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東方文學]
古印度文獻
[打印本頁]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2:20
標題:
古印度文獻
往世書(天城體:पुराण,梵語原意為「古代的」或「古老的」)是一類古印度文獻的總稱。這類文獻覆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宇宙論、神譜、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動。它們通常為詩歌體,以問答的形式寫成;其基本內容經常是不同人物聯繫起來的一些故事。
有許多文獻都被稱為往世書。現存的往世書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這是狹義的往世書,以梵語寫成。它們通常講述宇宙和人類的產生、帝王和仙人的世系等內容,並包含故事、哲學和宗教話題。
其他被稱為往世書但顯然不如前者重要的文獻有:
大讚:一種經常與某處特定的印度教聖地聯繫起來的文獻。它們的內容大多是講述該聖地的起源和朝聖歷史。
種姓往世書:一種專門講述某一種姓的起源和歷史的文獻。
結構和內容
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用梵語寫成。按照傳統的說法,此類往世書應敘述五類主題,即所謂五相:
薩爾迦,即宇宙的創造;
補羅提薩爾迦,即宇宙的毀滅和再創造;
瓦姆薩,即天神和仙人的系譜;
曼瓦陀羅,即人類的產生和對各摩奴期的敘述;
梵薩奴查里塔,即日種王朝和月種王朝的世系。
大多數往世書只是部分地滿足這一結構模式,它們的主體內容中除以上內容外還包括大量歷史傳說和宗教論述。某些學者根據表面上的相似指出,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的典籍可能也利用了同樣的內容模式,例如聖經。[1].
一部往世書通常主要敬奉婆羅門教三大神中的一位神,有時也敬奉其他的主要神靈,如黑天(毗濕奴的化身)和杜爾嘎(難近母)。次要神靈如果出現,大多被置於從屬地位。許多往世書都包含豐富的宗教和哲學理論,從信愛到數論都有出現。
分類
按照傳統的說法,大往世書和小往世書都各有18部。每部大往世書都列出了其作者認為是真正權威的18部大往世書的名單,但是這些名單里提到的名字實際上共有19部:火神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蓮花往世書,梵天往世書,梵轉往世書,梵卵往世書,大鵬往世書,龜往世書,林伽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魚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未來往世書,室犍陀往世書,濕婆往世書,侏儒往世書,野豬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在一些地方流行的大往世書中有濕婆往世書而無風神往世書;另一些地方則恰恰相反。還有一些地方用風神往世書代替了火神往世書。對於這種現象,有學者解釋為,風神往世書可能原是濕婆往世書的一部分。
傳統上將18部大往世書分為3類。一般認為這種分類的依據是各自敬奉的神靈不同(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但是實際上,所有往世書都很少提到梵天,歸入崇拜他的往世書中有很多其實是鼓勵崇拜毗濕奴和濕婆的。不過,主要崇拜毗濕奴和濕婆的那些往世書的宗派性確實十分明顯。根據蓮花往世書,[2]三類往世書是:
喜往世書(主要敬毗濕奴):包括毗濕奴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那羅陀往世書,大鵬往世書,蓮花往世書和野豬往世書;
憂往世書(主要敬梵天):包括梵天往世書,梵轉往世書,梵卵往世書,摩根德耶往世書,未來往世書和侏儒往世書;
暗往世書(主要敬濕婆):包括濕婆往世書,林伽往世書,龜往世書,魚往世書,室犍陀往世書和火神往世書。
有關小往世書的範圍更加複雜。小往世書數量很多,18部小往世書到底是哪18部,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一些人認為以下往世書可以作為18部小往世書:常童往世書,那羅辛訶往世書,那羅底耶往世書,濕婆-拉訶室耶往世書,敝衣往世書,猴色往世書,摩奴往世書,奧舍那娑往世書,蘇利耶往世書,時間往世書,喜者往世書,摧毀者往世書,伐樓拿往世書,極裕往世書,阿底德耶往世書,善波往世書,大自在天往世書,提毗薄伽梵往世書。
小往世書大多沒有嚴謹地編訂過,各地流傳的版本很多。
作者和傳播
傳統上,所有往世書都被說成是出於毗耶娑仙人(島生黑仙人)之手,他也被說成是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沒有什麼證據說明毗耶娑這個人物確實存在過。「毗耶娑」在梵語里的字面意思是「分開者」,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只是「編寫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許多不同的作者分別寫成的。[3]
往世書用梵語的詩體寫成,大多數人無法直接讀懂它。因此,教授往世書就成了婆羅門祭司的特權,他們把往世書的內容講解給一般的信徒聽。
編寫年代
現存最古老的奧義書歌者奧義書里提到了過去如是說(意為歷史傳說),這個詞所指的意思經常與往世書相混同,而且有「歷史傳說往世書」的說法;[4]而歌者奧義書本身大約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往世書」的名字也在阿闥婆吠陀(11.7.24)和最重要的梵書百道梵書(11.5.6.8及13.4.3.13)里被提到[5],這兩部書的這些章節都成文於前7世紀以前。極古老的語言學著作尼祿多里也提及往世書[6]。看起來,往世書在印度宗教生活中備受重視,其被視為神聖以至於和兩部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一起被稱為「第五吠陀」(最早提到這一說法的是廣林奧義書)。然而,這些古文獻里提到的「過去如是說」和「往世書」未必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往世書。大多數學者認為,現存的往世書大多寫成於公元前不久,最晚出的甚至可能在7至12世紀才定型。不過學者們也承認,往世書中部分內容的來源是十分古老的。
種重要的往世書
薄伽梵往世書
這可能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一部往世書。這是一部標準的毗濕奴派作品,主要講述毗濕奴大神和他的10個化身對人類的諸多功績,鼓勵對毗濕奴的崇拜。這部往世書中的第10章(最長的一章)中重點講述了黑天的事迹,包括黑天的童年(在訶利世系中也講了類似的內容,拿來對比一下是很有用處的)。 黑天是後來眾多印度教教派的崇拜對象。
提毗薄伽梵往世書
小往世書之一,「提毗」意為女神。這是一部崇拜女神杜爾嘎的著作。由於杜爾嘎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中心崇拜對象,這部往世書也就成為性力派的基本典籍。
室犍陀往世書
所有往世書里最長的一部;全書長達8萬1千頌(相比之下,侏儒往世書只有1萬頌)。書中包含了寓言、傳說和教派的長篇大論,並且這部書有很多版本。許多其他文獻里引用的不知出處的往世書文句都被歸為室犍陀往世書里的。
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續篇訶利世系被許多學者認為實際上是一部往世書。[7]有的研究者乾脆稱它為「訶利世系往世書」。訶利世系與一般的大往世書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內容結構也與往世書相同;它和一些重要的往世書(尤其是風神往世書)存在許多聯繫,有些地方几乎是一字不差。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2:41 編輯
]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2:40
森林書(天城體:आरण्यक)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它用古典梵語的早期形式寫成,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森林書音譯過來就是「阿蘭若書」,字面意思為「森林之書」。按照傳統說法,這些書是年事已高的婆羅門或剎帝利賢人在隱居於森林時寫的。「老年人...他們在森林裡不能從事精細的祭祀...沉思就就作為一種優良的儀式逐漸開始代替了祭禮」。[1]也就是說,森林書是已經無法進行婆羅門教複雜的祭祀儀式的隱居學者寫出來的宗教和哲學著作。甚至有說法認為,年輕人讀森林書是有害的。據說森林書只由隱者在森林裡傳授。
通常認為森林書寫於梵書寫成之後,是梵書的續編。森林書較少涉及舉行祭祀的具體方法,卻發展了祭祀理論中的神秘主義。[2]由於森林書的內容與其前的梵書和其後的奧義書並無判然分別、只是更趨神秘主義,現在有些學者認為現存的森林書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之所以劃出森林書這個名目,只是為了使吠陀典籍的四種形式(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和和婆羅門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相一致。[3]
理論上,每一部吠陀本集都應該有自已的森林書,但屬於阿闥婆吠陀的森林書現在已全部失傳。現存的森林書只有4部:
屬於梨俱吠陀:愛達羅氏森林書(或譯為他氏森林書),海螺氏森林書(又名憍屍多基森林書);
屬於娑摩吠陀:耶摩尼森林書
屬於夜柔吠陀:鷓鴣氏森林書(或譯為泰帝利耶森林書)
薄伽梵歌(梵語: भगवद् गीता 轉寫:Bhagavad Gīta, 字面意思是「被神保佑者(Krishna)的歌」),學術界認為它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是印度教的重要經典,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一部分(位於Bhisma-Parva章節的23–40),也簡稱為Gita。它是唯一一本記錄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的言論的經典。也有人譯為「博伽梵歌」。
薄伽梵歌被多數印度教徒視為神聖,雖然是詩史的一部分,卻也被視為奧義書之一,總共有700句,分成18章。
薄伽梵歌顧名思義是一段詩歌,描述了阿周那與黑天之間在俱盧之野戰爭前,在戰場上的對話。當時的阿周那看見許多親戚朋友都在敵對陣營,感到難過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當他馬車夫的黑天尋求指導。黑天對阿周那的勸導採用了許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與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現他與宇宙為一體的神身,最終成功說服阿周那參戰。
吠陀經(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四吠陀)」,分別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ऋग्वेद ,Ṛigveda),
娑摩吠陀(讚頌明論,सामवेद,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論,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及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Brāhmaṇa)」、「森林書(Āraṇyaka)」、「奧義書(Upaniṣ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時代,正值雅利安人從西北入侵印度,移居印度河兩岸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2 02:43 編輯
]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2:46
奧義書(梵語:उपनिषद्,意為「近坐」)是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雖然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因而經常被理解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經典,但奧義書並不都是由婆羅門階層寫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羅門教的觀點。實際上,某些奧義書敵視婆羅門祭司。[1]準確的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神的本質。大多數奧義書成了討論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
現存的奧義書多達兩百多種,但與吠陀關係緊密且產生年代較早的並不多。有研究者認為只有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可以稱得上是嚴格的吠陀正典。[2]中世紀時的大哲學家商羯羅選出一些重要的奧義書作為所謂「主奧義書」(Mukhya Upanishad)。
梵書(天城體:ब्राह्मण,或譯為淨行書)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
梵書用梵語寫成,是婆羅門教及印度教的聖典吠陀的一部分。其編寫時間大約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因此被稱為「梵書時代」。最早的梵書可能與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編成於同一時期,但是它們現在僅存殘篇。在現存的梵書中,最長也最重要的是百道梵書。
梵書為散文體,其主要內容是對吠陀本集的解釋,並講解吠陀的祭祀儀式。大抵教授吠陀的各個學派都分別編寫了自己的梵書。梵書主要記載舉行各種祭祀的起源、規定和論述,也保存了大量神話和古代帝王的傳說故事。在語言學上,梵書是一種重要的文獻。在梵書中,吠陀諸神的地位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因陀羅為首的自然神地位逐漸下降,終於在往世書成書的時代被印度教三主神所取代。
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聯繫起來,並屬於特定的吠陀學派。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2:49
羅摩衍那(梵語:रामायण,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另一部是《摩訶婆羅多》。作者是詩人蟻垤,或譯跋彌(Valmiki),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西遊記》也受到它的影響。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曆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製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梵文學者季羨林、黃寶生翻譯《羅摩衍那》,為全世界迄今除英譯本之外,僅有的外文全譯本。
內容概要
第一章《青年書》
描寫阿逾陀國王向神祭祀求子,火中出現一位仙人,送來神奶,讓他分給三個妻子,生了四個兒子,來了一位仙人要求他的長子羅摩和其異母兄弟羅什曼去保護自己免受魔鬼的干擾,兄弟倆經歷了許多冒險,並受到仙人的教導,也從仙人那裡獲贈幾種神奇的武器。
他們受到遮那竭國王的邀請,參與國王為女兒悉多選婿大會,要求參賽者拉開一把濕婆神弓。沒有人能拉動,羅摩不僅成功地拉開神弓,而且將弓拉斷了,因此獲得悉多為妻,經過盛大的婚禮後,兩人回到阿逾陀。
第二章《阿逾陀書》
幾年以後阿逾陀國王決定退引到森林中,讓長子羅摩繼位。他的另一位妻子曾經在一次戰爭中由她的戰車手救過國王的命,國王曾經答應要滿足她兩個願望,現在她嫉妒羅摩的母親,就在羅摩的即位大典前,由於僕人的慫恿,向國王提出了兩個願望:
讓她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
將羅摩放逐出阿逾陀,14年不允許回來。
第三章《森林書》
羅摩和他的妻子退居森林,他的兄弟羅什曼堅決要和他一起退居森林。繼任的國王也對自己的母親不滿意,跑到森林要求羅摩回去擔任國王。羅摩一定要完成父親的諾言,他的兄弟只得將他的鞋子要走,作為國王的標誌,宣稱自己只是代行王政,如果14年後羅摩不回來收回國王的位置,自己就要自殺。
魔王羅波那的妹妹對英俊的羅摩傾心,多方引誘,但羅摩忠於自己的妻子,毫不動心。羅什曼感到憤怒,將女魔的鼻子割掉。女魔向兄長哭訴,魔王放出一隻金鹿,引誘羅摩和羅什曼追逐,趁機用飛車將悉多劫走。
第四章《猴王國書》
哈努曼陶器(terra cotta)羅摩在尋找悉多的過程中遇到猴王國國王須羯哩婆,須羯哩婆被篡位者巴里奪去王位和妻子,羅摩和神猴哈努曼幫助須羯哩婆殺死巴里,奪回王位。重新成為猴王國國王的須羯哩婆答應幫助羅摩尋找他的妻子悉多。
第五章《哈努曼書》
須羯哩婆派遣哈努曼去尋找悉多的下落,哈努曼向南方一直走到印度洋,他有跨越印度洋的能力,但由於受到詛咒,他忘記了自己的能力,在大家的鼓勵下,他恢復了記憶,跨越印度洋,在楞伽島找到了悉多。
哈努曼發現悉多被囚禁在魔王羅波那的宮殿中,他要求魔王放悉多回去,否則會受到羅摩的懲罰,魔王非常憤怒,要處死哈努曼。但在他弟弟維毗沙那的勸說下,認為不應該處死使節,決定讓他的魔鬼部下將哈努曼的尾巴點著。哈努曼帶著燃燒的尾巴,飛出牢籠,橫穿整個楞伽島,引起大火,燒毀了城市,自己並沒有受傷。然後返迴向羅摩報信。
羅摩、羅什曼和哈努曼一起向南方進發,解救悉多,直到印度洋邊。
第六章《戰爭書》
羅摩要求羅波那放回自己的妻子,受到羅波那的拒絕,他決定發起戰爭,在神兵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座通往楞伽島的橋樑,殺死魔王羅波那,救回悉多,讓悉多接受火的驗證,證實其保持貞潔。這時已經過去14年,他們一起回到阿逾陀,羅摩接受王位。他統治的時期印地語稱為「羅摩萊亞」(羅摩統治期間),這個詞在印度文化中一直代表理想的治理和公正的法律。
第七章《結局書》
這章中講述由於臣民仍然懷疑悉多不貞,羅摩將悉多放逐到森林中,悉多為羅摩生下兩個孩子,再次聲明自己清白,呼籲大地母親接納她,然後被大地吞沒。
有許多人認為這一章描繪的羅摩違反了以前的道德準則,可能是後來由其他人添加的,不是蟻垤的原作。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2:55
摩訶婆羅多(天城文 महाभारत、IAST Mahābhā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全長74000頌(「輸洛迦」,古印度常用的詩體單位,每頌兩行32個音節),此外還有一些散文句,總共有180萬個單詞,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之一,是《羅摩衍那》的四倍。相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總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和吉爾吉斯族的史詩《瑪納斯》可以與之媲美,如果持續不斷地念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念完。
摩訶婆羅多對於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經成為印度教的經典。
「摩訶婆羅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摩訶(Maha)是偉大的意思,講述的據說是創立印度王國的婆羅多王後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公元3世紀到5世紀之間。傳統說法稱史詩的作者為廣博仙人,但此人很可能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並不存在。原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行,最早可以上述到公元前5世紀左右。
摩訶婆羅多對印度文化和印度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如書中第一句說的:「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無比推崇:「《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
摩訶婆羅多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廣博仙人在書中說,本書的目的是闡明人生的四個目標:愛、財、法和解脫,許多印度人相信人生的最終目標是達到解脫,其中業和法在摩訶婆羅多中佔據了主要位置。
摩訶婆羅多中包括了大量的印度神話和哲學觀念,有許多神靈和哲學寓言故事。
《摩訶婆羅多》是經過很長時間逐漸積累成書的,早期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最早的證據顯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經收集了10萬對對句,有20卷。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朔到公元200年,所以可能在3到4世紀已經編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第一卷還講了鎮群王舉行蛇祭,解釋了其中的動機,為什麼想要消滅所有的蛇和為什麼現在還有蛇存在。這個故事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可能是來自吠陀。
故事主要講俱盧家族的兩兄弟,持國和般度的後代,為爭奪王位進行的戰鬥,最終導致發生俱盧之野的大戰。故事以黑天的死,王朝覆滅,般度家族的兄弟升入天堂為結尾。意味著印度歷史上第四階段黑鐵時代的開始,這時人們失去尊貴的價值觀,喪失了道德、勇敢和公正的行為。在摩訶婆羅多中,許多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為了自己的價值觀和持國家族戰鬥在一起,例如毗濕摩,發誓一直保護國王難敵,不管他的地位怎樣變化,雖然他知道般度家族最終會勝利。
根據書中敘述,原書作者是當時王朝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廣博仙人敘述,由象頭神群主寫下來的。象頭神提出的條件是敘述不能停止,廣博仙人提出的條件是象頭神必須明白他敘述的內容,在這種條件下一個說一個寫完成這部著作,但是由於大量迅速的書寫,象頭神的神筆都用壞了,他折掉自己的右象牙繼續書寫完成。(在印度神話中,象頭神沒有右牙)。
訶斯提那普爾的國王福身和恆河女神生了一個英勇的兒子天誓。多年以後,福身王在行獵過程中遇到一個漁夫的女兒(貞信)。福身王並沉入愛河,但漁夫提出的條件是如果要和他的女兒結婚,必須讓他女兒生的孩子繼承王位。天誓為了孝順父親,發誓放棄王位繼承權,並要一生獨身。這樣貞信的兒子就可以繼承王位。天誓由此得到一個綽號:「宣可怕誓言者」----毗濕摩。
可是貞信的兒子年輕時就去世了,因此由她的孫子接替王位。她的長孫持國雙目失明,所以她的次孫般度即位為王。但國王被詛咒不能有孩子,因此般度放棄王位,到森林中召喚神靈,最後他的第一位王后貢蒂為他生了三個兒子:堅戰、毗摩和阿周那,第二位王后瑪德利為他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無種和偕天。般度和瑪德利在森林中去世,貢蒂和她的兒子們回到訶斯提那普爾。但持國的兒子們,以難敵為首的俱盧人敵視般度的兒子們。但般度人在教師德羅納的教導下,一個個成長的非常出色,堅戰是最有道德和最聰明的;阿周那是最勇敢的勇士;毗摩最強壯;無種和偕天出色的漂亮。
王子們成人後,舉行了一次比賽,阿周那射箭獲得第一,一位駕戰車手的兒子迦爾納不服氣,要和阿周那決勝。難敵偷偷地答應要將安嘎瓦達納王國送給他,從此迦爾納成為難敵的親信。
難敵想要消滅般度家族,秘密給他們宮殿放火。但預先般度們已經接到警告逃跑,在逃亡過程中,阿周那遇到般遮羅國的黑公主並娶了她,回來見到母親貢蒂說他帶回一件珍貴的東西,貢蒂以為是食物或物品,要求阿周那與兄弟們分享,阿周那為證明母親是正確的只得和兄弟們分享一個妻子。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還遇到了黑天(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成為他們終生的戰友。
難敵在他朋友迦爾納的幫助下,東征西討,征服了整個印度。但堅戰被加冕成為皇帝。難敵非常生氣,他的舅父沙恭尼認為他還鬥不過般度兄弟,因此出了一個主意:強迫持國王子邀請般度兄弟玩擲色子遊戲,在過程中出老千贏了屬於堅戰的所有物品,包括他自己、和他兄弟們甚至黑公主。但持國等長輩們出面干涉,要他們歸還一切。可是後來他們又玩了一次,堅戰又輸了,被要求放逐13年。
般度們要求在放逐中,起碼給他們五兄弟五個村莊,但被難敵拒絕了。黑天想為他們說和也失敗了。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雙方準備了大軍在俱盧之野會戰。雙方都有許多盟國加入,據說中國也派兵加入難敵的俱盧家族一方。黑天為阿周那駕駛戰車,阿周那看到叔公毗濕摩和自己的老師德羅納由於要遵守自己的誓言都站在敵對的軍隊中,心中非常難過。黑天和他進行了一場對話,鼓勵他要認清自己的責任,這部分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後來成為印度教的經典。
經過了18天的殘酷的戰鬥,最終只有般度兄弟們、毗濕摩和俱盧家族的幾個老戰士活下來了。
俱盧家族的母親甘陀利,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全部死光,她詛咒黑天作為一位神,本來可以阻止這場戰爭,但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族毀滅。黑天接受這種詛咒36年,離開這個世界。般度們也感到厭倦,放棄所有一切,到喜馬拉雅山去,在登山過程中一個一個的死去,到達天堂。只有堅戰,曾經儘力試圖阻止這場殺戮,最終是肉身到達因陀羅天堂。
阿周那的孫子繼絕接替王位,最後被蛇咬傷致死。繼絕的兒子鎮群非常憤怒,決定發動一個以蛇獻祭的儀式,希望以此方法消滅所有的蛇。就是在這種獻祭儀式上,鎮群的長輩為他講了這個全部的故事。
作者:
waterling
時間:
2009-10-22 03:14
《摩奴法論》(梵文:मनुस्मृति;中文譯名又作《摩奴法典》,中國學者蔣忠新指出मनुस्मृति(Manusmṛti)即「摩奴傳承」,狹義上專指「法論」),婆羅門教(印度教)倫理規範的一部法論,託名由印度教裡的人類始祖摩奴所撰,實際寫成年代不詳,現今學者相信大約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本書分十二章,內容涉及禮儀、習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等,構建出以四大種姓為基礎的社會模式。本法論出現後,長期成為印度教的法制權威,至近現代仍具有影響力,並被視為研究印度社會的基本文獻。
據舊有說法,本書是由梵天親身啟示給摩奴,然後由跋梨求仙發表的。[2]到了近代,學者們對本書的編成作過研究,中國學者劉家和歸納指出,本書當中部份內容反映了很古的風俗(例如婚姻、生子的某些規定),同時亦提到希臘人、塞人、中國人(Cinas,大概是來自「秦」字),以此推斷本書編成很難早於公元前3世紀。但本書並非寫成於一時一刻,因書中內容涵蓋不同時期的內容。自19世紀時期學者畢勒爾(Georg Bühler)所提出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說法後,成為了本書編成年代的主要說法。
印度學者迦奈(Pandurang Vaman Kane)則提出另一種學說,認為本書有「原始的」和「較晚的」兩種,前者要早於公元前4世紀便已寫成,後者則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此外,尚有學者代立特(J Duncan M Derrett)提出的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主張。
第一章:創世說、本書提要
第二章:「法」的定義和本源、再生人的聖禮和宗教義務、梵行期的法
第三章:家居期的法(一)
第四章:家居期的法(二)
第五章:家居期的法(三)
第六章:林居期的法、遁世期的法
第七章:國王的法(一)
第八章:國王的法(二)
第九章:國王的法(三)
第十章:雜種姓、四種姓的職業
第十一章:贖罪法
第十二章:行為的果報──轉世與解脫
《摩奴法論》屬於法經、法論性質,由婆羅門根據吠陀經典,結合古來習慣編成的教律與法律,並加進了其他神話思想而成的作品,純粹談法律的部份僅佔全書四份之一左右。全書以種姓制度為核心,論及各種姓的地位、權利和義務,規定了人們對種姓制度若有依違時的獎罰,並用「來世」的宗教思想作為這種獎罰的補充,因而達到了維護種姓制度的作用。
在印度古代,本書固然起到了根深柢固的影響,甚至到了近代,英國人統治印度時,也注意到本書的重要性,可見本書的社會作用不僅限於古印度。
本書中所包含的資料,令後世研究古代印度的各個方面,均有相當幫助。中國學者季羨林指出,《摩奴法論》能有助人們了解古印度的社會經濟情形,例如封建社會的起源問題,又例如從本書中出現許多對商人的具體規定,受到重視,由此可知本書編寫年代時的商人發展歷史。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