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

辛酉政變和兩宮垂簾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waxdwaxd 您是第930個瀏覽者
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北京政變”,是晚清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這一事件不僅使后來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走向了政治前臺,而且改變了清朝高層的權力分配,讓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訢掌握了實權,中國由此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向近代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咸豐皇帝決定出逃熱河。當時,朝中有大臣提出:皇帝一旦北走熱河,京城必然大亂;外國人可能趁機扶植傀儡政權,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也可能造反自立或擁立他人;這樣一來,唐肅宗、明代宗、張邦昌、劉豫那樣的事件就會重演。對此,咸豐皇帝心知肚明,所以在承德時就多次督促奕訢抓緊議和,以便早日回鑾。《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再次命令奕訢催促英法盡快撤兵,以讓自己盡快返京。

但當聯軍撤走,奕訢奏請皇帝回鑾時,咸豐在回鑾問題上的態度卻改變了。當時,咸豐認為洋人反復無常,雖然眼下是撤走了,但等我回京后,他們難免又跑回北京提出“覲見”和“面呈國書”這樣的無理要求,到時候若再以武力要挾,那我就還得再次出逃,如此一來大清帝國就顏面無存了。考慮到英法尚未表示放棄親遞國書以及皇帝的強硬態度,奕訢等便不再奏請回鑾之事。再加上當時已至深冬,天寒地凍,不利長途跋涉,于是咸豐就在避暑山莊住了下來,并在那里度過了1861年的春節。

咸豐11年,公元1861年初春,咸豐皇帝降旨回鑾,并且確定了具體日期。但此時咸豐皇帝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每日咳嗽不止,甚至咳血,于是回鑾之事便擱置了下來。此后數月中,咸豐的病情越來越重,至當年8月,咸豐自知大限將至,便開始著手安排后事。首先咸豐冊立自己唯一的兒子、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所生年僅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然后,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御前大臣六額駙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為參贊政務王大臣(即顧命大臣),輔助幼主;同時,為了平衡權力、制約八大臣,咸豐還將“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分別賜給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并規定今后新皇帝所頒一切詔書,必須有加蓋這兩枚印章才有效。

不久,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病逝,皇太子載淳繼位,定新年號為祺祥,尊皇太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后來,大學士桂良和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又為兩宮皇太后加以“慈安”和“慈禧”的徽號。

顧命八大臣以載垣、端華、肅順為首,俗稱肅順集團;他們雖有革弊振衰,重整朝綱之志,但對外國事物卻采取排斥態度,因此在政治上同主張洋務的恭親王奕訢是死敵。同時,肅順又素來厭惡葉赫那拉氏,曾在咸豐彌留之際奏請“效漢朝鉤弋故事”,“殺母立子”,賜死慈禧(參見“一生為奴:奕訢和奕詝的皇位之爭”)。所以,在當時,顧命八大臣和恭親王以及慈禧之間都存在很深的矛盾。

本來就忌恨八大臣的慈禧太后偏偏又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她利用慈安對顧命大臣的不滿,聯合慈安共同對抗肅順集團。后來,有地方官上書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并從親王和大臣中選一兩個有能力的輔佐;兩宮太后將奏疏給八大臣看,并要求批準,但載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之先例”為由予以拒絕,雙方因此僵持起來。當天,兩宮太后就此事再次召見八大臣,肅順等八人強烈反對,雙方言辭激烈,場面非常緊張:顧命大臣大聲叫囂,慈安慈禧氣得雙手發抖,而小皇帝則嚇得哇哇大哭,還尿了褲子。

鬧僵之后,八大臣開始以消極怠工相要挾,而兩宮太后雖然手中握有兩枚御印,但在政治上卻是與顧命八大臣勢均力敵,況且當時整個熱河行宮全都是肅順一伙的勢力。因此,慈禧決定暫時忍讓,虛與委蛇,向八大臣妥協。兩宮太后的妥協也換來了八大臣的一些讓步,在一次召見時,慈禧以鄭親王端華公務過于繁忙而向其表示慰問,并勸他要注意身體,端華便順勢辭去了步軍統領一職,將北京城內衛戍部隊的控制權交給了奕譞,這最終導致了八大臣回京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接下來,慈禧暗地里秘密策劃派心腹返回北京聯絡同樣與八大臣不對付的恭親王奕訢。

當時的熱河行宮完全被肅順集團控制,兩宮太后的所有行動都受到監視。于是,慈禧使出苦肉計,故意找茬對其心腹太監安德海大發雷霆,還打了他一頓板子,然后說他違反宮禁,將其趕回了北京。安德海因此得以逃出八大臣的勢力范圍,攜兩宮太后的印章和密函回到北京,見到了恭親王奕訢。

咸豐去世后,肅順等一直拒絕恭親王奕訢到熱河奔喪,因此奕訢對熱河的情況完全摸不著底,但當他看到兩宮太后的密函后,便立刻意識到在熱河行宮內還有同樣對肅順等不滿的實力派人物可能成為自己的盟友和內應。于是,奕訢上書正式要求赴熱河叩拜皇兄的靈柩,而且態度十分堅決。奏章送到熱河后,兩宮太后自然是應允,而八大臣亦覺得不讓弟弟來給哥哥吊喪也確實說不過去,再說兩宮太后都已服軟了,就算讓奕訢來熱河,也出不了什么狀況。就這樣,奕訢終于獲準前來熱河。

恭親王奕訢趕到熱河后,先在大行皇帝靈前吊唁,隨后便接到兩宮太后召見的懿旨。顧命八大臣不愿讓這叔嫂三人見面,其它大臣也說“叔嫂應避嫌,且太后熱孝中不宜召見親王”,于是奕訢將計就計提出讓端華陪自己一起覲見以避嫌。因為八大臣不敢公開擺出監視模樣得罪在京城還頗有勢力的恭親王,所以奕訢的單獨覲見最終被批準。

在覲見兩宮太后時,奕訢和慈安、慈禧經過商量,決定趁咸豐梓宮回京時發動政變,奕訢還担保外國人對“兩宮垂簾,親王秉政”無異議,打消了慈禧對“洋人可能干預”的疑慮。為掩人耳目,奕訢又繼續在熱河逗留了幾天,然后立刻返京,為發動政變進行準備。

TOP

經過商議,咸豐靈柩回京的日期最終確定。按照清朝祖制,小皇帝和太后需要在北京皇宮門外跪接靈柩;另外,考慮到皇帝年幼,無法全程護送大行皇帝梓宮,于是慈禧提出:在跪送靈柩啟程并護送一段路程后,兩宮太后和載垣、端華等7大臣陪同小皇帝走小路先行返回北京,以提前準備好迎接梓宮回京的相關事宜;咸豐皇帝的靈柩則由肅順和醇郡王奕譞共同護送走大路返京。

慈禧謀劃的的確是一條妙計,不但成功的將顧命八大臣的核心肅順與其他7人分開,使其難以合謀,而且還把咸豐的七弟、“非明顯奕訢派”的醇郡王奕譞安插到了肅順的身邊,以便監視。八大臣對這樣的安排也難有什么反對意見,于是一切就都按照慈禧和恭親王的設想進行了。


在返京的路上,兩宮太后在京郊石槽與恭親王奕訢秘密會見了一次,商定了返京后的具體安排,然后早于肅順四天抵達北京。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大臣們在北京德勝門迎接兩宮太后和小皇帝,舟車勞頓的兩宮太后進城后沒有直接返回皇宮,而是當場宣布八個顧命大臣欺凌孤兒寡母的行徑,在奕訢的鼓動下,在場王公大臣無不義憤填膺,發誓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此前,為了發動政變,奕訢還拉拢了朝中握有兵權的實力派人物。首當其沖的是兵部侍郎勝保,護送咸豐靈柩的幾萬士兵幾乎都是勝保的直系。出于禮貌,勝保曾經想向小皇帝和兩宮太后上一道請安的折子,不料八大臣卻認為其中有貓膩兒,便斥責勝保,還讓他寫檢討書,于是奕訢便趁機將勝保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里。另一個實力派人物是湘軍統帥曾國藩。在奕訢的安撫下,對太后干政甚為反感的曾國藩雖然接到過肅順集團的“示好”,但仍采取了兩不相幫的策略,對即將發生的政變置之不理。最后一個人物就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本是沒落子弟的僧格林沁因道光皇帝的提拔而平步青云,又深受咸豐皇帝器重,因此對大清皇帝特別忠心,對什么顧命大臣則一點都不感冒。

回京后第二天,1861年11月2日,政變發生。當日,兩宮皇太后召見載垣、端華等七位顧命大臣,并持“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解除肅順等八大臣職務,當場逮捕載垣、端華,囚禁宗人府,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職查辦。隨后,密令隨靈柩行至密云的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捉拿肅順。當天夜里,在肅順擁著兩個小妾入睡后,仁壽和奕譞領兵破門而入,活捉肅順,以“大孝期間違制尋歡”的罪名將其押送回京。大難臨頭的肅順破口大罵:“悔不該早治此婢”。

不久,慈禧發布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令將肅順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其余五大臣或革職或充軍。接著,慈禧下旨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年號為同治,宣布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大臣、首席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其余如奕譞、文祥、勝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晉爵(奕譞后來又被加封為醇親王)。慈禧和恭親王集團成功奪取了清朝的最高權力。

由于政變發生的1861年是中國農歷辛酉年,故稱“辛酉政變”,又因政變發生在北京,故也稱“北京政變”。“祺祥政變”一說則源于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成王敗寇的肅順、端華、載垣自此被清朝統治者貶稱為“三兇”。

在辛酉政變成功后,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蜜月期也宣告結束。畢竟奕訢曾是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的最大政敵,因此慈禧在政治上回報奕訢的同時,也時時提防著奕訢成為“肅順第二”。在處理顧命八大臣時,本要革職充軍的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最終被慈禧赦免,肅順親信等也沒有受到株連,這不但彰顯了兩宮太后的寬容,而且起到了權力制約的作用。

東太后慈安對政治興趣不大,支持政變只是為了得到生活上的保障,所以兩宮垂簾后,大量政務、奏章的處理就都歸到了慈禧那里。時間一長,慈禧的權力便越來越大,而隨著執政日久,慈禧的政治能力和權威也逐漸得到朝野上下的認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以“信任親戚,內廷召對,時有不檢”的罪名罷免了奕訢,后在群臣求情下才恢復了奕訢的部分職務,奕訢在與慈禧的政治斗爭中敗下陣來,于是暗地里聯合慈安太后,以圖制約慈禧。

慈禧得勢后,在“辛酉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太監安德海也跟著雞犬升天。小人得志的安德海十分張狂,連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甚至同治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慈安和慈禧的關系也因此越發緊張,奕訢更是想除安德海而后快。同治8年,安德海向慈禧請求親赴江南為同治皇帝督辦龍袍,慈禧原本不同意,但最后仍然批準。安德海剛走水路離開北京,同治皇帝就將此事告知了慈安和奕訢,接著奕訢的一道密函就到了山東巡撫丁葆楨處。安德海一路招搖過市、擾民索賄進入山東后,丁葆楨立即以“宦官不得私自離京”為由將其逮捕,隨即上書朝廷,此事就此公開。害怕引火燒身的慈禧當即極不情愿的決定丟車保帥,同意誅殺安德海于濟南。

按清朝規矩,皇帝14歲大婚后即可親政,但視權如命的慈禧太后不愿撤簾歸政,因此一直拖延著同治的婚事,直到同治11年,公元1872年皇帝17歲了才著手操辦此事。盡管慈禧對候選人阿魯特氏不滿,但在同治和慈安的堅持下,阿魯特氏最終仍然做了皇后。雖然慈禧輸掉一陣,但這也最終導致了同治皇帝及其后妃的悲慘結局。最后,慈禧于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才撤簾歸政,而同治親政后僅兩年余便死去了,這些事情我在后續的文章中再說。


同治死后,因繼位的光緒帝也是小娃娃,所以兩宮太后再次垂簾。和慈禧嫌隙日深的慈安于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死去。慈安死的很急,從發病到去世,前后僅兩天,而且慈禧沒等慈安娘家人來就下令將其入殮,于是很多野史中都說她是被慈禧所害,最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第一種說法是說,咸豐帝臨終前担心野心勃勃的慈禧今后無法制約,于是給慈安留下一道密詔,并交待:假如慈禧安分守己則罷了,倘若她仗著皇帝是她兒子而專權違制,則可憑此詔誅殺之。慈禧后來得知此事,于是一直對慈安畢恭畢敬,蒙在鼓里的慈安卻對她毫無防范,還認為咸豐對待慈禧太過嚴厲,遂將此詔當著慈禧的面燒毀。此后,二人因宮內外諸事矛盾日深,意欲獨攬大權且沒了“緊箍咒”的慈禧便在點心中下毒,將慈安毒死。

第二種說法是說,光緒七年初,慈禧太后難耐后宮寂寞,與宮外男子鬼混并懷上身孕,又因打胎而長期臥病。消息走漏后慈安打算懲辦之,卻被慈禧先下了毒手。  

從此以后,慈禧太后便獨自垂簾聽政,將所有權力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慈禧當政47年,跨同治、光緒兩朝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4-29 19:2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26376 秒, 數據庫查詢 7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