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 兵敗寧遠及悲劇之因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cc1233 您是第734個瀏覽者
努爾哈赤一生經歷過許多重大戰役,所向告捷,攻無不克。
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
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而被斬,傳首九邊﹔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丟官,下獄論死。
明廷派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
孫承宗出關赴任,巡察邊務,整頓部伍,儲備糧料,積極防御。他還任用袁崇煥修筑寧遠城,加強戰備。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
然而,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袖,與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不兩立,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士,但在黨爭中也受到排擠,辭官回京。接替孫承宗任遼東經略的,是閹黨分子高第。
高第上任后,採取消極防御方略,命令山海關外的兵力全部撤到關內。明軍官兵,棄城丟械,涌向關內,兵民塞路,哭聲震野!身為寧前道的袁崇煥拒不從命。
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軍在遼西失陷廣寧后最重要的軍事堡壘,后金軍進攻明朝首當其沖的就是寧遠城。
袁崇煥率領萬余兵民,獨守孤城寧遠。他布置火炮——將新從海外引進的西洋大炮(又稱紅夷大炮、紅衣大炮)安放在城上﹔堅壁清野——將城外的商民、糧草撤到城內,焚毀城外房舍﹔軍民聯防——安排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激勵士氣——刺血宣誓,激以忠義,並親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決心與袁崇煥同死生、共赴難。袁崇煥一切布置妥當,靜待敵人來攻。
明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6萬八旗軍,號稱20萬大軍,渡過遼河,如入無人之境,向孤城寧遠猛扑而來。
守城者袁崇煥,42歲,進士出身,沒有指揮過作戰。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命離寧遠城5裡安營,橫截山海之間的大路。
努爾哈赤採取“先禮后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漢人捎勸降書給袁崇煥說:獻城投降,高官厚賞﹔拒絕投降,城破身亡!袁崇煥回答說:“義當死守,豈有降理!”
二十四日,努爾哈赤派兵猛力攻城。
城堞上,箭頭如傾盆雨﹔懸牌上,矢鏃如刺?皮。
后金兵攻城不下,努爾哈赤命軍士冒死鑿城挖洞。
金兵將城牆鑿開三四處高約兩丈的洞口,明守軍拋火球、扔火把燒挖城之敵。
當城牆快被挖穿時,袁崇煥親自帶兵用鐵索裹著棉絮蘸油點燃,垂下來燒挖城之敵。
他的戰袍被射破,肩臂受傷,仍舊堅定指揮,不下火線。
二十五日,袁崇煥命用西洋大炮,從城上往下轟擊,重創八旗軍。
努爾哈赤對這種新引進的西洋大炮,其來源,其特點,其性能,其威力,一無所知,毫無准備。
炮過之處,死傷一片。官兵害怕,畏縮不前。努爾哈赤親自督陣,后金將領持刀驅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
有史料記載:城上西洋大炮擊中黃龍幕,傷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去,放聲大哭。對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這個“大頭目”就是天命汗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馳騁44年,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可謂歷史上的常勝統帥。
但他佔領廣寧后,年事已高,體力衰弱,深居簡出,怠於理政。
他對寧遠守將袁崇煥沒有仔細研究,對寧遠守城炮械也沒有偵知實情。他隻看到明朝經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貿然進兵,圖刻期攻取。
但是,寧遠不同於廣寧,袁崇煥也不同於王化貞。
努爾哈赤以矛制炮,以短擊長,以勞攻逸,以動圖靜,吞下了驕帥必敗的苦果。后金有一位叫劉學成的人,上書分析寧遠之敗的原因。
他說:“因汗輕視寧遠,故天使汗勞苦。”劉學成直言陳明:天命汗努爾哈赤驕傲輕敵,致使兵敗寧遠。
勝利會腐蝕聰明,權力會沖昏頭腦。天命汗晚年,被勝利和權力腐蝕了聰明,沖昏了頭腦,犯下錯誤,吞下苦果。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的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
此后,天命汗郁郁寡歡,陷入苦悶。
八月十一日,在沈陽東40裡的?福陵隆恩門(?i)雞堡憂憤而死。
《左傳》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努爾哈赤以兵馬起家稱汗,又以兵敗寧遠身死,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瑕不掩瑜。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在晚年有過一些失誤,犯過一些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
他把女真社會生產力發展所造成的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需要加以指明,把女真人對明朝專制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的不滿情緒加以集中,並擔負起滿足這些社會需要發起者的責任。
他在將上述的社會需要、群體願望,由可能轉變為現實,由意向轉化為實際的過程中,能夠剛毅沉著、豁達機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組成堅強穩定的領導群體。
其時,南有明朝,西有蒙古,東有朝鮮,北有海西。努爾哈赤沒有四面樹敵,更沒有四面出擊,而是佯順明朝,結好朝鮮,籠絡蒙古,用兵海西﹔對海西女真各部又採取遠交近攻,聯大滅小,先弱后強,各個吞並的策略﹔進而形勢坐大,黃衣稱朕,揮師西進,遷鼎沈陽。
他通過建立八旗和創制滿文,以物質與精神這兩條紐帶,去組織、協調、聚結、激發女真的社會活力,實現歷史賦予女真各部統一與社會改革的任務,並為大清帝國建立和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奠下基石。
至於大清王朝奠基禮的完成,還有待於他的兒子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