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詩 作者:王安石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琰容 您是第1509個瀏覽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這首元日詩中的爆竹、屠蘇、桃符……寫出春節的韻味也串聯出中國文化的內涵與傳統魅力,反映出中國人的孝道與倫理。這個節日,在外的遊子都要返家團圓,更顯現中國人那股凝聚力。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遷,已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那份和諧、融洽的氣氛一直深植在每個人心中,保存某種特殊的意義。
貼春聯
春聯又叫對聯、門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古代民間在新年時懸掛在大門左右,畫著傳說能伏惡鬼的神荼、鬱壘二神像,或書二神名的兩塊桃木板,用來驅鬼避邪,所以王安石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這種桃符。後來也可寫上一些含意深遠的嘉言吉句,更增添了迎春接神的趣味。
「桃符」演變成「春聯」,「春聯」日漸盛行,大概在宋朝,當時叫「春帖子」,只流行於皇宮內苑與官宦之家,到明代,由於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才開始盛行民間,貼春聯還因主人的行業、心志,或者所貼的處所而有區別。如:
(一)平安即是家門福 孝友允為子弟箴(大門)
(二)千古文章傳性道 一堂孝友樂天倫(廳堂)
(三)萬卷藏古今學術 一廛聚天地精華(書店)
(四)才短自知能事少 禮疏常覺慢人多(鄭板橋•勵志)
年夜飯
年夜飯總給人團圓、熱鬧、愉快的感覺,但對許多窮苦人家而言,卻是難熬、痛苦的。名文學家陳之藩先生,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欠了不少債,一到農曆年,債主一個個上門,常是油鹽的夥計剛走,米糧店的老闆便來,因沒錢還帳,逼得大人不敢在家,把賴帳的工作推到他們四個兄弟姊妹的身上,他是大哥,除了要扛起賴帳的責任,還要賺點錢過年,於是他和大妹到街頭寫春聯,賣春聯;二弟和小妹在家對付債主,兄弟四人合力度過難挨的年,道盡窮人家的辛酸。
外子小時候家庭也困苦,母親在市場做小生意,一家人為了賺取生活費,只好分別獨自吃年夜飯,從未曾享受圍爐的滋味,成年後他們兄弟每年都非常珍惜以母親為主,全家大小聚在一起圍爐團圓的時刻與氣氛,這一夜,充分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互助互愛及緊密的關係,使婆婆老人家精神得到安慰與滿足,如今,兒孫滿堂,一家共敘天倫,她臉上總是漾著幸福的笑容。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桌上,雞(起家)、菜頭(好彩頭)、魚(年年有餘)、年糕(年年高昇),素什錦還有火鍋(代表圍爐)是不可少的食物。近年來還多了道素菜是芹菜、芥菜炒豆腐取其「清(芹)、吉(芥)、福(腐)」的諧音。一家歡聚,小孩最愛的是汽水、可樂,大人們偶爾也喝點酒,酒取葡萄紅酒,與王安石詩中所說:「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屠蘇酒」不同。
「屠蘇」是一種草名,據說屠蘇酒是漢末華陀創制,將中藥材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入酒浸泡而來,具有益氣溫陽、袪風散寒、避除疫痢之邪的功效。
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特別,總是在合家團聚時飲屠蘇酒,而且從年少者開始,年長的在後,宋朝文學家蘇轍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最足以證明這種風俗。
壓歲錢
吃過年夜飯後,便是長輩發壓歲錢時,這是孩子們最樂的時刻,拿了壓歲錢有的存起來,有的去買鞭炮、放爆竹,一片喜氣洋洋。
壓歲錢,根據民間的習俗是用紅包袋裝,不在錢的多少,而是以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據說「壓歲錢」取歲與「祟」的諧音,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守歲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要慢慢吃,從上燈入席,到深夜。這個習俗除了傳說的「熬年」的故事外,還有對已逝的歲月含有惜別留念之情,又對來年寄以美好的希望。古人守歲詩:「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足見人總在歲末才知時光蹉跎,來年要好好努力、好好珍惜。不知誰說過:「一個人最悲哀的是在期待與後悔中度日。」藉著一家團圓守歲,立下來年的方向與目標,不要再做一個最悲哀的人,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守歲是春節最熱鬧的時候,屋內燈光通明,一家人歡聚一堂,守歲要守到新舊年交年時刻,也就是「大年五更」,所以古人守歲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諺語,此時,要祭天地、敬祖先、放鞭炮,就算辭別了舊歲,迎來了新年。王安石詩中云:「爆竹聲中一歲除」,寫的就是這個意思。記得童年時,長輩常說:「守歲守得愈晚,父母的年壽可以活得愈長。」為此,就是極想打瞌睡的孩童也要勉強撐著,那一顆純真童稚的心令人讚嘆,更讚嘆中國人那深遠文化的內涵,就是訂定習俗也不忘鼓勵人要好好盡孝。
守歲時,禁忌最多,不吉利的字眼不能出口,也不能罵人、打小孩,就算不慎打破碗盤,也要口出良言:「碎碎﹝歲歲﹞平安。」雖然,這些看來有些迷信,其實都是維繫和諧及調節生活方式一種小小的善巧。
放爆竹
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放爆竹是春節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現在為了安全起見,已不復見兒時的盛況,但從除夕到初五,仍不免聽到一些鞭炮聲響。放「鞭炮」對孩子而言是一項過年不可少的有趣的活動。
「爆竹」一名的由來,是古人過年時以火燒竹爆裂聲響,用來驅鬼,後來由於社會民俗進化,有人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稱為「編炮」;由於聲音清脆如鞭響,所以又叫「鞭炮」。此時功能由避邪驅鬼轉變為節日、慶典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的意味,所以,以前人認為不放鞭炮不算過年。
春節習俗,不勝枚舉,限於篇幅只是點滴話話家常。但,春節總給人一種和樂融融,濃得化不開的感情,它象徵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雖然隨著時代改變,已日漸式微,部分年輕人甚至覺得過聖誕節比春節來得刺激,有的還利用年假出國旅遊,過年的氣氛已不復當年盛況。但這個習俗已傳承數千年之久,對現代社會而言,仍具有許多意義:如清理環境,佈置家居,不但美化環境,更在除舊佈新中增添新氣息。祭祖及拜年,反映了中國人的孝道及倫理;除夕圍爐、吃年夜飯全家團聚,共度那段跨年的時刻,更讓全家人情感繫得更緊;拜年則在互道恭喜聲中,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些點點滴滴都是中華文化的「根」。又屆歲末年初,謹以此文敬祝大家年年如意、歲歲禎祥。
BY 台北 余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