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清王爺多爾袞一生之謎:母殉?下嫁?猝死?

清王爺多爾袞一生之謎:母殉?下嫁?猝死?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532個瀏覽者
在清朝王爺中,恐怕沒有誰留下的千古謎團比多爾袞多:努爾哈赤死時,他的母親阿巴亥是被逼殉死還是自盡?他擔任攝政王,孝莊太后是否下嫁於他?他稱「皇父攝政王」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是否太后下嫁的旁證?他一生多病,39歲猝死塞外的病因是什麼?還有,他死後先是被追封為皇帝,為什麼又在一夜之間被焚骨揚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這些謎團,至今撲朔迷離,給後人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生母殉葬之謎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烏拉那拉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四個妻子。她是海西烏拉部長滿泰貝勒的女兒,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12歲嫁努爾哈赤。當時,努爾哈赤已43歲。兩年後,大妃(大福晉)孟古姐姐葉赫那拉氏(皇太極之母)病逝,努爾哈赤很快立阿巴亥為大妃。她先後生下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後金天命五年(1620),努爾哈赤因阿巴亥傾心於大貝勒代善,與她憤而離異。但感情難以割捨,不久又與她復婚。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爾哈赤在返回盛京途中病危,速召阿巴亥。她立即乘船沿渾河而下,在船上與努爾哈赤相見。行至距盛京尚有40里的靉雞堡,努爾哈赤病逝,遺體當夜急送盛京。努爾哈赤臨終前,對阿巴亥仍充滿眷戀。但她做夢也想不到,努爾哈赤撒手塵寰之日,也就是她死期來臨之時。


關於阿巴亥的死,在清朝的官修史書中就有不同說法。

  在成書最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阿巴亥被描繪成容貌艷麗,卻心懷嫉妒的人,因此屢屢引起努爾哈赤不悅。努爾哈赤擔心自己死後,阿巴亥會危害國家,所以,預先遺言給年長諸子,到時候必須令她殉死。就在努爾哈赤死去的第二天清晨,努爾哈赤年長諸子代善、皇太極等告訴阿巴亥,按照父親遺言,她必須自盡,以便死後繼續服侍他。當時,阿巴亥只有37歲,丰姿綽約,正值盛年。基於對人生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她百般支吾,不願殉死。代善、皇太極堅持必須遵從先帝遺命。阿巴亥被逼無奈,只好盛裝打扮,佩帶珠寶飾物,請求諸貝勒善待兩幼子多爾袞、多鐸,隨即在辰時(早晨7—9時)自盡。阿巴亥死時,阿濟格22歲已經成年,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但這種有意醜化阿巴亥的說法,似乎有些牽強,因而有研究者推測,這部編寫於清太宗時代的《實錄》企圖隱瞞歷史上的某些真相。

根據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努爾哈赤臨終時,曾遺命由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代善為攝政。但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支持皇太極登極。為確保多爾袞母親不加反對,必須逼迫其自盡。還有一種說法,努爾哈赤並未確指繼承人,但他曾明確宣佈,日後將由掌管八旗的八和碩貝勒共同執政,並從中推舉一名新汗。努爾哈赤死時,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各領一旗。其他和碩貝勒擔心,在其母阿巴亥的支持下,他們三人聯合在一起,力量會變得十分強大。因此,四位年長的和碩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才決定阿巴亥必須自盡。如果這種推測言之成理,阿巴亥應是被迫自盡的,並非遵照努爾哈赤的遺詔。所謂「遺詔」,純屬偽造。《實錄》中有關阿巴亥的記述,也是無中生有。

此後,關於多爾袞生母的記載,在清朝官修史書《實錄》中幾經修改。

  清朝入關後,順治帝福臨年幼,多爾袞總攝朝政,權勢達到頂點,他追諡其母為「孝烈武皇后」,並配享太廟。他還命令編寫本朝歷史的史官,從《實錄》中刪除不利於其母的記載。然而,一旦多爾袞逝世,在諸王羅致他的諸多「罪狀」中,就包括篡改歷史、使其母配享太廟。隨即,「孝烈武皇后」的謚號被追奪,並重新恢復了《實錄》中已被刪除的有關阿巴亥的內容。
 

最後,在乾隆年間編纂的《清太祖實錄》的最後定本中,關於阿巴亥的死,做了新的解釋:一是否定了努爾哈赤生前有遺囑的說法,「上(指努爾哈赤)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死)不復言及」;一是對阿巴亥的死做了含糊其詞的處理,只用了「以身殉焉」四個字。至於是被逼殉死,還是主動殉死,完全沒有交代。但如此更改,難免有欲蓋彌彰之嫌,說明阿巴亥的死,很可能是諸王矯詔,逼她殉死。

  太后下嫁之謎在北京東北方向大約120公里的清東陵,分別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以及他們的后妃。在陵區周圍,一道長達20公里的「風水牆」將大大小小150多個陵墓緊緊地圍了起來,給人一種生死不離的印象。然而,惟獨昭西陵建在風水牆外面。陵中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大妃——莊妃,也就是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和康熙帝玄燁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孝莊皇太后一生歷經四個朝代,竭力輔佐兩代幼主,受到清代皇室的尊崇。
孝莊太后是清東陵所有入葬者中輩分最高的一位。她為什麼沒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在盛京的昭陵,而與自己的兒子、孫子葬在了一處?又為什麼沒有葬在東陵內,而是葬在陵園外?這些疑問,還關聯著一個更大的謎團——「太后下嫁」公案。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是否成親,二人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至今仍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疑案之一,而且是清史三大謎團(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中最聚訟紛紜的一個。

  孝莊太后布木布泰(1613—1687),博爾濟吉特氏,是科爾沁蒙古貝勒寨桑的女兒。科爾沁蒙古是最早歸附後金政權的蒙古部落之一。為了鞏固這種政治聯盟關係,寨桑採取聯姻的手段先後將自己的妹妹和女兒嫁給了後金貴族。後金天命十年(1625),13歲的布木布泰嫁給了33歲的皇太極。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給皇太極為大福晉。9年後,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所以說,她們姑侄三個共侍一夫。

  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盛京稱帝。分封五宮后妃時,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位居西宮,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宮,後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崇德三年(1638)正月,最受皇太極恩寵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無巧不成書,兩天後莊妃生的皇九子福臨呱呱落地,給悲痛中的皇太極以極大的安慰。福臨即位後,尊她為皇太后。

關於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歷來有種種傳聞和猜測,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中,把太后下嫁多爾袞寫得繪形繪色,說當時太后年紀尚輕,美冠後宮,性尤機智,擔心多爾袞一手遮天,危及福臨皇位,於是毅然下嫁多爾袞,寧肯犧牲一身,以成大業。此說一出,在民間不脛而走,以致地無南北,人無老幼,凡愛述故老傳說者,無不能言之。但因為缺乏充分的證據,對此說表示質疑的也大有人在。時至今日,關於「太后下嫁」依舊眾說紛紜。  

  不妨把主張太后下嫁的一方作為正方,把否定這種說法的作為反方,將其正反兩方的主要依據概括如下:

  (1)清初抗清義士張煌言(張蒼水)詩集中有一首七絕,叫做《建夷宮詞》,中有四句: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正方認為,詩中明確提到太后下嫁,是一條最有力的證據。反方認為,努爾哈赤出自建州女真,《建夷宮詞》把建州即滿族稱作「夷」,明顯帶有民族偏見。當時張蒼水在江南擁南明抗清,與清朝勢不兩立,他的詩詞對清廷極盡醜詆之能事,捕風捉影、無中生有,都是可能的,不能作為歷史的證據。

  (2)順治五年(1648),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父攝政王」。正方認為,「皇父攝政王」雖不是高一級爵位名稱,卻證明多爾袞已從福臨的親叔成為他的父親。反方認為,古代君主尊臣,有「尚父」、「仲父」等說法,所以「皇父」雖有「父」字,並不能作為太后下嫁的確據。

  (3)1964年劉文興所撰《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統年間,他的父親劉啟瑞受命翻檢內閣庫藏,曾看到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於是奏報朝廷。正方認為,這是一條確鑿證據。反方認為,拿不出太后下嫁詔書的實物,就不能認定「太后下嫁」。還有劉啟瑞的老同事說,曾向劉問及此事,劉坦言為製造熱點賣文謀得稿費。

  (4)蔣良騏寫的《東華錄》一書中,引順治八年(1651)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檢舉多爾袞生前「謀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語。正方認為,這是多爾袞與太后成婚的隱諱說法。反方則稱,多爾袞因公也好,因私也好,都有入宮與太后商量的可能,不能因此說明太后下嫁。

  (5)孝莊太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在盛京昭陵,而是葬在河北遵化的東陵。正方認為,太后因下嫁之故,心有愧怍,與亡夫無顏相見地下,所以與兒子福臨葬到一處。反方認為,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第二後另葬別處,在清代就有不少,如順治帝的孝惠後、雍正帝的孝聖後(乾隆帝生母)、嘉慶帝的孝和後、道光帝的孝靜後、咸豐帝的孝貞後、孝欽後(即慈禧太后)等,都沒有與丈夫合葬,而是各隨己意擇定葬地,為什麼孝莊太后不能以遺言自指葬地呢?所以不能因此把這作為「太后下嫁」的證據。

  (6)滿洲早期曾流行兄死弟娶其嫂的舊俗。正方認為,孝莊太后中年喪偶,春花秋月,嫁給年齡相仿的多爾袞,以嫂嫁弟,順理成章。反方認為,存在弟妻其嫂的風俗,不等於多爾袞就一定娶了其嫂。這完全是兩回事。


多爾袞同胞兄弟三人,都是開國功臣,但他們的命運卻無不以悲劇結束。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是多爾袞的猝死。兄弟三人生前地位尊顯,死後卻身敗名裂,這成為清朝入關初期的一大遺案。

  多爾袞死後遭清算多爾袞的死訊傳入京城,如晴空霹靂,舉國震驚。福臨對皇父攝政王的死,表示悲痛,詔令天下臣民易服舉喪。多爾袞的靈柩到京,福臨親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易縞服,迎於東直門五里外,他親自舉爵祭奠,向多爾袞的靈柩行三跪大禮,扶棺痛哭失聲。福臨下詔稱頌他:「平定中原,至德豐功,千古無兩。」追尊他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死後的尊榮,達到了頂峰。多爾袞生前無子,以其弟豫親王多鐸的兒子多爾博為過繼子。

  至此,多爾袞轟轟烈烈的一生應該說是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詭譎多變,出乎人們的意料。多爾袞屍骨未寒,他原來的親信就出面檢舉他生前罪狀,從而掀起了徹底清算他的大風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順治八年(1651)二月,曾作為多爾袞貼身侍衛的蘇克薩哈、詹岱兩人首先揭發說,攝政王生前私備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禁物置於棺內;又計劃率兩白旗移駐永平,謀篡大位。接著,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諸王、貝勒、大臣共同上疏,列舉多爾袞一系列重罪,主要有:一,太宗文皇帝(皇太極)賓天(逝世)時,諸王大臣同心扶立皇上(福臨),並無擁戴多爾袞之議,惟獨其弟多鐸勸進;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鄭親王干預朝政,而以其弟多鐸為輔政叔王;三,背棄誓言,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四,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挾制皇上;五,逼死肅親王,納娶其妃;六,批閱奏章,都用皇父攝政王名義;七,違背情理,把生母入於太廟。

  牆倒眾人推。多爾袞舊部群起附和。福臨下詔追削多爾袞封爵,籍沒家產入官。多爾袞雖死,難逃其殃。福臨命平毀墓葬。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描述了令人心悸的鞭屍梟首場面:「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也化為塵土。」

  兩兄弟榮損與俱多爾袞有同母兄弟二個,一個是年長7歲的哥哥阿濟格(1605—1651),一個是年幼2歲的弟弟多鐸(1614—1649),兄弟三人都是清朝歷史上功名顯赫的王爺。

  在清初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爭奪中,以他們兄弟三人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勢力較大的集團。多爾袞憑借自己的傑出才幹,成為順治朝的攝政王。自從多爾袞獨掌朝政,阿濟格和多鐸在皇族中的地位就隨之上升。

  多爾袞對自己的親兄弟多方照顧,委以重任,封爵晉級。

  多鐸,第一代豫親王。生前以「十王」著稱,努爾哈赤第十五子。他是努爾哈赤大妃烏拉那拉氏所生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因為母親深受努爾哈赤的寵眷,他們兄弟三人也倍受父親的喜愛。天命末年,他大概12歲左右,就得到了父親作為遺產分給他的30個牛錄,並成為正黃旗(後改正白旗)的和碩貝勒。15歲時,他與其兄多爾袞一起從征蒙古多羅特部,獲「額爾克楚虎爾」美號。此後隨諸兄長年東征西討,地位日益顯赫。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5-21 11:3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8242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