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自創文字的智慧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ewingwong 您是第991個瀏覽者
朝鮮自創文字的智慧
【文/邵毅平】
為何長期使用漢文
從紀元前後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先高句麗而後百濟和新羅)時起,至十五世紀中葉朝鮮文字發明時為止,在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時期裡,漢字和漢文一直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在整個東亞漢文化圈中,這種現象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漢字及漢文的傳入日本,一般認為是始於公元三世紀。284年,百濟人阿直岐使日。翌年,受阿直岐推薦,學者王仁和辰孫王等亦由百濟赴日。王仁原是中國人,是漢高祖的後裔,後來歸化了百濟。王仁到日本後,獻《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這是漢字、漢文傳到日本的最初紀錄。當然,漢語和漢文的傳入日本,也許在此之前就有了,不過見於史料記載的,都以此為第一次。日本古代沒有文字,其使用文字自漢學傳入時開始,故其最初使用的文字自然是漢字。這和朝鮮半島的情況一樣。而和朝鮮半島相比,其開始使用漢字的時間當然也晚了很多。
不過,日本發明自己的文字卻比朝鮮半島早得多。奈良時代的著名學者吉備真備赴唐留學十八年(752∼771),回日本後執教於太學,根據漢字偏旁,創製了片假名字母。其後,平安時代的著名學者空海又根據漢字的草書,創製了平假名字母。因而,約在八、九世紀,日本的文字即已誕生,比朝鮮半島早了六百多年。
中國古代一些東北民族,其語言大都屬於阿爾泰語系,其文字則大抵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始終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他們或者以較為原始的方法記事,或是接受和使用漢字、漢文。前者如東胡族、烏桓族,後者如鮮卑族、渤海族。二是一開始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後來才加以創製的,如突厥族、西夏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它們創製文字的過程當然各不相同,不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創製得相當早,大抵在它們的興盛時期都已經創製出來。
突厥族大約從公元六世紀下半葉起,開始使用自己的文字。這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中,首次出現的漢族以外族群的文字。契丹族崛起並統一東北以後,積極學習漢族和渤海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吸收了回紇族的語言文字。據《新五代史》〈四夷傳〉附錄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借鑑漢字隸書的偏旁,製成了契丹文字,於神冊五年(920)詔令頒行,史稱契丹大字。天顯元年(926),契丹人選剌又借鑑回紇文,亦借鑑漢字的偏旁,改製成另一種契丹字,史稱契丹小字。契丹字前後使用了三百餘年,至金明昌二年(1191)廢止,與契丹興衰的歷史相始終。西夏主李元昊於1031年登位後,即命仿照漢字,創製了西夏文字,並以之大量翻譯漢文典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其生前創製了女真文字,其時約為十二世紀初。蒙古族原先沒有文字,因其西鄰乃蠻人使用畏兀兒文字,故蒙古滅乃蠻後,自十三世紀開始,借用畏兀兒文字書寫蒙古語,記錄一些法令,同時也兼用漢字。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字」,在各地推廣使用。1273年,元使赴高麗,詔書「其文用新製蒙古字,人無識者。」(《高麗史》卷二十七〈世家卷〉第二十七元宗三)因其前皆用漢字也。大德十一年(1307),卻吉斡斯爾在畏兀兒字母的基礎上,改製成沿用至今的蒙古文字。
無論從民族屬性,抑從語文體系來看,朝鮮民族與上述各東北民族,以及日本民族,關係都比較接近,而且受到漢文化的輻射性影響,其處境亦大抵相同;但是在本民族文字的創製方面,朝鮮民族卻遲延於他們甚久。這真是一個饒有意思的現象。
在東亞漢文化圈中,甚遲創製本民族文字的還有越南。越南長期使用漢字,和朝鮮的情況甚為相同。在十三世紀上半葉的陳朝初年(陳朝創建於1232年),越南曾根據滇桂一帶土司所用的俗字,創製了漢字的別體「喃文」,用以書寫方言和俗語。但嚴格地說,「喃文」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文字,真正的越南民族文字要到上個世紀末葉,越南擺脫中國的控制,成為法屬殖民地以後,羅馬化國語文字的創製才算是真正出現了。這樣看起來,越南文字的創製更遲於朝鮮文字。
不過,越南語與漢語屬於同一個語系,因而古代越南人之學習漢字、漢文,其困難程度要小於古代的朝鮮人;而且,至少比朝鮮半島早了兩個世紀,越南人已作了創製本民族文字的嘗試,儘管其結果不是很理想。因此,相比之下,朝鮮民族創製本民族文字的嘗試,仍然應該說是相當遲延的。
造成朝鮮民族遲遲不創製自己的文字之因,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文字落後,更不是因為他們使用漢字、漢文沒有困難,歸根結蒂──也許現代的朝鮮史家會有不同意見──是因為在歷史上他們曾經太崇尚漢文化,太受到漢文化的吸引,太尊奉漢文化圈的價值觀念。這一點,是不能因為現代時尚已經改變而加以否認的。
朝鮮文字創製當時及以後,一直受到很多朝鮮人的反對。看看他們反對創製朝鮮文字的理由,便可明白朝鮮文字遲遲未能創製出來的原因。如1444年1月(1443年農曆12月),朝鮮世宗創製朝鮮字母二十八個。同年,集賢殿副提學崔萬理等上疏反對,其反對的理由大致如下──
一、我朝自祖宗以來,至誠事大,一遵華制。今當同文同軌之時,創作諺文,有駭觀聽。倘曰諺文皆本古字,非新字也,則字形雖倣古之篆文,用音合字,盡反於古,實無所據。若流中國,或有非議之者,豈不有愧於事大慕華?二、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捨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季,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第一百之第二十頁a)
從他反對朝鮮文字的理由來看,當時一般人關於漢字的觀念是:漢字不僅是世界上(當時人心目中的)最高級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文字;其他中國周邊民族所創製的文字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夷狄之末技;朝鮮民族仰慕和追隨漢文化,自應完全使用漢字,而不應創製自己的文字;如果創製自己的文字,那就等於背離了優秀的漢文化,而自甘墮落到夷狄中去了。
我們認為,朝鮮民族之所以遲遲未能創製自己的文字,其原因也就是直到世宗及其周圍學者等少數人出現之前,在朝鮮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裡,大多數朝鮮人,尤其是朝鮮的讀書人,都具有如上所述的心理之故。崔萬理的上述發言可以說只是其典型的表現之一而已。
為了平息崔萬理這樣的反對者,世宗運用君權,把他們關了一天,這才迫使他們閉上嘴巴。但事實上的反對和輕視的態度卻是行政手段所不能阻擋的。作為其表現之一的是:儘管於1446年正式頒布了「訓民正音」,也就是朝鮮文字,但是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為止,朝鮮王朝也還是仍然利用漢字撰寫他們的官方文件和歷史著作;而一般的貴族知識分子也仍然利用漢字,撰寫他們的漢文文學作品,編起汗牛充棟的漢文文集。作為其表現之二的是:當時人稱朝鮮文字為「諺文」,意思是不正式的文字,以與「正式」的文字漢字相對,而處於低一級的地位。這與日語中稱漢字為「真名」,稱日本文字為「假名」的情景一樣,同樣反映出當時的人對漢文的尊崇態度。作為其表現之三的是:朝鮮王朝第十代國王燕山君在位期間(1494∼1506),因為誹謗他橫暴的文書是用朝鮮文字寫成的,他竟下令禁止教學朝鮮文字,並把用朝鮮文字寫成和譯成的書都集中起來燒掉,使用朝鮮文字及知情不報者都將受到嚴懲。如果不是出於對本民族文字的刻骨輕視,恐怕即使是暴君,也不會做出這種事來。當時的朝鮮人之所以還能繼續學習朝鮮文字,竟是靠了一本由學者崔世珍所著的漢文入門書《訓蒙字會》,因為在其中所收的三千三百六十個基本漢字下面,附有用朝鮮文字撰寫的注釋。這本書因而被後人看作是普及朝鮮文字的功臣。
上述種種尊崇漢字和輕視本民族文字的表現,其背後也大抵潛含著與崔萬理同樣的心理;也可以用來解釋朝鮮文字遲遲未能創製的原因。
顯而易見,如上所述的尊崇漢字和輕視本民族文字的心理和表現,無疑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價值觀的產物。在漢文化圈周圍的各民族和國家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類似的心理和表現,只不過以朝鮮民族表現得更甚一些而已。
類似的心理和表現在其他文化圈中也曾出現過,比如在拉丁文化圈各民族和國家中,都曾經歷過尊崇拉丁文而輕視本民族文字的歷史階段。
隨著時代風尚的劇變,以上這種尊崇漢字和輕視本民族文字的心理和表現,受到現代朝鮮史家的猛烈批評,認為這是過於崇尚中國文化,而缺乏民族自主意識的表現。他們的批評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對於歷史來說,理解也許比批評更為重要。我們認為,即使在朝鮮半島長期使用漢字的歷史中,也蘊涵著朝鮮民族挑戰地緣文化命運的卓越智慧。
和地緣政治環境一樣,比起日本和越南來,在地緣文化環境方面,朝鮮半島也因更靠近漢文化圈的中心,而更容易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這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和現代的一些民族主義者的觀點相反,曾長期被看作是一個有利的因素。在還沒有自己文字的情況下,為了更方便地引進漢文化,以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孕育和生長,直接使用能與中國溝通的文字,無疑是一個最為快捷的辦法。正由於能夠直接使用漢字,因此可以直接學習中國的文化典籍,並模仿中國的文化典籍,創作自己的文化典籍。朝鮮半島的史學和文學等,便都是如此發展起來的。整個朝鮮的古代文化,其相當大的比重是在漢字書寫的文獻方面;其相當大部分的成就也是在漢字書寫的文獻方面取得。後來的朝鮮文字的文化,也是在漢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漢字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朝鮮文化的發展;如果當初不使用漢字,也就不會有後來高度發達的朝鮮文化。
在東亞漢文化圈中,漢文化程度的高低曾經是決定一個民族或國家地位高低的標準;正如在今天的世界上,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和社會發展指標具有同樣的效用一樣。而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為止,在整個東亞漢文化圈中,朝鮮半島的漢文化程度僅次於中國,可以說是中國周邊民族或國家中最高的,因此它曾經獲得「小中華」的美稱(儘管現在很多人並不認為這是美稱)。這在當時提高了它在漢文化圈中的地位,也增強了它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朝鮮半島歷史上看不起契丹、女真、西夏、蒙古、滿族,乃至日本,便是因為它認為它們在漢文化程度上不及自己。朝鮮民族的文化自豪感,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自己的漢文化程度。比如朝鮮歷史樂於稱道的公元三世紀王仁給日本帶去了文化,其實王仁所帶去的正是以《論語》和《千字文》為代表的漢文化。
朝鮮民族的漢文化程度之高,也使它獲得了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尊敬。比如北宋皇帝遣使高麗,「以本國(高麗)尚文,每賜書詔,必選詞臣著撰,而擇其善者。所遣使者,其書狀官必召赴中書,試以文,乃遣之。」(《高麗史》卷九世家卷第九文宗三)1231年蒙古起兵入侵高麗之初,兩國來往的外交公文,高麗用的是純正典雅的古文,蒙古用的是粗俗難解的口語;而直到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還對前來朝見的高麗忠烈王說:「朕不識字粗人,爾識字精細人。」(《高麗史》卷二十八世家卷第二十八忠烈王一)這些都是「面子」上的事情。在外交和國際關係方面,國家的「面子」當然很重要。
因此,總的來說,朝鮮半島利用最接近漢文化圈中心的地緣文化環境,通過長期使用漢字和漢文,直接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同時提升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並使自己在東亞漢文化圈各國中,上升到僅次於中國、而高於其他各國的地位,以此贏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各國的尊敬,並因而獲致文化上的自信心和優越感。這裡面當然會有「事大」的因素,但無疑也包含有智慧的成分。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則今日朝鮮不僅不會有其發達的文化傳統,抑且不會有其基於此傳統而來的文化上的自信心和優越感。這是過河的橋或高樓的基礎,是不能因時間的轉變而加以否定的。
朝鮮文字的創製和應用
經過約十五個世紀漢字的使用以後,十五世紀中葉,朝鮮民族終於創製出自己的文字。也許是由於已經遲延得過久了,也許是由於對漢字的長期崇拜所引起的反作用力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與日俱增,也許是由於對其他民族文字的長期觀察,也許是由於民族主體意識的逐漸強化,十五世紀中葉所創製的朝鮮文字,一下子達到很高的科學水準,而且在民族化的徹底性上也引人注目,成了漢文化圈中一種優秀合理的拼音文字系統。
1444年1月(1443年農曆12月),朝鮮世宗創製了朝鮮字母二十八個,稱為「訓民正音」,又稱為「諺文」。
是月、上親製諺文二十八字。其字仿古篆,分為初中終聲,合之然後乃成字。凡於文字及本國俚語,皆可得而書。字屬簡要,轉換無窮。是謂訓民正音。(《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第一百之第四十二頁a)世宗創製了二十八個字母以後,成之問等八位學者又對之作了詳細的解釋。
世宗創製朝鮮文字的動機,既是為了實用的目的,也是基於強烈的民族自主意識。《東國文獻備考》的《東考》「訓民正音」條云:「上以為諸國各製文字,以記其國之方言,獨我國無之,遂製字母二十八字。」《訓民正音》一書開宗明義亦云:「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製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倘將此和後來崔萬理等人反對的理由參研,則可以看出世宗表現了明確的國家和民族意識。這使他認識到本國語言與中國語言的不同,創製本國文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他民族創製自己文字的苦衷。在當時尊崇中國文化的時尚之中,他的行為具有一種勇敢的反潮流精神。
儘管有些儒者攻擊世宗創製朝鮮文字,是輕率冒失和玩物喪志,但是像朝鮮文字這樣合理的拼音文字,顯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創製出來的,一定凝聚了世宗的智慧和心血。《東國文獻備考》的《東考》「訓民正音」條也提到,當時明翰林學士黃瓚住在遼東,世宗曾派人去向他請教,使者來來往往有十三次之多,可見世宗態度之慎重。
朝鮮文字既是音素文字,又是音節文字。其子音(輔音)字母橫仿發聲器官和形狀,母音(元音)字母象徵天、地、人三才;筆劃方式學習古篆;用音合字為獨創,但字母不像其他拼音文字,作線性排列,而是像漢字一樣以音節為單位,構成一個個方塊字,此又模擬漢字;其他又參考梵字和蒙古字等文字。博採眾長,匠心獨運,方成此優秀合理之拼音文字。正如《訓民正音》各家序文所說,它具有非常完美的表音功能──
凡中國字以形為主……蒙古字以聲為主。今諺文與中國字絕異。(李(言翼))
其字體依梵字為之,本國及諸國語音文字所不能記者,悉通無礙。(成倪)
因聲而音叶,七調三極之義,二氣之妙,莫不該括。以二十八字而轉無窮,簡而要,精而通……字韻則清濁之能辨,樂歌則律呂之克諧。無所用而不備,無所經而不達。雖風聲鶴唳,雞鳴狗吠,皆可得而書焉。(鄭麟趾)
這種完美的表音功能,使朝鮮文字不僅能無憾地表現本民族的語言,抑且能方便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語言。過去的吸收和轉化漢字詞是如此,現在的吸收和轉化西洋語詞(尤其是英語詞)亦是如此。
世宗創製了朝鮮文字以後,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工作。比如以之翻譯漢文經典,或者創作《龍飛御天歌》等等。證明其切實可行之後,才於1446年農曆9月上旬(公曆10月9日,現在在韓國已經被定為「韓國文字節」),正式頒布天下。
朝鮮文字創製並頒布以後,由於時代風尚仍尊崇漢字,所以並沒有馬上流行開來。但是從十七世紀左右起,尤其是在亦受輕視的小說和時調等文學樣式裡,文人開始使用朝鮮文字進行創作,並把它們加以出版,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在小說方面,許筠的《洪吉童傳》,可說是最初的朝鮮文小說;金萬重的《謝氏南征紀》和《九玄夢》,以及《春秀傳》、《沈清傳》和《興夫傳》等,都是用朝鮮文字寫成的。在時調方面,《青丘永言》、《海東歌謠》和《歌曲源流》等時調集先後被編輯出版,改變了過去只有漢詩文集才做編輯出版的傳統。可以說,在通俗文學的創作領域中,朝鮮文字初次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然而,對朝鮮文字和漢字之態度的根本逆轉,則直到上個世紀末葉才悄然來臨。根本的原因是由於中國的日趨衰落,已失去了它在東亞國際秩序中傳統的領導地位,以及由此而保有的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同時也由於作為世界性潮流的一環,朝鮮人的民族主義意識開始覺醒。由於這樣根本的原因,時代風尚開始發生巨變,漢字不再享有它曾享有了約兩千年的尊崇,而朝鮮文字則開始作為民族主體性的象徵而受到空前的重視。
時代風尚的變化是逐漸而穩步進行著的,其時報紙用字的變化堪稱晴雨表。1883年,第一家政府報紙《漢城旬報》出版,該報只用漢字。1886年改為「漢城日報」,復刊,漢字和朝鮮字並用。第一家私營報紙《獨立新聞》創辦於1896年4月,純用朝鮮文字。第一家日報《每日新聞》,1898年4月創辦,也純用朝鮮文字。由此可見,朝鮮最早的報紙用字,大約以中日甲午戰爭前後為分界線,而由漢字向朝鮮文字變化。這與當時政治方面的動向保持同步。
從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日本取得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起,到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日本影響退出朝鮮半島為止,這半個世紀可以說是朝鮮文字和漢字的混合使用期。其時的官方文件和報紙、書籍都採用新的混合書寫體系,頗類似於現代日文的情況。在日本的殖民同化政策威脅之下,朝鮮語言和文字被看作是民族精神和文字的基礎,受到民族主義意識強烈的現代朝鮮半島語文學者的深切關注。作為整個朝鮮民族爭取獨立運動的重要一環,研究和普及朝鮮語文運動一直發揮著重要的啟蒙作用。
1945年8月朝鮮半島光復以後,雖然不久南北分裂為兩個國家,但都採取相似的文字政策,即只用朝鮮文字作為書寫系統,而不再採用朝鮮文字與漢字混用的書寫系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大陸的朝鮮族,從五○年代上半期起,已逐步取消採用漢字。韓國(南韓)則於1948年10月公布了專用朝鮮文字的法律。在韓國,雖然隨著各個時期文字政策的變化,採用漢字的情況各不相同,但主要只使用朝鮮文字則是沒有疑問的。這與現代日文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與戰後盛行的民族主義潮流,顯然亦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創製並頒布了朝鮮文字的世宗,被當作文化方面的民族英雄,而受到極度的尊崇。他的塑像矗立在每一所小學的校舍前面,和軍事方面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將軍的塑像左右相對。
他的畫像還被印在最大面額的一萬圓鈔票上。在小學生的練習本上,印著「愛國語,愛國家」的口號。10月9日被定為「韓國文字節」,全民放假一天。反對無限制地使用外來語,強調愛用國語的「國語淨化運動」,作為民族主體性運動的一環,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在現代的韓國,朝鮮文字作為民族主體性的象徵,已經受到極度重視。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極端的主張,認為應像北方那樣乾淨徹底地取消夾用漢字,只用朝鮮文字。具有反政府傾向的《韓喬來(譯音)新聞》便以只使用朝鮮文字而聞名。雖然在韓國的幾十家報紙中它顯得與眾不同,但卻也因此常常贏得有民族主義傾向的青年學生之歡迎。
回顧朝鮮文字從創製到現在的歷史,常常使人驚訝於其命運變化之劇烈。把崔萬理等人上疏中的觀點,與今日民族主義者的觀點放在一起作一對比,不禁使人懷疑它們簡直不是出於同一民族之口。的確,當朝鮮民族尊崇漢文化時,他們曾遲遲不創製自己的文字,或者即使創製了自己的文字,也遲遲不正式使用它;但是當朝鮮民族發揮自主性時,他們又能創製出這麼完美的文字,足以自立於世界文字之林而無愧色,又這麼徹底地重視自己的文字,並竭力排除任何的外來影響。這兩個方面的極端性,在東亞漢文化圈中皆屬罕見,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前一種極端性的行為當中,我們曾經發現過朝鮮民族的智慧;在後一種極端性的行為當中,我們也能發現同樣的智慧。那就是在挑戰地緣文化命運的時候,不僅努力於學習和吸收鄰國的先進文化,而且只要一有機會,便致力於創造和更新自己的民族文化。唯其如此,所以既能使自己的文化上升到先進文化的水準,又能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明顯的民族特性。這正如在挑戰地緣政治命運時,他們在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時,不惜順應以保有自己,在對方衰落以後,又馬上奮起以圖恢復一樣。
因此,在上述兩種極端性的行為之間,也許的確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共通性,那就是無論是尊崇外國的文化(如歷史上的仰視漢文化),抑是尊崇自己的文化(如現代的愛國語運動等),其根本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向世界潮流看齊,提升自己的文化地位,並以此求得他國的尊敬。所以嚴格說起來,改變的只是時尚,而其內在精神卻是一脈相通的。
隨著朝鮮文字日漸受到重視,漢字的命運也開始發生逆轉。漢字先是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地位,和朝鮮文字一起被混合使用。從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到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其間的情況大抵如此。然後,從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時起,南北雙方都先後採用取消夾用漢字 ,專用朝鮮文字的文字政策了。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