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雷倩倩 您是第881個瀏覽者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英語: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太陽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




詞源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腓力二世時期是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期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擁有主權。西班牙王室與歐洲各王室聯姻,取得了大片領地的繼承權。卡洛斯一世時期,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使西班牙在歐洲的影響力迅速提高。卡洛斯一世更打敗最強大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西班牙遂開始稱霸歐洲。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




腓力二世時期,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并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獲得了後者廣闊的殖民地,把半個尼德蘭、半個亞平寧半島、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和幾乎整個中、南美洲歸為己有,還包括亞洲的菲律賓群島,甚至還一度包括台灣。自此,西班牙一直維持著世上最大的帝國(見圖1)。16世紀至17世紀的西班牙正處於黃金時期,是歐洲無可爭議的霸主,締造了被後世稱為「西班牙治下的和平」時代。1800年的的西班牙帝國擁有16,300,000平方千米土地.





雖然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其海上霸權逐漸被荷蘭、英國等新興國家所取代,但其仍不失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一蹶不振,從其偉大的頂點迅速跌落下來,雖然保住了美洲殖民地,但它從此在歐洲政治舞台上不再唱主角,不再成其為一個大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半島戰爭使這個老態的帝國雪上加霜,之後其美洲殖民地紛紛獨立。美西戰爭更給西班牙以最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是大英帝國的極盛期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在1921年,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7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見圖2),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然而對帝國的擴張也有批評的聲音。19世紀的政治家索爾斯伯利勳爵在1861年抱怨英國每年支出150萬英鎊保衛殖民地,「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英語:to furnish an agreeable variety of stations to our soldiers, and to indulge in the sentiment that the sun never sets on our Empire.)」一家斯里蘭卡的新聞報紙引用了科爾文·R·德·西爾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國人。(英語:That's because God does not trust the British in the dark.)」[1]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最終「日落」。


後一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日薄西山。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不落帝國」一詞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其應用對象明確包括了英國和美國,其意義也不僅僅表現在對領土的佔有方面,而擴展到了語言(英語)、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藝術(西方藝術)領域,例如在1852年亞歷山大·坎貝爾的一次講話中。[2]隨後該詞被應用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一個較早的例子就是1897年的一篇文章上的「自誇」:「山姆大叔頭上的太陽永不落下。」 [3]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範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有時候,該詞被應用於批評美帝國主義的場合,例如在約瑟夫·傑森的一本書《The Sun Never Sets: Confronting the Network of Foreign U.S. Military Bases》的標題中。但該詞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正面的,例如用來肯定美國對於世界貿易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



在這種政治符號語言的借用中,可以比較如下的發展變化:羅馬治下的和平 → 西班牙治下的和平 → 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 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美利堅帝國一詞描述美利堅合眾國自獨立以來至今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影響力及於全球之擴張。「帝國」一詞具廣狹二義。美國由於並無帝王,其國家元首亦非世襲,因此並非狹義上的帝國;但在廣義上,美國今於波多黎各、美屬薩摩亞、關島等境外領土,及過去在太平洋託管島嶼與菲律賓等地,俱掌握其主權,因而在亦可視之為廣義帝國。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北美十三殖民地與大英帝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7年,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最終擊敗英軍,迫使英國於1783年正式承認美國的獨立。美國獨立以後,迅速開始了對外擴張,尤其是門羅主義的提出,使美國把整個美洲當作了自家後院。從1803年至1848年,通過一系列戰爭、購買、兼并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領土從大西洋西岸擴展到太平洋東岸。尤其是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吞併了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領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1917年加入協約國集團以對抗同盟國集團。一戰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戰後的美國由最大的債務國變為最大的債權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並最終獲勝。二戰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等一蹶不振,美國則一躍成為西方世界首強和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並領導北約與蘇聯的華約開始了冷戰。冷戰前後,美國在世界各地武裝涉入別國內政。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美國更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當今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眾多領域的巨大優勢和強大影響力都是他國無法比擬的.
在線區會員請注意.....所有疑問都請入帖~~
http://ds-hk.net/thread-206617-1-1.html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6 08:44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31153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