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的焦慮理論 二、焦慮是人際關係分裂的表現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暗影魂 您是第978個瀏覽者
《獎勵訊息》:努力發貼、奮鬥的結果,獲得了現金23個Dream幣
作者:轉載
沙利文認為,人與其必要環境構成「人際場」。這個場通常處於不平衡狀態。不平衡的根源有二,一是軀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張力的存在;二是由焦慮導致張力的存在。
沙利文認為,焦慮是人際關係分裂的表現;人際關係分裂是焦慮的根源。當個體獲取需要滿足的方式受到重要的他人的譴責,或者有可能受到重要的他人譴責時,個體就會產生焦慮。重要的他人是指那些通過反映性評價傳遞文化標準的人,如父母、教師、警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是按照與我們結成「一體化」情境的重要人物的反應性評價來界定自
己,以他們傳遞給我們的標準來評價自己的。那麼,重要的他人的否定性評價為什麼會引起我們的焦慮呢?
這就必須聯繫沙利文對發展的看法。他認為,發展就是不斷地從動物性的人向社會性的人轉化的過程。成長的個體負有這樣一個任務,那就是不斷地獲得社會性,成為為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人。如果受到重要的他人的譴責,個體就會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社會所接受,還是個「不充分的人」,這時就喪失了人際安全感,從而產生強烈的焦慮。
沙利文認為,在人際情境中,人所感受到的焦慮強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譴責者的重要性,這既指他人實際的重要程度,也指在個體想像中的重要程度。譴責者越重要,則個體的焦慮就越強烈。如,母親對嬰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她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故嬰兒在感受到母親的譴責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二是譴責者態度的嚴厲性
沙利文認為,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焦慮,他只論及輕度焦慮和嚴重焦慮。他認為,人際情境必然會導致焦慮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產生輕度焦慮。他把人際情境中的人形象地比作是冒著焦慮的密雨前行。輕度焦慮具有社會化功能。在日常人際情境中,焦慮促使個體根據重要的他人對自己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嚴重焦慮只有嬰兒和心理病態的人才會感受到,它能使個體喪失記憶,忘卻那些導致嚴重焦慮的事件。大多數人都難於適應導致嚴重焦慮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