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歷史]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ewingwong 您是第2081個瀏覽者
古代香港 -- 從考古發掘看古代香港

   在本世紀,許多考古的專業人士曾在香港進行過多項發掘工作,
他們的考古成果豐富了人們對香港古代歷史的認識。大量出土文物和
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中國先民在香港地區的活動,大約已有六千年
歷史。

   香港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大灣文化』(距今約
五 -- 六千年),遺址分佈在港島的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深灣,
長洲的西灣,大嶼山的蟹地灣,和赤鱲角的深灣、虎地灣等地。大灣
文化的陶器中,圓底器和圈足器發達,夾砂陶為大宗,泥質陶較少。
石器方面,有樹皮布拍,錛、多孔石刀等。大灣文化分佈在珠江口二
十多個遺址中,說明大灣文化的文人已掌握一定的水上交通技術,能
夠克服江河及海洋的阻隔,與鄰近部落有著較多的文化交流。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考古工作者在南丫島
大灣遺址,發現屬於商代的墓葬群。其中第六號墓出土的玉牙璋及完
整串飾,被譽為國寶級文物,對香港古代史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牙
璋是一種禮器,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灣牙璋與
商代二里頭墓葬中的牙璋,微劇風格完全一致,是商代華北地區禮制
文明向南延伸的表現。

   大量出土文物說明,香港地區和廣東大陸的古文化具有極其密切
的聯繫,同屬一個文化系統。從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看,香港大
灣、蟹地灣等地發現的彩陶,與一九六一年以來在增城金蘭寺,東莞
萬福庵,深圳大、小梅沙以及解放前在海豐沙坑發現的彩陶相似。一
是器形多數是圈足盤和碗(缽);二是花紋圖案基本是幾何圖案。此
外,香港遺址出土的有肩石釜、有段石錛,從造型、製作甚至有些石
料(靠細岩),都和廣東大陸特別是西樵山石器製作場的產品很相像
。再者,香港大灣、深灣、石壁、東灣時遺址出土的刻劃紋、繩紋的
粗砂陶器,以及年代較晚的幾何印紋軟陶器,和深圳大小梅沙、鶴地
山、赤灣、寶安蚌地山、增城金蘭寺、佛山河宕、南海灶崗、高要芧
崗及珠海拱北等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極其相似。

   從青銅時代遺址出土文物看,香港的青銅器與廣東大陸的一樣,
特點之一是武器多,禮器、容器少。大灣出土的一件人面紋匕首,和
清遠三坑東周墓、曲江石峽遺址上層的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時期香港
的夔紋、雲雷紋陶器(相當於春秋或稍早)和米字紋陶器(相當於戰
國時期),在廣東大陸己見於二百處以上的遺址和五、六十座墓葬。
在廣西、福建'湖南等省也有發現。

   中國東南沿海在古代曾經是百越部族生活的區域。古代學者臣瓚
對《漢書.地理志》所作的註釋說:『自交阯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
雜處,各有種姓,……』香港地區與廣東大陸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
代文化具有同一性,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居住生活的都是百越人。

   一九五五年八月九日,在九龍深水(土步)的李鄭屋村發現古墓
一座,成為轟動整個香港地區的一件大事。香港大學林仰山教授
(Prof. F. S. Drake) 率領員生進行發掘,獲陶器61件、銅器八件
和許多文字或圖案花紋的墓磚。

   李鄭屋村古墓墓室呈十字形,墓頂作穹窿形狀,甚圓整堅實,與
一六二一年在廣州東郊駟馬岡發現的漢墓,形制相同,只是規模稍小
。這種十字形穹窿狀屋的墓形,在東漢中期盛行於廣東地區。古墓出
土的陶器,有陶罐、陶尊、陶壼、陶盂、陶碗、陶勺、陶豆、陶奩、
陶缶、陶屋、陶倉等,皆與內地漢墓中發掘出之陶器相仿。其陶勺、
陶鼎、陶尊,尤與廣東山羊山橫路漢墓出土陶勺、陶鼎相似。李鄭屋
村古墓出土銅器雖少,但同樣有重要意義。例如銅鐸一個,較一九四
五年廣州市郊出土的一件稍小,但同為漢代遺物,亦同受吳越影響而
成。這種較銅鐘細小的樂器,曾盛行於吳越舊地。另外,出土銅鏡上
的鳥首紋飾,與廣州東山羊山橫路漢墓出土銅鏡的紋樣相似,其為漢
代遺物亦無疑問。該墓墓磚上有的刻有『番禺大治曆』、『大吉番禺
』等字樣,字體為隸書略帶篆筆;有的墓磚有動物形圖案形花紋。其
墓磚字體和圖案花紋與中國內地漢墓的字體和花紋也極為相似。『人
治曆』為漢代各地通行之吉語,『番禺』二字指明所葬地區歸番禺管
轄。番禺為秦漢時代南海邵的一個縣,也是邵治所在地,其地在今天
的廣州。墓磚上寫『番禺』,而不寫『寶安』、『東莞』或『新安』
,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綜合上述種種情況,學者們均斷定這座古墓
建造於東漢中期。該墓的發掘有力地說明香港地區與廣東大陸的文化
具有同一性,並且都受到中原文化強烈的影響。

古代香港 -- 建置沿革

   香港地區有史籍可考的建置始於秦漢。該地區在秦、漢、三國及東
晉初年共五百多年的時間內,屬番禺縣管轄。東晉咸和六年(公元三三
一年)至唐朝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四百多年年,該地區屬寶安縣
管轄。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起,後經歷五代、宋、元,至
明朝隆慶六年(公元一五七二年),前後八百多年間,該地區屬東莞縣
管轄。

   從明朝萬曆元年(公元一五七三年)起,到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
元一八四一年)英國開始侵佔香港地區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
縣管轄。明朝嘉靖年間,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鄉紳吳祚曾參與
平息暴動。事過之後,吳祚等向廣東海道副使劉穩請求在當地建縣。眾
多官紳皆認為當地離東莞縣治百餘里,管理不便,又常受"海寇"騷擾,
紛紛附議。劉穩轉詳粵督,奏准設立。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五十六里
、七千六百零八戶、三萬三千九百七十一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
頭。

   元朝初年,元朝政府曾在香港地區設置屯門巡檢司,額設巡檢一員
,轄管寨兵一百五十人,衙署位於屯門寨。後又在本地區設置官富巡檢
司。洪武三年(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年),明朝政府亦在本地區設置官富
巡檢司。官富巡檢司署設在九龍半島的官富寨(今官富巡檢司署設在九
龍半島的官富寨(今九龍城附近)。大約在清朝初年,衙署年久失修,
蒞任者多借深圳附近赤尾村民居辦公。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巡檢
蔣振元捐獻薪俸購買赤尾村民地,起造衙宇,將駐地正式遷往該地。從
嘉慶年間王崇熙等修篡的《新安縣志》卷二《奧地略》記載的情況看,
官富巡檢司管轄的土客籍村莊,大部份分佈在今天的香港島、九龍和新
界,僅福田、赤尾、小梅沙等少數村莊,分佈在目前的深圳特區內。可
見官富巡檢司的管轄範圍,與目前的香港地區大體相當。巡檢司是縣以
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巡檢司的設置標誌著中央政權對本地區管理的加強

社會概況 -- 居民

   香港地區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
,並使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有了初步的發展。

   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香港地區移民活動始於東晉。東晉末年,盧循
領導的浙東起義軍曾經攻陷廣州城。起義失敗以後,餘部多退至今大餘
部多退至今大嶼山一帶。此後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發生在宋朝。宋神宗
時,進士鄧符協(江西吉水人)在赴廣東陽春任縣令的途中,曾由海道
經過今日新界的屯門,對當地風土之美十分欣賞。因此,他在任滿辭官
之後,舉家遷往岑田(錦田)。鄧符協在此置田園、築廬墓,從事農業
開發。他修築了錦田的南北圍,還將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遺骸
遷葬新界。據傳,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鄧氏後裔鄧元勳已成為富甲一方
的富戶,擁有良田萬畝。到清初康熙年間,鄧族不僅擁有錦田一帶的富
庶土地,在香港島也擁有不少田地,成為首屈一指的望族。此外,北宋
末年,進士侯五郎搬至東莞縣,其子侯卓峰遷往今日河上鄉築茶寮,做
小生意。其後人目前仍居住在新界的河上鄉、燕崗、金錢、丙崗等地。
宋代以後,廖、文、彭等族陸續遷入。他們與鄧、侯兩族,合稱新界五
大族。

   一八四一年英國侵佔香港島時,當地已有人口七千四百五十人(包
括船民二千人)。港島南部的赤柱已發展成為有二千人口的大市鎮。就
十九世紀中葉的人口分佈情況看,密度已不算太少。

社會概況 -- 交通與航海

   香港地區多優良的海灣,很早就是中國南方海上交通要衝。新界的
屯門在古代曾是本地區的重要港口。唐代廣州對外貿易十分繁忙。當時
屯門是廣州海外交通的外港,是海船進出廣州的必經之地。《新唐書》
曾引用唐朝地理學家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廣州通海夷道"條說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唐朝一些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中
出現過描寫屯門的詩句。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
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
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證實韓、劉兩位到過屯門
。屯門的景色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說明由於海上交通便利,該地在唐
朝已經聞名遐邇了。
   
   宋代本地區九龍半島的航海業比較發達。據九龍蒲岡村《林氏族譜
》記載,宋時福建莆田一位名叫林長勝的,舉家遷往今日新九龍黃大仙
附近的彭蒲圍(即今日的大磡村)。他一連幾代靠行船為生,艚船往來
於閩、浙、粵等地。一次,他的孫子林松堅、林柏堅駕駛艚船出海遇到
颶風,船毀貨失。他們兩人力挽船篷,緊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
浮到東龍島(南佛堂),安全脫險。他們認為這是神靈保知,便在南佛
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廟。林松堅的兒子林道義後來又在北佛堂修
建了一座同類神廟。這個林氏大姑即後來人們所稱的天后。宋代林氏家
族的遷徙史和本地區南北佛堂天后廟的修建,曲折地反映出當時本地區
航海業的發展。

社會概況 -- 經濟開發

   採珠、製鹽、種植香木、農業、漁業等是古代香港的主要經濟活動


   香港地區的採珠業肇端很早。五代南漢後主劉銀於大寶六年(公元
九六三年),在合浦的海門鎮和東莞的大步海,招募採珠士兵數千人,
設媚川都,專門從事泅水採珠。都為軍翼之意。媚川都為駐軍之一類。
採珠工作艱辛危險,但因採珠士兵人數眾多,採擷的珍珠很快就充盈內
府。後主的殿宇內,棟樑簾箔都用玳瑁珠翠裝飾,華麗異常。南漢設媚
川都的大步海,即今天香港地區新界的大埔海。由宋、元至明,在這一
海域,時而明令官採,時而下詔禁採,到康熙初年才永禁官採。

   宋代本地區的製鹽業已頗具規模。宋朝政府曾在本地區九龍灣西北
,今九龍城一帶,設立官富場,派造鹽官,駐紮士兵,管理這一鹽場。
《宋會要》記載說:隆興元年(公元一一六三年)『提舉廣東鹽茶司言
:廣州搏勞場,官富場,潮州惠來場,南恩州海陵場,各係僻遠,……
欲將四場廢罷,撥附鄰近鹽場所管內,……官富場撥附疊福場,……從
之』。隆興為南宋孝宗年號。從這段史料看,官富場的設置年代當在孝
宗以前,至遲在宋高宗時。大嶼山曾是香港地區重要的鹽產地。宋高宗
時曾招降當地來知等人,選其少壯者為水軍,寬其漁鹽之禁,稱之為腌
造鹽。宋寧宗時,廣東提舉鹽茶徐安國派人前往大嶼山緝捕私鹽販子,
引起島上大規模的鹽民起義。以高登為首的起義者一度乘漲潮攻到廣州
城下。

   香港地區在明朝時盛產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
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王崇熙纂《新安縣志》卷二《奧地略.
物產》曾提及香港地區往昔出產香木的景況:『香樹,吧內多植之。東
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瀝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灣
則在大嶼山西部。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清朝康
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六二 -- 一六八四年),清政府企圖斷絕
閩粵沿海人民與鄭成功的聯繫,實行沿海遷界三十至五十里的政策。香
港地區的居民也被迫內遷,造成當地香業的凋衰。到雍正年間(公元一
七二三 -- 一七三五年),在東莞又出了因承旨購求異香杖穀里役的縣
令,種香人家紛紛忍痛砍樹四出逃亡。從此香木生產就一蹶不振了。

   一八四一年之前,香港地區的農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新界和南
頭一些大族除了在當地擁有大片田地外,還在香港島擁有許多田地,租
給佃戶耕種。錦田鄧氏收藏的《香港等處稅畝總呈》,載有其先人呈廣
東各官府稟,內稱:『承祖鄧天祿所遺康熙十年墾復原遷土名覆潭、橫
瀝、鹽田、大撈下、洛子�q等處稅三頃六十八畝七分五厘九毫二絲五忽
。又康熙二十三年,墾復原遷土名大潭、橫瀝、香港、大撈下、洛子
(土龍)等處稅三頃三十二畝一分六厘。『文中提到的覆潭、大潭、香
港等地皆在香港島上。鄧氏還在香港島的黃泥涌、薄扶林擁有田地。上
水廖族在掃桿埔擁有五十畝田地。南頭黃族則擁有赤柱、深水灣、淺水
灣一帶的若干田地。

   一八四一年之前,漁業是香港地區重要的經濟部份。一八四一年參
與侵佔港島的英國官員參選(A. R. Johnston)曾經寫道:『赤柱村是
全島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共有房屋及商舖一百八十間……居民從事
農耕、商業及腌曬鹹魚,約有農田六十畝……常有為數三百五十多艘大
小船艇在此碇泊。『可見當年赤柱是一個繁忙的漁港。一八四一年上半
年,香港村是一個有二百人的大漁村,群大路是一個有五十人的漁村。
當時在香港島的船民有二千人之多,相信其中不少是漁民。

社會概況 -- 教育

   一八四一年之前,香港地區的居民已創辦了許多書院、私墊,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其中歷史最久遠的是宋朝鄧符協為聚眾講學,在桂
角山下設立的力瀛書院。其始創年代,比廣東省內的著名書院廣州禺山
書院、番山書院等,還要早一百多年,該書院遺址清初猶存。據香港學
者統計,清代香港地區的書院、私墊至少有四百四十九處。其中比較著
名的則有康熙年間錦田鄧氏創辦的周王二公書院,相傳屏山鄧氏一千七
百六十年創辦的覲廷書室、清初上水廖氏郃辦的應龍膠公家墊、乾隆以
後九華徑曾氏創辦的蒙正家墊等。

   由於學校不算少,當地也陸續培養出一些人才。據喜慶年間編篡的
《新安縣志》統計,從南未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年),新
界本土及離島人士考取功名的就有甲科進士一人、鄉試中考的十一人、
恩貢四人、歲貢九人、例貢及增貢六十人、例職十七人(其中例貢及例
職是捐納得來的)。

社會概況 -- 軍事防禦

   明代香港地區已成為海防要地。明代在這裡設防,是為了防禦『倭冠』
、葡萄牙和荷蘭侵略者。

   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
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
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五六三年),福建巡撫譚綸、總兵戚繼光奏請恢
復設置水寨舊制。在此之後,明朝政府在廣東的潮州、惠州、廣州、高州、
雷州、瓊州等地設置了水師六寨,在廣州地區的為南頭寨,防禦地區東至大
屋,西至廣海,從嘉靖四十四年(公元一五六五年)起,南頭寨的軍事首長
是一名參將,萬曆十四年至十八年(公元一五八六 -- 一五九○年)一度改
為由級別更高的總兵擔任。南頭寨舊額大小戰船五十三載,官兵一千四百八
十六人;萬曆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以後,戰船曾增至一百一十二艘,
小陸官兵及雜役曾達到二千零八人。該水寨轄有佛堂門、龍船灣、洛格、大
澳、浪淘灣、浪白等汛地六處。每處汛地駐軍二百餘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門
、大澳兩處汛地屬於今天的香港地區。

   從明朝正德九年(公元一五一四年)起,葡萄牙殖民主義者曾經侵佔香
港地區的屯門達七年之久。他們在當地立石柱,刻葡萄牙國徵於其上,以示
佔領。他們還在屯門建軍營、造火銃、設刑場、劫掠財物和販賣人口。廣東
巡海遣副使汪鋐親自督師出征,驅逐葡萄牙人據險頑抗,以佛朗機銃轟擊明
軍,並企圖佔據南頭城。汪鋐親臨前線,指授方略,用破舊的船多載枯柴和
乾燥的荻草,灌以油脂,因風縱火;同時還用善游泳的人潛入水中,把他們
的船鑿沉。葡船大,不易動,被火所焚。汪鋐還派人到葡萄牙船上,勸說為
葡人服務的華人以國家為重,幫助對抗葡人。這些華人回到岸上,照葡人的
方法製造銅銃、火藥。明軍用這種銃轟擊葡人,繳獲他們的大小銃二十餘管
。葡萄牙殖民者見無法繼續負隅頑抗,只得拋棄部份船隻,乘三艘大船逃走
。據《汪公遺愛祠記》說:屯門之役『於正德辛巳(一五二一年)出師,嘉
靖壬午(1522年)凱旋』。

   清代對香港地區的海防更為重視。當時在這裡設防,先是為了對付鄭成
功和沿海海盜,後來則主要為了防禦英國侵略者。

   清朝初年,清政府曾強令沿海居民內遷,香港地區多屬遷界範圍。康熙
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年)復界時,為加強海防,曾在新安縣沿邊踏勘,設置
墩台二十一座,其中至少有5座在今香港地區。這5座墩台皆為新安營汛地。
其中屯門墩台應在今日新界之青山或九逕山,當時駐有千總一名,士兵五十
名。九龍墩台應在獅子嶺,大埔頭墩台應在大埔舊墟西北,各駐兵三十名。
麻雀嶺墩台在今沙頭角與粉嶺之間,駐有把總一名,士兵五十名。佛堂門設
置的是瞭望台,駐兵十名,其地當在今田下山半島。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
六八二年)當地奉命截兵,許多墩台亦改為汛。汛,或稱營汛,為清代綠營
兵勇分駐地。當時原九龍台改為九隆汛(九龍汛),駐兵十名。原大埔頭台
改汛後駐伓十名,原麻雀嶺台改汛後駐把總一名,士兵二十二名。原屯門台
改為屯門寨,駐千總一名,士兵三十名。但佛堂門瞭望台改為北佛堂台,駐
把總一名,士兵三十名,力量有所加強。乾隆年間(公間一七三六 -- 一七
九五年),當地仍設有屯門寨、北佛堂台、九隆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

   嘉慶十五年(公元一八一○年),廣東地方當局將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
龍寨旁。該炮台即九龍炮台,與康熙年間的九龍墩台地點不同。道光年間顯
炳章所編《勘建九龍城炮台全案文牘》對九龍炮台本身的情況,有如下說明
:『查該炮台係嘉慶十六年建造,周圍城牆共長三十一丈。垛了四十二個,
每個高三尺。前面城牆馬道寬一丈三尺五寸左右,後城牆馬道寬五尺。內營
房一十間,譙樓一間,派防千總一員,配台兵丁四十二名。另協防外委帶兵
二十名,分駐九龍海口汛。』

   清政府在香港島亦有營汛。同治年間所編《廣東圖說》寫道:香港島『
東有紅香爐汛,東南有赤柱汛、南灣汛』。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
)所編《新安縣志》說:『赤柱山,……有兵防守』。此書在大鵬營管轄的
營汛中,已列有紅香爐汛。道光二年(公元一八二二年)所編《廣東通志》
說,紅香爐水汛在大鵬營西,設千總,外委各一人。該迅兵丁撥配米艇巡洋
。從上述史料看,至還在一八一九年,香港島上已設有紅香爐汛,赤柱已有
兵防守。

   大嶼山是香港地區第一大島,是本地區的戰略要地。康熙年間(公元一
六六二 -- 一七二二年),清政府曾在這裡設置雞翼角炮台。該炮台的地址
在今日大嶼山西南部石筍村之東灣。

   嘉慶年間(公元一七九六 -- 一八二○年),英國多次入侵大嶼山附近
。嘉慶七年(公元一八○二年),他們曾『泊兵於雞頸洋』,欲在大嶼山西
南之老萬山居住。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又借保護澳門英商為名
,對老萬山『陰圖佔據之事』。為防禦英國,清政府決定在大嶼山,西部的
大澳口修築垛牆,並在大嶼山北部的東涌添設汛房和炮台。《廣東海防彙覽
》一書談及大嶼山時,寫道: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總督蔣攸銛
飭候補知府彭紹麟查勘該處,孤懸海外,為夷船必經之所,又有大澳、東涌
二口可收口泊船。二處亦俱有村落,居民稠密。其東涌向無汛房,惟大澳口
原設守兵十三名,雖有雞翼角炮台,派大鵬營千總一員,帶兵四十名駐紮防
守。但地勢闊寬,距東涌、大澳口遙遠,勢難兼顧。請在東涌口添設建汛房
八間,圍牆五十丈,抽撥大鵬營外委一員兵丁二十名分駐。並請在大澳口西
面近左右村二處各建垛牆四十丈,北面汛房後亦建垛牆四十丈,以備隨時添
兵架炮之用。從之』。再據《廣東通志》,該年『又於東涌口石獅山腳,建
炮台二座,兵房七間,火藥局一間』。

   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清政府將大鵬營分為左右二營,右營
駐在新建的東涌所城,派守備一員駐守,加強了大嶼山的防禦力量。
   
   古代香港管理和開發的歷史事實說明,中國政府很早即對香港地區進行
有效的行政管理。一八四一年之前(即英國侵入之前),香港地區的農業、
漁業、鹽業、航海業、採珠業、製香業和教育事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明
清時代,香港地區在軍事上的地位更為重要,建立過比較系統的軍事防禦體
系。

英國割佔港九與早期香港經濟 -- 英國割佔香港島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英國
利用這一時機,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一八九八年四月
二日,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開始談判。清政府代表李鴻章等屈從
壓力,接受了英方提出的擴界範圍與條約方案,僅僅要求保留對九龍
成的管轄權。

   英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從十七世紀起,隨著資本
主義的初步發展,為了爭奪世界市場,它即開始向海外擴張,同其他
歐洲強國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到十九世紀初,英國已經奪取了海
上霸權,成為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很早
z就圖謀佔據中國沿海的一些島嶼,並將其作為對華擴張的基地。

   一六三五年十二月,英商『可甸聯合會』派約翰•威德爾(John
Weddell )率武裝商船四艘前往中國貿易。此時正值明朝崇禎年間〈
公元一六五八 -- 一六四四年〉。行前英國查理一世曾授權威爾德說
:『凡屬新發現的土地,弱擁有該地能為朕帶來好處和榮譽,即可代
朕加以佔領。』

   此後,英國政府和英商多次圖謀佔據中國沿海島嶼。例如,一七
九二年英國政府派遣馬嘎爾尼出使中國,項清政府提出多項要求,其
中包括把舟山附近一個霧社房的小島讓給英商存放貨物和居住。言龍
皇帝斷然拒絕了英國的領土要求。

英國割佔香港島 -- 英國謀佔香港島

   一八一六年英國派遣的阿美士德使團來華時,曾在香港停留,並
對香港島極其港口進行過仔細的調查。返回英國後,使團中的一位史
學家寫到:『從傳柏進出的便利和陸地環繞的地形看,這個港口是世
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

   一八三三年,斯當東〈G.T.Staunton〉在英國下議院發表演講說
:在取消對貿易的限制時,如果不能夠由王國政府建立國家間的直接
聯繫,那麼在中國沿海島嶼建立貿易中心,以擺脫中國當局控制,將
是可取之策。多年來,人們已認識到香港港口作為錨地的價值。在十
八世紀,船隻經常被該地位置的安全和汲水便利吸引到那裡去。斯當
東曾先後隨馬嘎爾尼和阿美士德使團訪華,又曾在東印度公司廣州分
行任職多年,我們可以認為,他的講話反映了部分英國官員和在華英
商佔據香港的圖謀。

   為了照顧英國新興的工業資本家的利益,一八三三年八月英國議
會決定廢止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專利權,並派遣商務總監督赴華。
一八三四年七月十五日,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總監督律勞卑〈W.J.Napier〉
抵達中國。此後不久,他於八月二十一日致函外交大臣格雷,建議動
用一支不大的武裝力量,“佔領珠江東部入口處的香港島”,並說港
島『令人讚嘆的適合於各種用途』。欲勞背可能是最早提出武力佔據
香港島的英國官員。

   英商在華開辦的英文報紙也在鼓吹佔領香港。一八三六年四月二
十五日,一名記者在《廣東紀錄報》上發表評論說:『如果獅子(指
英國 -- 引用者)的腳爪準備深項中國南方的某一部份,就深向香港
吧。讓獅子宣佈保證使其成為自由港,十年之內她將成為好望角以東
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英國割佔香港島 -- 鴉片戰爭的序幕

   英國割佔香港島式在鴉片戰爭期間(一八四○ -- 一八四二年)
實現的。拒不完全統計,十九世紀最初二十年終,英國每年平均項中
國輸入鴉片四千餘箱。以後迅速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已達每年三
萬五千五百餘箱。鴉片在英國對華出口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一八二○
佔10至20%,二十年代中期達到30%以上,一八二九年則達到
50%以上。

   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東印度公司來華船隻經常將香港海域
當作錨地。據《東印度公司編年史》記載,一八二九年冬該公司船隻
至少有六艘停泊在香港港口,有三艘停泊在一希不入口急水門。東印
度公司這些船隻多數是鴉片船。他們將鴉片由印度運往珠江口,裝在
躉船上囤積起來,出售給中國當地煙販。後者再用一種叫做『快蟹』
的小艇江鴉片銷往沿海各地。這些鴉片躉船平時多停泊在伶仃洋一帶
,颱風季節額移往金星門和香港海域。

   鴉片大量輸入,不僅使吸毒者在身體和金神方面遭受毒害,捱造
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使中國在對外貌一方面由出超變為入超,中國
的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因而遭受重大的破壞和損失。在這種情況下,
清政府才派遣欽差大臣淫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

   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則徐奉命到達廣東後,強迫英美鴉片販子交
出煙土二萬多箱,於六月三日起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國駐華商務
監督義律 (C.Ellot)蓄意挑起戰爭。她依方面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實
施武裝干涉,一方面將英國在華人員和船艦集結在尖沙咀附近海面。
八月底,欸有二十八們炮的英國軍艦『窩拉疑』號(Volang)由印度
駛抵香港。義律以為實力增強,變開始對中國實行武裝挑釁。

   九月四日,清軍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率師船在尖沙咀約二十餘里的
九龍山口岸巡邏。義律率軍艦三艘前往該地,意上稟帖,求買食物。
清軍正待回答,英軍竟突然向清軍師船開炮。清軍水師和岸上砲台官
兵攜手還擊,擊中英國雙桅軍艦一艘,擊傷英軍多名。義律連忙率船
撤回尖沙咀海面。

   十一月三日,英國商船『羅壓爾色遜』號(Royal Saxon) 準備
按林則徐要求具結,開往黃埔進行正當貿易。義律派軍艦『窩拉疑』
和『海阿新』號(Hyacinth)前往穿鼻洋面堵截,並向保護傳進口的
中國水師進攻。水師提督關天陪督率弁兵奮勇抵抗,擊中『窩拉疑』
號船頭。應劍倉皇逃回尖沙咀洋面。

   林則徐見義率有將尖沙咀洋面『據為巢穴』的跡象,特命令英軍
在監沙矩以北的官涌山梁紮營,『固壘深溝,相機剿辦』。義律見官
涌清軍隊他們構成極大威脅,便命令英軍不斷向官涌清軍陣地發起攻
擊。從十一月四日起,他們或從軍艦上砲轟,或派士兵登陸搶攻。林
則徐陸續派出候補知府余保純、新安知縣梁星源、參將陳連陞、賴恩
爵、張斌等文武官員,指揮官涌清軍迎頭痛擊,『旬日之內,大小接
仗六次』,俱獲全勝。在清軍的沉重打擊下,義律率領的英國船隊被
迫撤離尖沙咀洋面。

   九龍山之戰、穿鼻之戰和官涌之戰事鴉片戰爭的三次前哨戰,揭
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三次戰鬥有兩次發生在香港地區,應外依次
和香港地區也有關,因為英軍是以尖沙咀洋面點項清軍發起攻擊的。

英國割佔香港島 -- 義律與琦善的談判

   一八四○年二月,英國政府按照英商(特別是鴉片販子)的要求
,決定派出『東方遠征軍』,發動侵華戰爭,即鴉片戰爭。同年六月
,英國船艦四十餘艘及士兵四千雲集香港島北部海面(今維多利亞港
),然後北上侵犯廈門,攻陷定海。艦隊七月底抵達白河口,投遞外
交大臣巴麥尊致清政府的照會,竟說禁煙『褻瀆英國國家威儀』,提
出賠償煙價、割讓海島等要求。清政府驚慌失措,答應在廣東就地磋
商,並派琦善為欽差大臣辦理對英交涉。

   在廣東的中英交涉中,英方全權代表義律移出賠償煙價七百萬元
,開放廣州、岫們、定海三口通商等要求,並要求留英軍在香港島『
暫屯』。後來他又進一步要求仿照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情況,割地一塊
,『豎旗自治』。事實上是要求將『暫屯』香港,改為割讓。

   為了迫使琦善就範,一八四一年一月六日,英軍突然發動進攻,
奪取了大角、沙角砲台。義律趁勢提出五樣條件,要求三天之內答覆
。條件之一是將沙角割讓,『給為貿易寄寓之所』。沙角在虎門口外
,是廣州的第一重門戶,琦善不敢輕易允許,但表示可將義律來文所
說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代為奏懇』。義律接著提出『以尖沙咀洋面
所濱之尖沙咀、紅坎(即香港等處,代換沙角給予』。一月十五日,
琦善在照會中指出:『尖沙咀與香港,係屬兩處』,要求應方『止擇
一處地方寄寓泊船』。次日,義律覆照提出只可割讓香港,但照會中
將『香港一處』改為『香港一島』。香港一處『是指香港島的部分地
區,『香港一島』則是指全島,兩者差別不小,但面對強敵的壓力,
琦善對英方的說法不敢加以駁斥,也不敢馬上答應。一月二十日,他
上奏道光皇帝說,英方願將定海繳還,沙角獻出,他欲代英方懇求『
仿照西洋夷人在澳門寄居之例,准其就粵東外洋之香港地方泊舟寄居
』。

英國割佔香港島 -- 英軍佔領香港島

   英方一面項清政府施加壓力,一面派兵強行侵占香港島。英軍『
硫磺』(Sulphur) 號艦長貝爾徹(Edward Belcher)回憶說:『我
們奉命駛往香港,開始測量。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一〉上
午八點十五分,我們登上陸地。作為真正的首批佔領者,我們在『佔
領峰』上三次舉杯祝女王陛下健康。二十六日艦隊到達,海軍陸戰隊
登陸,愛我們的哨站上升起了英國國旗。司令官伯麥爵士在艦隊其他
的軍官陪同下,在陸戰隊的鳴槍聲和軍艦隆隆的禮砲聲中,正式佔領
該島。』惡說明早在《南京條約》簽訂前1年零7個月,香港島已被英
國侵占。當年英軍登陸地點在香港島的溪北部。英國稱一為佔領島,
中國人稱其為『大笪地』,即今天的上環水坑口街附近,現因市政建
設的發展以面目皆非,只有水坑口街的英文名稱 Possession Street
(佔領街)還留有歷史的痕跡。

   一月三十日,伯麥照會清軍大鵬協領副將賴恩爵,牆清軍官兵撤
出香港島。二月一日,義律和伯麥聯名在香港發布告示說:『照得本
公使大臣奉命魏英國善定事宜,現經欽差大臣爵閣部堂琦議定諸事,
將香港等處全島地方,盎給英國寄居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爾香港
等處居民,現系歸屬大英國主之子民,故自應恭順樂服國質主派來之
官,……』

英國割佔香港島 -- 《穿鼻草約》並未簽署

   義律和伯麥宣稱琦善同意割讓香港島『已有文據在案』,似乎中
英雙方已簽署了條約。在此之前,義律於一月二十日在《給女王陛下
臣民的通知》中,宣稱他和琦善之間『達成了初步協議』,其中包含
『把香港島和海港割讓給英國』。

   英國人歐德里(J.Eitel) 在其一八九五年所著《歐西於中土》
(Europe in China) 一書中說:『一月二十日簽署了《穿鼻草約》
。』美國人馬士(H.B.Morse〉在其一九一○年所著《中華帝國對外
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第一卷中,再敘述義律的公告時,亦使用『義律和琦善簽署協定(
一月二十日)割讓香港』作為標題。受他們的影響,後來不少學者將
義律的公告稱為《穿鼻草約》或《穿鼻條約》,認為一八四一年一月
簽署過割讓香港島的條約。但事實上,到一月二十六日英軍強佔香港
島為止,中英雙方並未簽署過任何條約。此後,義律和琦善關於香港
島的交涉仍在繼續進行。義律和琦善舉行過兩次回談。一次在一八四
一年一月二十七日,及英軍強佔香港島後的第二天,地點是珠江口內
的獅子洋蓮花山。一次在二月十日,地點是蛇頭灣。兩次會談皆無結
果。英國學者安德葛(G..B.Endacott) 在《香港史》一書中也曾指
出:所謂《穿鼻草約》,『事實上從未簽訂』。

   一八四一年四月英國政府收到《給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後,引
起強烈反響。英商紛紛認為義律要求太少。四月十二日,倫敦三十九
名商人致函外交大臣巴麥尊,抱怨『這次遠征的所有目標都不必要的
被犧牲掉了』。四月十六日,利物浦『東印度和中國聯合協會』等四
十八家團體和公司也聯名致函巴麥尊,要求『不要批准義律的初步安
排』。五月三日,巴麥尊通知義律說,英國政府不贊成他與中國欽差
大臣會談的方式,同時宣佈撤銷他擔任的駐華全權使臣間商務監督職
務。

   五月十四日,巴麥尊又就割讓香港問題,寫信批評義律說『本國
報紙刊載你對英國在華臣民所發的告示,宣布香港島永遠併入英國版
圖。我必須對你指出:除非是通過君主批准的正式條約,不能將屬於
該君主的任何一部分領土割讓並轉交給另一位君主。同時,任何臣民
無權割讓其君主的任何一部分領土。因此,即使與琦善達成了割讓香
港的協議,並正式簽署了條約,在中國皇帝正式批准之前,該協議並
無人和價值和效力。”

   『你和琦善之間不向簽署了正式割讓香港的條約,而且無論如何
可以肯定,在你發布告示時,即使有了琦善簽署的條約,他也是未經
皇帝批准的。所以,你發布告全然是為時過早。』

英國割佔香港島 -- 《南京條約》與正式割讓香港

   一八四一年四月三十日,英國內閣決定停止廣東談判,擴大侵略
戰爭,並委派璞鼎查取代義律任駐華全權使臣兼商務監督。

   五月三十一日,外交大臣巴麥尊在給璞鼎查的訓令中,明確的提
出了對中國的各項無理要求,並且指出,只有中國的全權代表無條件
的接受英國的一切要求,才能停止軍事行動。巴麥尊在很長的時間內
一直主張割佔舟山,對割佔香港倒不感興趣,但在這次的指令中卻改
變了態度。他寫道:『據說該島在很多方面很有條件成為我們對華貿
易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貿易站』,『你不得同意放棄那個島嶼』。

   一八四一年八月二十日,璞鼎查乘船抵達香港。次日,他親率三
七艘艦船和三千五百名士兵,北上進行新的軍事侵略。他們強行佔領
了廈門,再度佔領定海,並侵略了鎮海、寧波。十月三十日,璞鼎查
寫信給巴麥尊,宣稱:『或者北京當局必須投降,或者沿海省份將處
於我們的支配之下』,可以『由英國女王宣布中國沿海哪些港口或哪
些地區將併入女王陛下的版圖之內』。

   在璞鼎查率軍侵犯閩、浙地區期間,英國內閣更迭,托利黨上台
執政,但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新任外交大臣阿伯丁
在給葡鼎查的信中,宣布售予他更大的『自由決斷權』。

   一八四二年六月,從英國派來的英國增援船隻百餘艘,陸軍士兵
萬餘人陸續抵達中國。璞鼎查再次北上,指揮英軍進犯長江,企圖攻
佔南京,控制長江、運河兩大水道,切斷漕運,逼迫清朝當局投降。
英國攻佔上海後,攻下長江、運河交會處的重要城市鎮江,接著長驅
西進,於八月四日兵林南京城下。

   由於清軍多數將領腐敗、武器裝備落後,無法抵禦英軍的進攻,
軍事上節節失利,到光皇帝決定妥協投降。當雙方還在長江沿岸交戰
時,他就密令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按照璞鼎查提出的要求,與英
方討論議和問題。

   早在英軍攻佔鎮江前,到光皇帝在給耆英的祕諭中,曾表示可以
『將香港一處,賞給爾(英)國堆積貨物』。因而,清朝有關官員在
接到僕鼎查的條約條款後,對割站香港島並無半點猶豫。八月十五日
,耆英、伊里布、牛鑑在提交給英方的條款中寫道:『香港地方業經
英國蓋造房屋,應準寄居。』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伊里布來到英國軍艦『皋華麗
』號,僮僕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 《南京條
約》。該條約第三款寫道:『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需修
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籍存守所用物料。金大皇帝准將
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後世襲主位者長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
理。』在英國軍艦和大炮的威脅下,通過《南京條約》,香港島被正
式割讓給了英國。

香港地區的割佔與租借 -- 割佔香港島

   在碧波盪漾的南海之濱,寬闊的珠江口東側,屹立著著名的“東

   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列強瓜分勢力範圍
的背景下,英國依仗武裝侵略和外交訛詐,通過中英《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不平等條約,先後強行割佔
香港島、九龍,租借『新界』,從此侵占了整個香港地區。


英國歌佔香港島是再鴉片戰爭期間實現的。英國發動這場戰爭完
全是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

   據不完全統計,十九世紀最初二十年中,英國每年平均向中國輸
入鴉片四千餘箱。到鴉片戰爭前夕,已達每年三萬五千五百餘箱。鴉
片在英國對華出口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一八二零年佔10%─20%
,一八二九年則達到50%以上。在此期間,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鴉片
船隻經常將香港海域作為錨地。

   鴉片大量輸入,造成煙毒氾濫,吸毒者日眾,使中國白銀大量外
流,社會日益動盪,要求禁毒的呼聲日高鴉片大量輸入,造成煙毒氾
濫,吸毒者日眾,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社會日益動盪,要求禁毒的
呼聲日高。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
片。

   一八三九年六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美鴉片商人交出
的鴉片。

   一八四○年六月,應英國鴉片商的要求,英國政府派遣遠征軍到
達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一八四○年七月底英軍攻抵白河口〈天津海
河入口處〉後,清政府驚慌失措,答應在廣東就地磋商,並派琦善為
欽差大臣辦理對英交涉。英國政府一方面談判,一方面於一八四一年
一月二十五日強行侵占了香港島。次日,英國遠東艦隊司令官伯麥主
持舉行了佔領儀式。二月一日,義律和伯麥聯名在香港發布告示,謊
稱與其善達成割讓香港島的協議,但事實上,當時中英雙方並未簽署
過任何條約。

一八四一年四月三十日,英國內閣決定停止廣東談判,擴大侵略
戰爭,並委任璞鼎查取代義律任英助駐華全權使臣兼商務總監。璞鼎
查指揮英軍北上,進犯長江。一八四二年六月,英軍攻佔香港、鎮江
、接著長驅西進,兵臨南京城下。由於軍事上節節失利,道光皇帝被
迫妥協投降。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理布
來到英國軍艦『皋華麗』號,同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
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該條約第三款規定將香港島割讓給英
國。

香港地區的割佔與租借 -- 割佔九龍

九龍半島位於廣東新安縣大陸部分的南端,與香港島之間有世界
少有的深水良港。英國對其早有染指之心。

   一八五六年十月,英國以走私船『亞羅』號事件為藉口,進攻廣
州,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了擴大對華侵略,英國聯合法國於一
八五七年十二月再攻廣州。廣州陷落後,廣東省三元里等地人民拿起
武器,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侵略鬥爭。

   一八六○年三月十八日,在新任侵華陸軍司令克靈頓中將的指揮
下,英軍強行侵占了九龍半島岬角─尖沙咀一帶。三月二十一日,在
英法聯軍控制下的廣州,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強迫兩廣總督勞崇光
在他擬定的租約上簽字,將九龍半島南部和昂船州租借給英國約上簽
字,將九龍半島南部和昂船州租借給英國。

   一八六○年十月十三日,英法聯軍攻佔了北京安定門。他們在牆
上安置的大炮直指清王朝的心臟─紫禁城。十月十八日、十九日兩天
,清政府被迫在不平等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上簽字。該條約第六
款規定將廣東新安縣九龍巡檢司的一部分領土,及九龍半島今界限街
以南部分〈包括昂船洲在內〉,割讓給英國。

香港地區的割佔與租借 -- 租借『新界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朝。英國
利用這一時機,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一八九八年四月
二日,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開始談判。清政府代表李鴻章等屈從
壓力,接受了英方提出的擴界範圍與條約方案,僅僅要求保留對九龍
成的管轄權。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北京簽字。
該條約於七月一日“開辦施行”。通過《專條》的簽訂,英國強租了
沙頭海角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線以南、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附近大
小島嶼二百三十五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為期九十九年。此次
『租借』,陸地面積達九百七十五點一平方公里,較原香港行政區擴
大約十一倍,水域較前擴大四、五十倍。這些被租借的中國領土和領
水後被稱為香港『新界』,約佔廣東新安縣面積的三分之二。

   一八九九年三月十九日,在英方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中英雙
方又簽訂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該合同違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黏附地圖有關新界北部陸界的規定,使英國完全控制了在《專條》
黏附地圖上沒有包括在英國租借地內的深圳河。

   世世代代勞動生息在新界這片土地上的中國居民『一旦聞租與英
國管轄』,軍義憤填膺,強烈反對。他們在愛國鄉紳的帶領下,奮起
反抗英國武力接管新界,演出了威武壯烈的一幕。

   一八九九年四月三日,大浦一帶村民燒毀了英國設立的警棚。四
月十四日至十七日,新界各相數千抗英隊伍先後在大浦、林村、上村
等地與英軍進行了四天的殊死搏鬥。抗英武裝鬥爭雖已失敗告終,志
士們卻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香港史上譜寫了反抗外來侵略的光輝一
頁。

[ 本帖最後由 ewingwong 於 2009-10-25 14:10 編輯 ]

TOP

2 0 世 紀 大 事

1910
九 廣 鐵 路
1910 年 , 九 廣 鐵 路 英 段 通 車 , 全 長 二 十 二 哩 , 最 初 以 油 麻 地 為 總 站 開 至 羅 湖 。


1914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1914 年 在 歐 洲 爆 發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 香 港 約 十 萬 華 人 陸 續 返 回 內 地 鄉 下 。 香 港 人 口 突 破 五 十 萬 大 關 。


1918
馬 場 大 火
眾 紳 士 淑 女 在 1918 年 2 月 26 日 興 高 釆 烈 地 在 馬 場 觀 看 賽 事 , 誰 料 看 台 突 然 塌 下 , 很 多 人 當 場 壓 死 壓 傷 。 可 是 最 不 幸 的 是 , 棚 架 也 打 翻 熟 食 檔 , 火 星 令 竹 木 迅 速 蔓 延 為 烈 燄 , 不 少 傷 者 走 避 不 及 被 火 燒 死 , 人 數 竟 達 590 人 。

1925
省 港 大 罷 工
當 年 5 月 15 日 , 十 多 名 上 海 工 人 爭 取 權 益 被 廠 方 殺 死 , 學 生 於 5 月 30 日 上 街 聲 援 被 英 軍 射 殺 , 是 為 「 五 卅 慘 案 」 。 廣 州 及 香 港 市 民 大 為 震 怒 , 各 行 業 在 6 月 18 日 開 始 罷 工 , 歷 時 年 多 , 到 1926 年 10 月 才 得 以 解 決 。


1928
成 立 啟 德 機 場
1928 年 , 啟 德 機 場 正 式 啟 用 。

1938
廣 州 淪 陷
1938 年 , 廣 州 淪 陷 , 內 地 難 民 大 批 逃 港 。


1941 - 1945
三 年 零 八 個 月
1941 年 12 月 25 日 , 香 港 人 渡 過 一 個 黑 色 聖 誕 節 , 日 軍 佔 領 了 香 港 , 港 督 楊 慕 琦 投 降 。 在 日 本 人 血 腥 軍 法 統 治 下 , 民 生 困 苦 , 惶 惶 不 可 終 日 。 1945 年 8 月 15 日 , 日 軍 投 降 , 結 束 了 三 年 零 八 個 月 的 苦 艱 歲 月 。


1949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 蔣 介 石 的 國 民 黨 退 守 台 灣 , 大 量 難 民 南 下 到 香 港 , 原 本 自 由 往 返 省 港 的 情 景 不 再 , 從 此 兩 地 分 隔 起 來 。 由 於 南 下 難 民 帶 來 不 少 技 術 及 資 金 , 對 戰 後 香 港 的 經 濟 起 飛 扮 演 相 當 重 要 的 角 色 。
1953
石 峽 尾 大 火
四 十 年 代 尾 , 大 量 從 內 地 湧 來 的 難 民 抵 港 , 對 本 來 已 捉 襟 見 肘 的 房 屋 問 題 更 為 嚴 重 。 1953 年 12 月 25 日 , 石 峽 尾 六 村 發 生 木 屋 大 火 , 焚 毀 木 屋 7000 所 , 六 萬 災 民 無 家 可 歸 , 迫 使 政 府 不 得 正 視 房 屋 策 略 , 自 此 加 速 進 行 徙 置 計 劃 。
1955
李 鄭 屋 發 現 漢 代 古 墓
興 建 李 鄭 屋 村 時 , 在 建 築 中 的 地 盤 發 現 漢 代 古 墓 。
1956
雙 十 暴 動
中 國 解 放 後 , 國 民 黨 政 權 退 守 台 灣 , 亦 有 大 批 右 派 人 士 留 港 進 行 地 下 活 動 。 1956 年 10 月 10 日 , 暴 徒 藉 故 國 民 黨 黨 旗 被 毀 , 在 李 鄭 屋 村 生 事 , 後 更 引 發 成 殺 人 、 搶 掠 的 暴 動 , 一 外 國 領 事 在 嘉 頓 酒 樓 外 遇 襲 喪 生 。 香 港 政 府 受 各 方 的 壓 力 平 亂 , 拘 捕 多 名 國 民 黨 人 士 並 驅 逐 出 境 。


1962
溫 黛 襲 港
香 港 是 亞 熱 帶 海 洋 性 氣 候 , 夏 天 常 有 颱 風 來 襲 , 而 最 深 刻 的 一 個 颱 風 是 溫 黛 。 1962 年 9 月 , 特 大 型 颱 風 溫 黛 襲 港 , 以 狂 風 掃 落 葉 般 對 香 港 做 成 極 大 的 破 壞 , 有 175 人 死 亡 或 失 蹤 , 4 萬 6 千 多 人 無 家 可 歸 。


1963
樓 下 閂 水 喉 呀
1963 年 , 香 港 大 旱 , 當 局 限 四 天 供 水 一 次 , 每 次 供 水 四 小 時 , 更 派 船 到 珠 江 運 水 。 廣 東 省 決 定 興 建 深 圳 東 江 供 水 工 程 , 為 香 港 供 水 。


1967
六 七 暴 動
文 化 大 革 命 正 如 火 如 荼 , 香 港 亦 受 到 這 場 運 動 所 波 及 。 最 初 本 來 是 一 些 工 廠 工 人 自 發 性 參 加 的 勞 資 糾 紛 , 但 後 期 演 變 為 不 可 收 拾 的 大 規 模 暴 亂 。 港 英 政 府 派 出 大 批 警 察 鎮 壓 暴 徒 , 其 中 有 浴 血 花 園 道 、 強 攻 華 豐 國 貨 及 沙 頭 角 中 英 武 裝 衝 突 等 事 件 。 這 次 暴 動 造 成 51 人 死 亡 , 800 多 人 受 傷 。


1971
保 釣 運 動
日 本 與 中 國 一 向 均 聲 稱 擁 有 釣 魚 台 主 權 , 七 十 年 代 釣 魚 台 海 域 一 帶 被 發 現 是 能 源 寶 藏 , 釣 魚 台 主 權 又 再 引 起 爭 拗 。 留 美 中 國 學 生 發 起 「 保 釣 運 動 」 , 香 港 學 生 亦 隨 即 嚮 應 , 卻 受 到 警 方 武 力 鎮 壓 , 造 成 流 血 事 件 。

七 三 股 災
七 十 年 代 , 香 港 經 濟 起 飛 , 股 市 更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活 躍 , 1972 年 股 票 交 投 額 大 增 , 不 少 人 一 夜 之 間 成 百 萬 富 翁 , 有 人 更 用 「 魚 翅 撈 飯 」 顯 示 一 擲 千 金 的 豪 氣 。 市 民 見 賺 錢 容 易 便 紛 紛 瘋 狂 地 傾 囊 入 市 。 然 而 , 1973 年 12 月 恆 生 指 數 從 最 高 峰 的 1774。96 點 , 直 線 下 降 跌 到 400。1 , 一 夜 間 暴 跌 75% , 股 民 損 失 慘 重 , 有 人 發 瘋 、 有 人 跳 樓 。


1974
廉 署 成 立
香 港 有 今 日 的 成 就 , 當 然 是 香 港 人 的 辛 勤 所 致 , 但 也 不 能 沒 煞 廉 政 公 署 肅 貪 倡 廉 的 功 勞 , 使 香 港 成 為 一 個 公 平 而 廉 潔 的 城 市 。 廉 署 於 1974 年 成 立 , 拘 捕 大 量 涉 及 貪 污 人 士 , 其 中 大 部 份 是 警 察 , 因 此 引 起 一 些 警 察 不 滿 , 爆 發 1977 年 的 警 廉 衝 突 。


1978
越 南 難 民 潮
自 北 越 政 權 接 管 越 南 後 , 成 千 上 萬 的 越 南 華 僑 投 奔 怒 海 逃 亡 , 而 香 港 便 成 為 這 批 難 民 的 世 外 桃 園 。 但 事 與 願 違 , 由 於 每 日 平 均 有 過 千 難 民 抵 港 , 長 貧 難 顧 , 政 府 設 立 禁 閉 式 難 民 營 收 留 他 們 , 但 也 成 為 香 港 的 一 個 長 期 包 袱 。

1979
地 鐵 通 車
除 了 居 住 問 題 外 , 香 港 人 要 面 對 的 是 惱 人 的 交 通 。 七 十 年 代 , 社 會 急 速 發 展 , 現 有 的 公 共 交 通 系 統 實 不 足 應 付 未 來 可 預 期 的 增 長 。 政 府 於 是 引 入 大 量 載 客 公 共 交 通 系 統 地 下 鐵 路 。 興 建 施 工 期 間 曾 引 起 不 少 民 怨 , 近 廿 年 下 來 , 要 是 沒 有 地 鐵 , 香 港 的 交 通 情 況 實 在 不 敢 想 像 。


1984
中 英 聯 合 聲 明
1982 年 , 英 國 首 相 戴 卓 爾 夫 人 訪 華 , 首 次 提 及 收 回 香 港 主 權 問 題 。 期 間 中 英 雙 方 舉 行 了 多 次 會 談 , 直 到 1984 年 , 英 國 外 相 賀 維 表 示 英 國 願 意 放 棄 九 七 年 後 對 香 港 之 主 權 。 趙 紫 陽 在 全 國 人 大 , 闡 述 中 國 政 府 對 香 港 問 題 方 針 政 策 , 提 出 「 一 個 兩 制 」 以 及 「 五 十 年 不 變 」 是 基 本 國 策 。 中 共 中 央 顧 問 委 員 會 主 席 鄧 小 平 就 香 港 前 途 問 題 發 表 重 要 談 話 , 包 括 九 七 年 後 在 香 港 駐 軍 。 其 後 , 英 國 首 相 戴 卓 爾 夫 人 抵 北 京 , 於 1984 年 9 月 26 日 與 趙 紫 陽 總 理 正 式 簽 署 中 英 雙 方 聯 合 聲 明 , 香 港 回 歸 已 成 定 局 。


1989
「 六 . 四 」 百 萬 人 遊 行
1989 年 6 月 4 日 , 中 國 解 放 軍 出 兵 鎮 壓 佔 據 天 安 門 的 學 生 運 動 , 舉 世 震 驚 。 香 港 市 民 自 發 組 織 「 支 聯 會 」 , 人 數 竟 有 過 百 萬 , 並 多 次 在 港 發 起 遊 行 示 威 及 一 些 音 樂 集 會 , 是 香 港 有 史 以 來 最 大 規 模 的 遊 行 示 威 活 動 。


1993
蘭 桂 坊
元 旦 前 夕 , 數 千 名 市 民 擠 於 中 環 蘭 桂 枋 迎 接 1993 年 來 臨 之 際 , 有 21 名 市 民 因 狂 歡 作 樂 , 互 相 擠 壓 踐 踏 而 死 。 總 督 彭 定 康 下 令 調 查 。


1995
終 審 庭
中 英 聯 合 聯 絡 小 組 雙 方 代 表 簽 署 協 議 , 同 意 於 7 月 1 日 成 立 終 審 法 院 。

1996
第 一 面 奧 運 金 牌

一 群 師 生 在 大 埔 的 八 仙 嶺 遠 足 時 遇 上 山 火 , 兩 名 教 師 及 三 名 學 生 死 亡 , 另 有 十 三 名 學 生 遭 嚴 重 燒 傷 。
滑 浪 風 帆 好 手 李 麗 珊 在 美 國 亞 特 蘭 大 奧 運 會 中 , 為 香 港 奪 得 首 面 奧 運 金 牌 。
輪 椅 劍 擊 好 手 張 偉 良 在 亞 特 蘭 大 傷 殘 奧 運 會 個 人 勇 奪 四 面 金 牌 。 香 港 選 手 在 該 屆 奧 運 會 中 , 合 共 贏 得 五 金 , 五 銅 , 五 銀 , 創 下 香 港 參 加 傷 殘 奧 運 會 有 史 以 來 最 好 的 成 績 。
保 釣 人 士 陳 毓 祥 在 前 往 釣 魚 台 列 島 抗 議 的 航 程 中 遇 溺 。 釣 魚 台 主 權 問 題 , 在 中 國 , 日 本 及 台 灣 三 地 惹 起 紛 爭 。
彌 敦 道 嘉 利 商 業 大 廈 發 生 大 火 , 導 致 四 十 人 死 亡 , 八 十 人 受 傷 , 這 是 本 港 近 五 十 年 來 最 嚴 重 的 商 廈 火 災 。 兩 天 後 , 銅 鑼 灣 又 發 生 大 火 。 社 會 人 士 紛 紛 要 求 改 善 舊 式 樓 宇 的 防 火 設 施 。
董 建 華 在 中 國 接 受 總 理 李 鵬 任 命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首 任 行 政 長 官 。 董 先 生 並 會 見 了 中 國 國 家 主 席 江 澤 民 。

1997
預 備 進 入 新 時 代
沙 田 白 石 船 民 中 心 正 式 關 閉 , 標 誌 著 越 南 船 民 問 題 邁 向 終 結 。
第 一 批 共 四 十 名 先 遣 駐 港 解 軍 進 駐 香 港 。
西 區 海 底 隧 道 通 車 , 是 香 港 第 三 條 過 海 隧 道 。
青 嶼 幹 線 主 要 構 成 部 分 「 青 馬 大 橋 」 由 前 英 首 相 戴 卓 爾 勳 爵 主 持 揭 幕 , 當 晚 並 有 煙 花 匯 演 , 宏 偉 的 青 馬 大 橋 是 全 世 界 最 長 的 吊 橋 。
在 眾 多 的 慶 回 歸 節 目 中 , 英 國 政 府 在 六 月 三 十 日 午 夜 正 式 將 香 港 主 權 歸 還 中 國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正 式 成 立 。


近 年 香 港 大 事


2003
非 典 型 肺 炎 / 嚴 重 急 性 呼 吸 道 症 候 群
早 在 2002 年 聖 誕 , 便 有 報 導 國 內 有 搶 購 白 醋 殺 菌 。 在 2003 年 3 月 11 日 , 威 爾 斯 親 王 醫 院 表 示 , 在 8A 內 科 病 房 有 十 多 名 病 房 員 工 出 現 發 燒 及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病 徵 。 月 尾 , 牛 頭 角 淘 大 花 園 E 座 大 規 模 爆 發 非 典 型 肺 炎 , 當 局 下 令 隔 離 淘 大 花 園 E 座 居 民 。 及 後 , SARS 在 社 區 擴 散 。 至 5 月 尾 , SARS 疫 情 得 以 控制 。
更 詳 盡 資 料 , 請 看 雅虎新聞


71遊行 (2003)
五 十 萬 名 港 人 在 七 月 一 日 上 街 遊 行 , 反 對 政 府 就 廿 三 條 立 法 , 及 表 示 對 政 府 的 不 滿 。 除 了 廿 三 條 , 也 有 為 多 種 訴 求 而 上 街 的 人 仕 。


b]屯門公路意外
7 月 10 日 於 屯 門 公 路 發 生 嚴 重 交 通 意 外 , 九 巴 一 部 265M 雙 層 巴 士 在 汀 九 衝 落 山 , 二 十 一 人 死 亡 , 二 十 人 受 傷 。 事 件 令 人 關 注 屯 門 公 路 的 安 全 問 題 。


南生圍鱷魚
2003 年 11 月 初 在 元 朗 南 生 圍 山 貝 河 出 沒 的 小 灣 鱷 , 避 過 了 澳 洲「鱷 魚 先 生」利 弗 及 番 禺 鱷 魚 專 家「鱷 魚 釗」的 多 次 捕 捉 , 令 南 生 圍 一 度 成 為 新 的 旅 遊 境 點 。 經 過 七 個 月 後 , 小 灣 鱷 在 山 貝 河 泥 灘 , 誤 中 漁 護 署 自 製 的 鋼 索 陷 阱 落 網 。 現 正 上 水 動 物 護 理 中 心 隔 離 , 及 後 會 在 嘉 道 理 農 場 暫 住 , 待 天 水 圍 的 濕 地 公 園 建 好 後 會 送 往 該 處 。

2004
71遊行 (2004)
2004 年 港 人 再 次 上 街 遊 行 , 今 次 的 目 的 是 爭 取 普 選 , 雖 然 當 天 天 氣 酷 熱 , 但 仍 有 二 十 至 五 十 萬 名 港 人 上 街 遊 行 。

[ 本帖最後由 ewingwong 於 2009-10-25 14:14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2-22 18:15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9981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