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國神社問題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ewingwong 您是第1102個瀏覽者
日本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善於吸收他國文化之長,同時保留自身的傳統特色。
從歷史沿革看,靖國神社並不等於日本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
而只是在明治維新後被軍國主義所利用的國家神道的產物,
曾構成日本軍國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日本政府便謊稱...
日本於明治維新後的第二年──1869年建立了東京招魂社。
1874年日本首次出兵台灣,1879年霸占琉球。
同年,在明治天皇倡議下,東京招魂社改稱靖國神社。
從此,靖國神社中祭祀的主要是日本對外戰爭中的陣亡者,
成為日本軍部動員侵略戰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當時,日本的神道被升格為凌駕一切其他宗教之上的所謂國家神道。
靖國神社作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所特有的宗教設施,
其宗旨是將「為國捐軀之人」集體供奉為「靖國之神」和「英靈」,
永久祭祀,「萬代顯彰」。
靖國神社與所謂「日本文化特殊」論
甲午戰爭後,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曾於1895年11月14日寫道:
「必須給陣亡者及其遺族最大之光榮,使其體會到戰死沙場之無限幸福」。
為此,「懇請大元帥陛下作為主祭者親臨現場(筆者注:靖國神社),
頒布勅語為死者功勛顯彰,告慰其英靈,並招待全國的陣亡者遺族,
賜予他們親臨現場之殊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下簡稱「二戰」),
靖國神社曾作為軍部設施直接隸屬日本陸軍省和海軍省管轄。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期間,靖國神社的主持人──
「宮司」曾由陸軍大將鈴木孝雄親自擔任。
當時,靖國神社作為軍國神社確實發揮過麻醉和刺激日本國民參戰的精神鴉片作用。
截至2002年10月,靖國神社合祀著246萬6427個亡靈,
其中死於二戰期間的占94.8%,
包括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部分台灣原住民和韓國人,而大多是侵華日軍。
二戰後,靖國神社的性質發生一定變化。隨著日本國家政體的變化,
軍國主義遭到日本人民的唾棄,根據戰後日本憲法的規定,實行政教分離。
從此,靖國神社不再享有受國家管轄的特殊地位。
然而,日本右翼勢力一直企圖恢復靖國神社在歷史上的那種特殊地位。
一些人為繞開違反憲法之嫌,寧肯把神道說成是日本的習俗和文化而非宗教。
日本前防衛廳長官瓦力等人宣揚,日本的觀念是「死者不鞭屍,不挖墓」。
他甚至認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是包含了日本所有文化、傳統、習俗的國家應有狀態。
從廣義上講,可以說是日本文化。
日本人承認靈魂的存在,與慰靈和鎮魂相伴而生」;
「在靖國神社祭祀英靈,是根據日本古來習俗──祖靈信仰、御靈信仰,
已成為日本文化」;「為戰死將士慰靈表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禮儀」;
「作為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理所當然」。
這種說法,完全不顧日本帝國曾經與納粹德國一起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史實,
毫無對侵略戰爭的反省之意。
上述說法聽起來似是而非,實則根本站不住腳。
日本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善於吸收他國文化之長,同時保留自身的傳統特色。
從歷史沿革看,靖國神社並不等於日本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
而只是在明治維新後被軍國主義所利用的國家神道的產物,
曾構成日本軍國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日本政府便謊稱,
神道不是宗教而是日本自古以來的習俗,迫使所有日本人都來尊崇。
現在的問題在於,日本一些人不僅不痛改前非,
反而有意無意地繼承了當年的軍國主義邪說,
用所謂日本文化特殊論來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辯解。
其次,所謂「亡者皆成佛」之說,
很容易使人感到日本的宗教文化習俗對生者是沒有約束的,
無論犯罪還是加害於人都無所謂,反正「人亡不究魂之過」。
日本宗教文化中對亡魂有善惡之分
神道教是唯一產生於日本本土的宗教信仰。到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84年),
神道教發展為皇室和國家一級有組織的宗教。
明治維新後,神道教成為日本的國教。
二戰後,神道教失去了這一地位,成為日本國民可以自由選擇的宗教信仰。
日本人每逢新年在各地神社參拜已成為傳統習俗。
日本關於「神」的概念分兩種,即「善神」與「惡神」。
前者是與「和魂」、「祖靈」相通的平安之神;
後者則是與「荒魂」、「怨靈」,即因戰亂、瘟疫、
災害等喪生者之靈相通的鬼怪幽靈。
在日本民間的「御靈信仰」中,
給人間帶來災害厄運的「惡神」包括所謂「厄病神」、「貧窮神」等,
它們都是作為「荒魂」而存在的,必須通過某種「鎮魂」儀式才能驅邪免災,
日本稱為「鎮送禳災」。
這是因為,在日本神道教的觀念中,通過鎮祀,「惡神」可以被驅逐出現世,
轉化為「善神」或「福神」。
例如,日本民間認為,瘟神之最的「牛頭大王」得到祭祀後即可送瘟神,
成新神,發揮避免瘟疫的「靈力」。
日本的「祀園祭」也是源於在海邊驅除「惡神」的民間習俗。
同樣,如果對「祖靈」、「福神」的祭祀有所怠慢,
它們就會變為「怨靈」、「惡神」。
這種哲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辨證思維與日本宗教觀念相結合,
多少反映出日本人為何要祭奠「荒魂」、「惡神」的思維邏輯和內心世界。
日本宗教文化對亡靈歷來有所區分。
日本著名哲學家、日本文化論的權威學者梅原猛明確指出:
「靖國神社遠遠脫離了傳統的神道。若將《古事記》的神道作為傳統,
可以認為《古事記》中係由兩種神社構成:
一是祭祀自己先祖神──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
二是祭祀天照大神子孫所消滅的大國主命的出雲大社。
而且反而是出雲大社建造得更大。將為自己奪權而消滅的人們鎮魂的神社,
比自己祖墳修建得更大,這才是日本的傳統。」
就主動給敵軍陣亡者建墓立碑這一點而言,
中日之間的確有所不同,但並不等於日本對亡靈不分善惡。
從歷史上看,靖國神社本身就是明治政府為祭祀在明治維新
建功立業的「英靈」修建的,
靖國神社的正殿只祭祀為日本政府作戰而喪生的特定軍人和軍屬等。
當時日本內戰中屬於德川幕府陣營的戰死者是被排斥在外的。
在西南戰爭中對抗過明治政府的西鄉隆盛,也未被入祀靖國神社。
另外,二戰期間因臨陣脫逃而遭槍決的日本官兵的亡靈,
也不能作為靖國神社的「英靈」來供奉。
在靖國神社院內,靖國神社正殿的旁邊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鎮靈社」。
「鎮靈社」是1965年創建的,
其中不分國籍地供奉著正殿中沒有供奉的世界各地戰爭陣亡者的亡靈。
它或許體現了日本傳統神道中「鎮魂」的觀念。
這說明靖國神社本身就沒有對死者一視同仁,而是有所區別的。
日本將東條英機等戰犯作為「昭和殉難者」載入「吳璽簿」
供奉在靖國神社的正殿,顯然是要把他們作為「為國捐軀」的「英靈」來顯彰。
這除了體現著日本戰前的價值觀、
戰爭觀和歷史觀之外,難道還能做其他任何解釋嗎?
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曾計畫另建悼念設施,
以取代日本領導人對靖國神社的參拜,但遭右翼勢力反對而擱置。
日本傳統宗教文化沒有靖國神社的位置
日本人受佛教和神道的影響,對靈魂有特殊的觀念,並敬畏祖先。
日本農村家庭中80%以上、城市家庭50%以上設有佛龕或佛壇,
祭祀去世的父母先輩。日本人平時出遠門、回到家中或有什麼大事,
總習慣到佛龕或佛壇前,合掌閉目,與故去先祖做心靈溝通並求保佑。
許多日本人只是在自己家中祭祀先祖,根本不理靖國神社,
包括戰爭遺屬在內的部分日本人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例如,日本和平遺族會的成員就痛恨奪去他們父兄生命的日本軍國主義,
反對首相參拜並再度把靖國神社作為凝聚日本民族認同的政治工具。
日本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便明確指出,靖
國神社既不是日本歷史,也不是日本文化,
完全是日本一小部分政治人物手中的一張「政治牌」。
靖國神社是明治維新以來才有的,它不屬於日本國民,不屬於日本歷史,
也不是日本的文化,只是日本一小部分政治人物的作秀。
靖國神社不僅製造了假神,崇拜戰爭,造成宗教上的混亂,
而且竄改歷史,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和武士道精神。
神社內供奉的246萬多尊所謂「神」,還有戰後受到審判的1068個戰犯,
都是在一系列非正義的戰爭中為天皇、財閥和法西斯軍國主義賣命而死的人,
豈能把他們偶像化、當作神來頂禮膜拜呢?
尤其是神社內的「遊就館」,那是一個全面肯定日本歷次侵略戰爭的展覽館,
影響極壞,因此,說靖國神社是戰爭神社並不為過。
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認為:
「即便日本的生死觀有其特殊性,在國際上也是行不通的。」
假設德國領導人以同樣的理由或類似方式祭祀希特勒,國際社會都是不會允許的;
「人亡不究魂之過」的遁詞在國際上是很難得到理解的。
日本宗教文化中妨礙正確認識歷史的因素
一、日本個人感情和宗教觀念比較複雜。
如果要求他們就參與對外戰爭父輩只是在「和魂」或「荒魂」、
「慰靈」或「鎮魂」之間做二者必居其一的選擇,便可能出現困惑。
日本宗教與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兼容性。在日本的宗教觀念中,
同一神也會存在善與惡兩種要素,只要祭祀,便可去惡成善,否則善會變惡。
二、日本人的忠孝觀念與中國不盡相同。
了解這一點有助於理解為什麼一些日本人比較容易受到右翼邪說的蠱惑。
受中國儒學影響,忠孝觀念在日本根深柢固,被作為廣泛肯定的價值觀。
中日兩國的不同之處是,即便是在封建社會,
中國講忠孝也是有條件的,即在忠孝之上還有一個「仁」的觀念。
針對罪惡不仁之舉而大義滅親,在中國可以受到稱道,
而在日本則是難以想像的。從歷史上看,日本的忠孝觀與「報恩觀」相融合,
更加絕對化、無條件化、「義務化」。
在過去,「忠」就是無條件地絕對效忠天皇,
現在則是效忠於所屬的單位、公司或團體。「孝」則無論過去和現在,
都無條件地對父輩祖先盡孝,終生感謝養育之恩。
十九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曾提出所謂「忠孝一致」,
後來發展為「君臣一體」、「忠孝一本」,絕對效忠天皇的「忠君愛國」思想,
成為日本動員國民投入對外戰爭的重要精神支柱。
今天,即便一些日本人從總體上認為那場戰爭是錯誤的,
但往往仍會把自家參戰身亡的先祖奉為「英靈」或「慰靈」,
而不會視為「荒魂」或「鎮魂」。
正因如此,日本遺族會成員才希望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對此,即便作為個人感情可以理解,但若眾多個人形成同一種思維定式,
那麼,從總體上有可能形成對過去侵略戰爭的肯定。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很容易使一些人從抽象否定而具體肯定過去的戰爭變為全面肯定過去的戰爭,
或者表面否定而內心肯定過去的戰爭,對外否定而對內肯定過去的戰爭。
三、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日本戰爭遺屬才能擺脫宗教文化方面的精神困惑。
目前,日本國內圍繞靖國神社的問題仍有爭論。
一些人參拜靖國神社是為悼念親屬、戰友亡靈,獲得自身心靈安慰,
未必是要復活軍國主義。
一些人則把明治以來的戰死者當作
「為保衛國家和同胞而犧牲」的「英靈」來追悼,
藉以振奮當代日本人的「愛國心」與國家認同意識。
一些人提出將甲級戰犯的亡靈移出靖國神社,
而靖國神社及甲級戰犯家屬則反對,宣稱所謂亡靈一旦合祀就無法分開。
一些人繼續強調,從歷史沿革看,即使將甲級戰犯分離出去,
也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場論爭不僅涉及如何認識歷史,
而且關係到日本未來的前途。
歷史事實證明,對日本來說,
靖國神社不僅未能靖國安民,反而禍國殃民。
日本人要擺脫上述精神和感情世界的困境,
唯一的出路也許就是像日本「和平遺族會」所做的那樣:
把靖國神社視為加害於自己先祖和日本國民的精神枷鎖而徹底摒棄。
【文/劉江永-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歷史月刊217期】200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