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 的歷史介紹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343個瀏覽者
麻婆豆腐,中國菜中的川菜的代表名作。材料主要有豆腐、牛
肉碎(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
辣椒,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
歷史
關於麻婆豆腐的起源,清人周詢所著《芙蓉話舊錄》的記載最
為詳盡:「(成都)北門外有陳麻婆者,善治豆腐,連調和物
料及烹飪工資一併加入豆腐價內,每碗售錢八文,兼售酒飯,
若須加豬、牛肉,則或食客自攜以往,或代客往割,均可。其
牌號人多不知,但言陳麻婆,則無不知者。其地距城四、五
里,往食者均不憚遠。」
此菜大約在清同治初年(1874年以後),由成都市北郊萬福橋
一家名為「陳興盛飯舖」的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
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
麻婆豆腐」,後來因為這道菜大受歡迎,食客多不知其原始店
名,而稱之為「陳麻婆豆腐店」。該店鋪與包席菜館「正興
園」、「鍾湯圓」等店家齊名。根據文獻記載,早期的麻婆豆
腐用料特色是用菜油和黃牛肉。烹飪手法是先在鍋中將一大勺
菜油煎熟,然後放一大把辣椒末,接著下牛肉,煮到乾酥爛時
再下豆豉。再來放入豆腐,稍微加水並鏟幾下調勻,最後蓋上
鍋蓋用小火將湯汁收乾,起鍋前再灑上花椒末。[來源請求]
由於陳興盛飯鋪是鄉間小舖,早期店內並未準備牛肉和菜油等
食材,食客必須自行先到肉舖割肉、到油鋪打油,然後將食材
交給飯鋪的師傅來料理。稍後店鋪生意興旺,才開始由伙計代
客到街上打油買肉。清代《錦城竹枝詞百詠》中收錄有一首描
述本菜的詩:「麻婆豆腐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
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破四舊而一度被改名「麻辣豆腐」。
流傳與變化
美國舊金山中華街一家中餐館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廣受歡迎,流傳各地,做法也有許多不同。最大的改
變之一,是陳興盛飯鋪自己所調整,亦即將材料的牛肉改為豬
肉,以便不吃牛肉的食客也能品嘗,但若干老食客對此改變評
價不一。該店後來又改回專用牛肉,但以豬肉為料的作法也已
廣為各地廚師和食客接受。其次則是增加了豆瓣醬,乃至於公
認以郫縣豆瓣最佳。當代麻婆豆腐講究麻、辣、鮮、燙、嫩、
捆(豆腐完整不爛)、酥(牛肉末酥香)等特色。
台灣在1960年代製作此菜時,油必用花生油,肉則不拘牛豬。
肉炒熟後,加入豆瓣醬、豆豉、紅椒粉、醬油、鹽、糖,爆香
後再加入豆腐片、高湯,滾煮後加入蔥、薑、蒜,以水調太白
粉勾芡,起鍋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與程序已有若干變化,
強調麻、辣、燙、鹹。
此外,也有使用豬腦或牛腦代替豆腐的變化做法,製作過程相
同,稱為麻婆腦花。但因當代人對膽固醇的顧忌,此變化作法
並不常得見。
在日本,最初是由四川宜賓出身的廚師陳建民將本菜傳入,並
針對日本人的口味稍作變化。日本式的麻婆豆腐主要是不用花
椒(或只用少量),而另外使用牡蠣油和紹興酒,甚且有使用
甜麵醬或八丁味噌為醬料者。近年來日本也流行使用花椒的四
川口味,稱為「四川麻婆豆腐」或「陳麻婆豆腐」。
用料
麻婆豆腐在民間流傳很久,做法也有許多不同,但用料大同小
異。以兩人食用量為例,主要原料如下:
韌豆腐400克,牛肉碎(或豬肉碎)50克,郫縣豆瓣50克,
高湯或清水若干;
蔥花少許,蒜苗少許切成0.5釐米的小段待用;
辣椒面、花椒面、食鹽、澱粉若干。
菜油100克,醬油若干。
做法
大碗中加80度左右熱水500毫升,加食鹽溶解至接近飽和;
韌豆腐用清水沖洗切成1釐米見方小塊,放入鹽水中浸泡;
炒鍋中加菜油,大火燒至油熱後放牛肉碎翻炒至7成熟,加
郫縣豆瓣炒至金黃色,酌量加辣椒末、少許醬油翻炒,然後加
高湯或清水至沒過全部配料;
將碗中浸泡豆腐的鹽水倒掉,清水沖洗一遍。湯燒開後豆腐
下鍋,翻炒均勻,改文火,加蓋;
o 由於豆腐嫩,所以翻炒動作要輕,使成菜後豆腐塊仍保
持完整,注意湯不要燒乾。
碗中備少量清水(約20毫升),加澱粉溶解備用;
豆腐燒至湯略乾時加澱粉溶液勾芡收汁,撒上事先切好的蒜
苗小段,翻炒幾下後出鍋裝盤,撒多量花椒末於豆腐表面即成
(也可以再淋上一層燒滾的菜油)。
特點
外觀色深紅亮,紅白綠相襯,豆腐形整不爛;吃起來具有麻、
辣、燙、嫩、酥、香、鮮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