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文化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2386個瀏覽者
台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台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台灣茶發展至今
已有兩百多年,是台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台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
分的關係。
台茶歷史
台灣早有野生茶,根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台灣中南部地方,
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樹,附近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
造,而作自家飲用。」而根據淡水廳誌中記載:「貓螺山產茶,性極寒,
蕃不敢飲。」這種野生茶就是所謂的「山茶」,目前仍可以在台灣中南部
山區發現這種野生茶樹,但與目前台灣農民栽種的茶樹在品種上並無相
關。
台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兩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
台灣早期的製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目前台灣所產製的烏龍茶、
包種茶等茶類,其產製技術皆來自中國福建省。
清朝後期的台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台灣北部的發
展,將產業重心從原本的南部移轉到了北部,對後來台灣文化的發展有重
要的影響。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
柯朝氏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於今台北縣瑞芳山區,相傳為台灣北部
製茶之始。
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
林鳳池氏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於凍頂山,據悉為台灣凍頂烏龍
茶之始。
清同治年間(1856年~1875)
約翰•杜德對台灣茶業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移進茶苗、提供技術指導、
收購茗茶、設精製廠並外銷茗茶。使得台灣的茶業大幅發展。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
張氏兄弟從安溪引進純種的鐵觀音茶,在木柵樟湖山種植,相傳為今日木
柵鐵觀音之始。
政府開始推廣種茶。烏龍茶不再受美國市場青睞而滯銷,導致包種茶的興
起。華人茶商李春生、台灣茶商林維源興起,以及台灣的茶商團體興起而
突破台灣茶葉為洋人所主導的局面。
日治時期
這時期的台灣茶品種除了原本從福建省傳入的以外,又經過日本人歷年的
試驗,最後選出青心烏龍、青心大有、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等四大品種作
獎勵推廣種植。日本人並大力推廣紅茶的種植。
二戰時期
因戰爭爆發,糧食與勞力皆極缺,除部分茶園改種糧食作物以外,原本投
注在茶園的農村人力也移轉到其他方面,致使台灣茶產業極度萎縮,幾乎
減產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國民政府時期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人們對於生活與飲食有了新的追求,於是各地茶藝館
紛紛成立,成為人們遊憩生活裡重要的品茗空間。
此時期振興了綠茶的生產,復原茶種、改良茶種、改進各種製茶法、茶產
品多元化、推廣茶區。使得原本以外銷為主的台灣茶業轉為以內銷為主,
使得停滯不前的茶業再次復甦。
台灣十大名茶
主條目:台灣十大名茶
台灣十大名茶係指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
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台灣高山茶、龍潭龍泉茶、日
月潭紅茶等十種知名度較高的茶。
台灣茶藝
主條目:功夫茶
功夫茶是一種茶藝形式,在台灣茶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夫茶起
源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由於極為講究沏、泡茶的方式,對全過程操作手藝
要求極高,沒有一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因此稱為功夫茶。此外,這個
「功夫」也還表現在品飲和對茶具的要求方面。
功夫茶的茶具一般比較小巧,一壺帶二到四個杯子不等,多為三個。常用
泉水、井水沖泡。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採用烏龍茶,因為只有這種半
發酵的茶葉才能沖出所需要的色香味。
台灣茶文化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觀光茶園是台灣第一座觀光茶園,境內的貓空地
區昔日曾為台北市最大產茶區之一,目前為茶藝及夜景勝地。
座落於台北縣的坪林茶業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二座茶業博物館。主要館藏有
茶事、茶史、茶藝等,涵蓋茶葉的成份、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分類、茶葉
的產銷、台灣茶園的分布、唐宋製茶器具、各代製茶法、現代製茶的過程
等知識。
鶯歌為現今台灣茶具製造的重鎮,其轄區內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則是全台灣
唯一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博物館,甚具特色。
茶葉被視為相當正式的飲料。在公開的場合中,通常都會以茶來招待來
賓;上等的茶葉也是非常好的饋贈禮品。在各種宴會中,如果因為某些原
因而不能敬酒,就會改以茶代酒,也不失禮貌。
順應健康飲食的風潮,茶葉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市面上。不只是茶
葉飲料有相當不錯的銷售量,超越碳酸飲料,各種點心、麵包、蛋糕等也
紛紛將茶葉融入食品之中,創造出新的口味。也出現料理將茶葉入菜,以
健康、不膩口為號召。台灣有一最為眾人所知的小吃便是以茶葉融入滷汁
再用來滷蛋,此小吃即為茶葉蛋。
近代在台灣社會流行的泡沫紅茶文化是台灣茶文化中一個新的發展,各種
連鎖茶飲店紛紛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代表性茶飲
珍珠奶茶,已成為台灣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參考資料
台灣鄉土教育發展促進協會編著,2006年4月,以茶代酒,台茶有約護
照。台北市:台灣鄉土教育發展促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