人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到了後期甚至開創了新的格局,也就是後來浪漫樂派的風格。他雖然在壯年時就耳聾了,但是仍然不停的創作出許多精采的作品,影響深遠。



浪漫樂派(19世紀初)

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某某人很浪漫,通常是指這個人很重視個人感情的流露,也會比較主觀的表達。所以,簡單來說,浪漫樂派的風格和古典樂派剛好相反,古典樂派注重客觀、理性、均衡,也不刻意強調個人感情,而是以音樂性思考為主。但是到了浪漫樂派,音樂家們強調以個人主觀意識及情感來創作音樂 ,個人色彩濃厚。

浪漫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

浪漫時期有一位作曲家,一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都和鋼琴有關,更把鋼琴這種樂器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風格優雅、旋律也非常的優美,他就是波蘭的作曲家與鋼琴家蕭邦。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到今天不只在音樂會裡出現,甚至在電影或是電視節目裡也經常被拿來當作配樂。由於他並不是以奏鳴曲這種管弦樂團式的大型風格來創作鋼琴曲,而是以發揮鋼琴的特色與音色之美為主,就像用鋼琴寫詩一樣,所以他被稱為「鋼琴詩人」。

「布拉姆斯」融合了古典樂派的精神,以及浪漫時期感性的主觀意識。這種特點,就像晚期的貝多芬一樣,所以不斷有人將他和貝多芬比較。

也就是這個原因,雖然許多人都希望他能寫出交響曲,但是布拉姆斯求好心切,不願意輸給貝多芬,所以他的第一首交響曲足足寫了二十多年,才呈現在世人眼前。而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也證明了他可以和貝多芬並駕齊驅。這首作品甚至被當時一位有名的指揮家漢斯馮畢羅稱讚是「第十號交響曲」,意思就是讚美他繼承了貝多芬「不朽的九首」交響曲可以算是第十首,和貝多芬並駕齊驅。

除了這些作品之外,布拉姆斯也運用了匈牙利民謠的曲調,創作了有名的「匈牙利舞曲」曲集,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歡迎。



現代樂派(二十世紀以後)

當音樂的觀念由浪漫時期發展到國民樂派,在經過不斷的強調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以及民族思想之後,音樂已經不像巴洛克、古典或是浪漫時期那種追求一致性的唯美與風格,於是二十世紀的音樂越來越以作曲家自我為中心,每一位作曲家都嘗試創作出具有原創性的音樂,甚至打破以往的傳統音樂理論。

因此,二十世紀的音樂不但繼承了之前所有介紹過的各種樂派,還出現了許多無法歸類的音樂風格。

著名的二十世紀音樂家:

德布西在觀念上打破了古典音樂的傳統,他的和聲色彩非常豐富,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印象樂派,突破以旋律當作音樂主體的傳統,而利用各種和聲,來創造夢幻、朦朧、細緻的感覺,音樂主題聽起來雖然沒有很清楚的旋律,但是仔細感受,還是能得到許多的感動。就像是印象派的繪畫一樣,強調模糊的印象,不過稍微站遠一點觀看卻又非常清楚主題是什麼。拉威爾的作品也具有類似的特質,所以這兩個人在法國經常被拿來比較,但是拉威爾作品的旋律比較清楚一些。

「史特拉汶斯基」則是一位具有熱情與強烈風格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春之祭」甚至在首演的時候引起了觀眾的暴動,因為過於刺激、前衛,當時的古典樂迷無法接受,但是到了今天,他的音樂被認為其實在當時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TOP

呵呵∼我喜歡巴洛克派的東西
不管是建築或是音樂都很華麗
人生的80%都是嚴格的考驗

不過也不全都壞事

這樣的一天結束時喝的酒才分外美味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5 10:55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193626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