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文學] 什麼是禮? 詳細解說

什麼是禮? 詳細解說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您是第3116個瀏覽者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一

禮是什麼


     中國是禮儀之邦,古代文化是禮樂文化。因此,說到

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說到禮。但是,禮在中國傳統文化

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意見並不統一。在某些通史類著作

中,禮往往被理解為典章制度而放在從屬的位置,就是最

典型的例證。


        1983年7月,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向美國學者鄧

爾麟談及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認為禮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鄧氏認為錢穆先生所論十分精彩,

是為之上了"一堂中國文化課":


        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士人在許多世紀中培養起來

的,而中國的士人是相當具有世界性的。與歐洲的文人不

同的是,中國士人不管來自何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在

西方人看來,文化與區域相連,各地的風俗和語言就標誌

著各種文化。但對中國人來說,文化是宇宙性的,所謂鄉

俗、風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區。要理解這一區別必須理

解"禮"這個概念。


        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

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正因

為西語中沒有"禮"這個概念,西方只是用風俗之差異來區分

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響所及地區各種風俗習慣的總

和。如果你要瞭解中國各地的風俗,你就會發現各地的風

俗差異很大。即使在無錫縣,盪口的風俗也與我在戰後任

教的榮鄉不同。國家的這一端與那一端的差別就更大了。

然而,無論在哪兒,"禮"是一樣的。"禮"是一個家庭的準

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同樣,"禮"也是一

個政府的準則,統轄著一切內務和外交,比如政府與人民

之間的關係,徵兵、簽訂和約和繼承權位等等。要理解中

國文化非如此不可,因為中國文化不同於風俗習慣。


        中國文化還有一個西方文化沒有的概念,那就

是"族"。你可以說是家。在家裡"禮"得到傳播,但我們一定

要區分"家庭"和"家族"。通過家族,社會關係準則從家庭成

員延伸到親戚。只有"禮"被遵守時,包括雙方家庭所有親戚

的"家族"才能存在。換言之,當"禮"被延伸的時候,家族就

形成了,"禮"的適用範圍再擴大就成了"民族"。中國人之所

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係準則。

當實踐與"禮"不同之時,便要歸咎於當地的風俗或經濟,它

們才是被改變的對象。(鄧爾麟:《錢穆與七房橋世

界》,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錢先生最後對鄧氏說:"要瞭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

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通觀古代典籍,可以發現儒家對禮的概念與功用的論

述,往往因具體的語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層次。


       首先,禮是人類自別於禽獸的標誌。人是從動物界

脫胎而來的,人與動物有共性,也有區別。人與動物的區

別究竟是什麼,這是人們常常思考的問題。《禮記·冠

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曲禮》

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

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

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作者認

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證明

之一是動物沒有婚禮,所以"父子聚麀", "麀"是雌鹿,即父

子合用同一個性配偶,所以永遠是禽獸。而人懂得同姓不

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禮,所以人類能夠不斷

進化。唐人孔穎達說:"人能有禮,然後可異於禽獸也。"


    人類最初的進食習慣也與動物無別。在進入文明時代之

後,有些人的飲食習慣依然保留著明顯的動物性。在儒家

制定的食禮中,有些與抑制人的動物性進食習慣有關。

《札記·曲禮》:"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嚙

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母以

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取飯時不要把飯

摶成團,不要把手中的餘飯放回食器,喝湯時不要傾流不

止,上菜時舌頭不要在口中作聲,不要把骨頭啃得有響

聲,不要把咬過的魚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給狗,不

要專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揚去飯的熱氣,吃黍時不要

用錯餐具(要用匕,不可用筷子),吃羹時不要連羹中的

菜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羹,不要當

別人面剔牙,不要重調主人已調好味的肉醬。如此等等,

可謂詳盡之極。即使是吃飯,人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

示出自己的修養,"知自別於禽獸"。這正是食禮中所隱含的

禮義。


        其次,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這是更高一個層

次的區別,是指族群與族群,或者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區

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相傳孔子作《春秋》,以為萬

世龜鑒。後人對於孔子為什麼作要《春秋》有很多討論。

韓愈在他的名著《原道》中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

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他認為,一部《春

秋》,講的無非是嚴夷夏之別。而夷夏之別無非是一

個"禮"字。當時王綱界紐,周邊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乘機進

攻中原。在此過程中,有些諸侯國不能保持既有的先進文

化,反而被蠻風陋俗所化。對於這樣的諸侯國,只配把它

當夷狄看待,因為它已經失去中原先進文明的資格。相

反,有些夷狄之邦嚮慕中原文明,為之所化,則不妨將它

們與中原的諸侯同等對待。韓愈認為,春秋亂世,本質上

是文明與野蠻的鬥爭,即"禮"者與"非禮"者,誰統治誰的鬥

爭。而歷史的進步,往往是在文明戰勝野蠻之後。如果我

們再讀《左傳》,對書中觸目皆是的"禮也"、還是"非禮

也"的史評就覺得十分自然了。


       第三,禮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孔子在回

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說:"貴其'不已'。如日月

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

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籠照大地,

哺育萬物,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它晝夜交替,寒往暑來,

具有不可逆轉的力量。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

力和創造力,是為孔子的天道觀。宇宙永存,自然法則不

可改變,是天然合理的。人類社會要與天地同在,就必

須"因陰陽之大順", 順應自然規律,倣傚自然法則才能生

存。治國、修身之道只有與天道一致,才是萬世之道,所

謂"天不變,道亦不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儒家認為禮就

是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運用,儒家在禮的設計上,處處依仿

自然,使之處處與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據。

《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

而從事,協於分藝。"《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了趙簡子

與子大叔的大段對話。子大叔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

義也,民之行也。"他詳細地說到禮如何"則天之明,因地之

性","以象天明,以從四時",是仿照自然法則而制定

的,"故能協於天地之性",所以是"上下之紀,天地之經

緯"。 《禮記·樂記》:"禮者,天地之序也。"《左傳》文公

十五年,季文子云:"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左傳》成公

十六年,申叔時云:"禮以順時。"


        第四,禮是統治秩序。古代中國在中央與地方、上級

與下級,以及並列關係的處理原則,都用"禮"的形式來體

現。如天子對於各諸侯國,要定期進行視察,以便瞭解下

情,稱為"巡守禮",《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歲

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

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

嶽,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

巡守之禮。"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

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所以說,朝覲之禮是

要明君臣之義。至於諸侯之間,則要定期聘問,以聯絡感

情。這些禮制對於維繫一個幅員遼闊的王國,是必不可少

的。


        第五,禮是國家典制。國家典禮都是按照以人法

天的原則制定的。天子與北極天帝相對應,天乙所居在紫

薇垣,則天子所居稱紫禁城。《周禮》設計出一套理想官

制,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徵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轄

六十職,共計三百六十職,象徵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

後,這套制度成為歷朝的官制模式。稱職官制度為職官

禮,稱軍政制度為軍禮,甚至連營造法式,也因品階官爵

高下而異,處處包含等級制度,所以也是處處為禮。


        第六,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儒家認為人的

活動,應該符合於"德",要體現仁、義、文、行、忠、信的

要求,為此,根據德的行為要求,制定為一套規範,也稱

之為禮。如婚禮應該如何舉行,喪服應該如何穿著,對父

母應該如何服侍,對尊長如何稱呼等等。儒家將倫理道德

歸納為一系列準則,認為是社會活動中最合理的原則,

《禮記·仲尼燕居》說:"禮也者,理也。"《禮記·樂記》

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又是為政者不可須臾或

離的大經大法,《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

之干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叔向云:"禮,政之輿

也。"《左傳》昭公十五年,叔向云:"禮,王之大經

也。"禮又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左傳》成公十三年,孟獻

子云:"禮,身之干也。"在社會生活中,禮是衡量是非曲直

的標準,是諸事之本,《禮記·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

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

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

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

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

大,人要施行行道德仁義四事,不用禮則無由得成。要通

過教人師法、訓說義理,來端正其鄉風民俗,不得其禮就

不能備具。爭訟之事,不用禮則難以決斷。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等等的上下、先後之位,也必須根據禮才能確

定。從師學習仕官與六藝之事,沒有禮就不能親近。班朝

治軍,蒞官行法,只有用禮,才有威嚴可行。禱祠祭祀,

供給鬼神,也只有依禮而行才能誠敬。


       第六,禮是人際交往的方式。人與人交往,如何稱

乎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如何宴飲等等,都有

禮的規定。行為合於禮,是有教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

大雅之堂。甚至在雙方並未見面,用書信交流時,也有特

殊的禮貌用語。


        禮的內涵是如此豐富,因此,儘管中國是禮儀之

邦,但是沒有人可以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給"禮"下一個定

義。已故著名禮學家錢玄先生說,禮的"範圍之廣,與今

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禮學實際

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學"。(《三禮辭典o自序》)這是非

常精到的看法。

      儘管"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是要用簡明扼要

的文字給禮下一個定義,卻絕非易事,因為它的內涵實在

是太過豐富,難以包容。已故著名禮學家錢玄先生在《三

禮辭典·自序》中說:"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

《禮記》所涉及之內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

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

食、宮室車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歷、工藝製作,可謂應

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

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三禮之學,實即研究上古文

化史之學。"錢先生的看法很有見地。"文化"一詞,究竟如

何下定義,據說迄今已有不下兩百種說法,無法定於一

說。中國的"禮",實際上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

TOP

原來禮有這麼多作用,

真的好像從以前幾乎都是尊儒學說。
『動漫熱點』

『動漫畫家資料館』

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TOP

回應 qoomnly 第 2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儒家
是因為帝王的提倡
也可以說是
帝王治國的手段
其實大多是以法家為本
儒家為約束人的手段

TOP

回應 琰容 第 3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qoomnly
所以帝王治國的手段是法家為主,儒家為輔,

這樣好像真的比較搭配,因為其他學家好像不太適合!
『動漫熱點』

『動漫畫家資料館』

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TOP

回應 qoomnly 第 4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琰容
有的時候老莊思想就很重要喔~
那是內在的精神表現~~

TOP

回應 琰容 第 5 篇文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qoomnly
恩,老莊的順應自然,

還有知足常樂好像真的都是精神方面的思想。
『動漫熱點』

『動漫畫家資料館』

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04:48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48026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