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雷倩倩 您是第1030個瀏覽者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即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之間,其中漢諾瓦、葡萄牙為英普的盟友,法奧俄的盟友則為西班牙、薩克森、瑞典,為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所以又稱英法七年戰爭,其中發生在北美地區的英國針對法國及印第安的戰爭稱為法國和印第安戰爭--這是美國的通俗說法,是以英國的兩個主要敵人來命名的。普奧之間的戰爭則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戰場遍及歐洲大陸、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賓等地。這次戰爭對於18世紀後半期國際戰略格局的形成和軍事學術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背景
七年戰爭前夕,歐洲各大國錯綜複雜。其中首要矛盾是英法矛盾。英國打敗西班牙和荷蘭後,與另一位強大對手法國的矛盾迅速激化。其次是普奧矛盾。自從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系列獨立的諸侯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為強大,兩國都想成為德意志諸侯國中的霸主,進而統一德意志。同時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室領地西里西亞在兩次「西里西亞戰爭」(即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被普魯士佔領,兩國矛盾也很尖銳。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國打敗瑞典之後繼續西進和南下,與日益強大的普魯士發生衝突,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締結《白廳條約》,規定雙方負責在德意志境內維持和平,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反對如此局勢,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彼得羅芙娜決心放棄原先簽訂的《俄英條約》,於1756年3月25日轉向同奧地利柯尼次(Kaunitz)親王結成攻守同盟。稍後,在奧地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積極策劃下,奧地利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簽訂相互保證的第一次《凡爾賽條約》,雙方保證各自提供軍隊,援助另一方反擊任何敵人,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
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雙方都進一步爭取同盟者。結果,漢諾瓦(英國王室在歐洲大陸上的世襲領地)、黑森-卡塞爾、不倫瑞克等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葡萄牙先後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薩克森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西班牙則先後參加法奧俄同盟。
經過
普奧交鋒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勒斯登,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Browne)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七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羅布西茨戰役(Lobositz)。普軍勝利後於1757年初南下大規模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打算在法軍和俄軍增援前逼降奧地利。5月6日,普軍向布拉格發起進攻,發生布拉格戰役。奧軍被迫退守城內。奧地利派道恩元帥解圍,普軍在科林戰役中失利,解除對布拉格包圍,退回薩克森。此役之後,腓特烈已經不可能在法國和俄國參戰之前迫降奧地利,戰略上合圍之勢已成,速勝希望破滅。
法俄參戰
科林戰役後,法軍分兩路在西線展開了軍事行動。正西的黎塞留公爵元帥法軍在8月迫使英國王子威廉·奧古斯都(坎伯蘭)公爵指揮的英國漢諾威聯軍投降,柏林以西漢堡——不萊梅——漢諾威方向門戶洞開。腓特烈派去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僅憑著一支小小的各國聯合部隊,就化解了西方方向法軍的進攻。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國將軍夏爾·德·羅昂 (蘇畢茲親王)會合了德意志諸侯聯軍,總兵力6萬以上,穿過薩克森前來夾擊普魯士。普魯士本土正南的薩克森、西里西亞則有奧地利主力,與普軍主力對峙。正東有8萬俄軍進攻東普魯士,由普魯士列瓦爾德元帥擋住,當年,俄軍亦於早前的5月間開始向戰場調動軍隊。夏季,乘奧、法軍對普軍兵力的牽制,俄軍進軍東普魯士,期間兩軍展開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普軍卻先佔優勢,但俄軍後又反敗為勝。俄軍取勝後,沒有太大發展。戰鬥中,俄軍著名統帥,當時的旅長魯緬采夫嶄露頭角。東西南三線同時推進,整個歐洲都在向普魯士進逼。
腓特烈從布拉格撤軍後,審時度勢,選擇其一路打擊之。普法兩軍於11月間舉行經典的羅斯巴赫會戰,法軍大敗。普軍在羅斯巴赫會戰後,主力又由西東進,截擊進入西里西亞的奧軍,並於12月間舉行全年度的最後一次大會戰洛伊滕會戰,取得全勝。
1758年1月,俄軍佔領東普魯士,腓特烈率主力迎擊,8月25日普軍在奧德河畔措恩多夫擊敗俄軍。1759年俄奧聯軍在奧德河會師,8月與普魯士進行庫勒斯道夫戰役,普軍被擊敗。同時英軍在漢諾瓦擊敗法軍,9月奧軍佔領德勒斯登,普軍轉入防禦。此時聯軍內部發生矛盾給了普軍喘息之機,1760年7月,普軍在西里西亞以少勝多擊敗俄奧聯軍,8月普軍在利格尼茨擊敗奧軍,11月在托爾高戰役中再次擊敗防守堅固陣地的奧軍,普魯士以巨大的代價保住了薩克森領地,得以恢復實力。
海上爭奪
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兩國進行了激烈的爭奪,1756年4月,法國海軍擊敗英國艦隊佔領北美的梅卡諾島,1758年,英軍攻佔布雷頓角,包圍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第二年9月英軍攻佔魁北克。1759年,法國艦隊在拉古什和基伯龍被英艦隊消滅,1760年英國佔領整個法屬加拿大;1761年,英國佔領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
同年12月俄軍中將魯緬采夫攻克了普魯士要塞科爾貝格,普軍再次陷入絕境,1762年俄國女沙皇病逝,新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熱崇拜者,他登基後立即同腓特烈結盟,俄軍撤退,歸還了佔領的全部領土,瑞典也跟著退出戰爭,這次戲劇性事件令普魯士起死回生。10月底,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殺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俄國正式退出七年戰爭。俄國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定了《巴黎和約》中法國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15日普奧簽定《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普魯士同意撤出薩克森,而奧地利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奧地利未能收復西里西亞領地。
影響
英國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普魯士
經過七年戰爭,同時與法、奧、俄三大強國對敵,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七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正式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但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不過戰後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普魯士的地位變得穩定,而腓特烈亦因這場戰事被冠以「軍事天才」及「大帝」的榮譽。
法國
《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 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 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奧地利
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痛失了西里西亞這個富庶之地。瑪麗婭·特蕾西婭而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
俄國
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俄國在戰爭後期的舉動亦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俄國名將魯緬采夫亦在此戰中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