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歷史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雷倩倩 您是第887個瀏覽者
倫敦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這這段期間,倫敦從凱爾特人的城鎮發展成為英國首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文化重鎮。
語源
倫敦(London)這個詞的語源已經無法確定。幾個世紀以來,出現了大量關於倫敦這個詞語源的說法,其中大多數作為語言學或歷史學上的空想可以被否定,只有少部分從學術角度上可信。但沒有一個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實。
傳說
羅馬帝國時期
在羅馬人於公元43年入侵大不列顛後七年,Londinium作為一個平民城鎮被建立起來。羅馬帝國時期的倫敦只有相當小的面積,大約相當於
現在的海德公園。在公元60年 ,由於不列顛諸部落反抗羅馬帝國佔領軍的統治,它被布狄卡率領的愛西尼部落破壞。然而,大約10年後城市迅速復甦,在之後幾十年,城市發展較快。公元2世紀時Londinium進入其發展的高峰,取代Camulodunum成為羅馬治下不列顛的首府。其人口約6萬人。擁有大量重要的公共建築,包括一座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神殿,寺廟,浴池,露天劇場和一個大城堡。但從公元4世紀起,由於政治的不穩定和經濟衰退,Londinium逐漸衰落。
大約在公元190年和225年之間羅馬人在Londinium向岸的一側修築了城牆。城牆約長3公里,高6米, 厚度達2.5米。在255年,又在河岸修建了額外的城牆,這堵牆直到17世紀仍然存在,並確定了之後百年間倫敦市區的邊界。倫敦七座傳統的城門中有六座建於羅馬統治時期: Ludgate、 Newgate、Aldersgate、Cripplegate、Bishopsgate和Aldgate(Moorgate例外,它建於中世紀)。
到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公元410年,羅馬對不列顛的佔領宣告結束。在此之後,這一羅馬城市也迅速衰落,並在這一世紀末幾乎被遺棄。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為期10年的重建,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誌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開始動工的。
18~~19世紀
倫敦在維多利亞時代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包括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繫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區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然下降,大量新建的建築使倫敦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市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市。
20世紀
1900年-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倫敦
倫敦大轟炸
消防隊員在撲滅爆炸地點的火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倫敦與其他英國城市一樣遭受了慘重的破壞, 最大的是由納粹空軍發動的倫敦大轟炸(The Blitz)。轟炸前,數十萬兒童和青少年被迫疏散到鄉村避難。平民則在地下車站避難空襲。
最猛烈的轟炸在1940年九月7日到1941年五月10日之間。在此期間,倫敦遭受了71次轟炸,共1.8萬噸高爆炸藥。聖保羅座堂籠罩在煙霧中的一幅照片則成為這一時期的象徵。當希特勒將精力集中在東線戰場時,轟炸開始逐漸減少。在戰爭末期,即1944年和1945年期間,倫敦又遭到納粹最新研製的V-1和V-2火箭的襲擊。
倫敦在轟炸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巨大的傷亡,尤以倫敦港最為嚴重。到戰爭結束時,有至少3萬人因轟炸死亡,超過5萬人重傷,[1]數以萬計的建築物被摧毀,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1945年-2000年
德軍空襲後濃煙中的倫敦(1941年)倫敦橋 (London Bridge)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威斯敏斯特宮 (Palace of Westminster)
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倫敦市 (City of London)
聖保羅座堂 (St Paul's Cathedral)
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亞歷山德拉宮 (Alexandra Palace)
巴特西發電站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克羅伊登機場 (Croydon Airport)
格林尼治天文台 (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 RGO)
海德公園 (Hyde Park)
倫敦大火紀念碑 (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倫敦國會山 (Parliament Hill)
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皇家研究院 (Royal Institution)
泰晤士河水閘 (Thames Barrier)
泰伯恩行刑場 (Tyburn)
滑鐵盧火車站 (Waterloo International)
沃克斯豪爾車站 (Vauxhall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