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文學]
司馬相如的生平簡介
[打印本頁]
作者:
qoomnly
時間:
2009-11-27 11:19
標題:
司馬相如的生平簡介
司馬相如的生平簡介:
一、生平簡介: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27年),字長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西漢大辭賦家。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他與卓文君的私奔也廣為流傳。
司馬相如少年時喜愛讀書與劍術,崇敬戰國藺相如,遂改名相如。漢景帝時,武騎常侍。景帝不好辭賦,梁孝王劉武來朝,司馬相如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家。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作家相交數年,期間作《子虛賦》。
後《子虛賦》被漢武帝讀到,非常驚嘆,召相如問之。相如作《上林賦》。《子虛賦》和《上林賦》是漢賦的頂峰作品,其鋪陳的描寫達到了極致,顯示出高度的修辭技巧,但是這也正是缺點所在,使得文章呆板凝重。另外在該賦的用意上儘管有些人認為作者是為了勸諫漢武帝,這兩篇賦的結尾也有諷喻之辭,但是賦中的描寫渲染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極大了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
幾年後,唐蒙通夜郎,因濫用民力,引起蜀地民眾驚恐,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前往蜀地。司馬相如作《諭巴蜀檄》,文辭有力,穩定了蜀地局勢。後曾屢次上書勸諫漢武帝。但死後卻遺下《封禪書》造成漢武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封禪活動。
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症,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糖尿病。
二、軼聞
司馬相如卓文君:
梁孝王卒,他回到故里,投靠臨邛令。這段期間也就是一向為人津津樂道「琴挑文君」故事發生的時期。在司馬相如到了當地後,縣太守每日必訪,而司馬相如起初還和縣太守向見,但幾日之後不管縣太守怎樣提議向見,他卻始終不許。
這樣的『奇聞』在小小的縣城迅速的傳開了,而在這個小縣城內有兩個靠煉鐵暴富的大富豪,其中一個乃為全國的首富卓王孫。兩位富豪都對這位縣太守請來的奇人大感好奇,就在家裡大擺宴席聘請司馬相如。宴席上,在賓客相繼到來後,兩位富豪去聘請司馬相如來宴,司馬相如拒絕。兩位富豪感到面子上過不去,在這個時候,縣太守主動提出去邀請司馬相如,而司馬相如則很勉強的來了。司馬相如到了宴席上,他的風采立即讓在場的賓客感到震驚。
由於司馬相如本人有口吃,但琴彈得非常好,為了避免口吃這個弱勢,縣太守主動給司馬相如遞上一把琴要其彈奏一曲,這曲《鳳求凰》更成令賓客大為讚歎,其中就包括極其愛好琴樂的卓王孫之女卓文君。其實卓文君早就對司馬相如有所耳聞,而這次賓宴更是使其對司馬相如心動。
另一方面,司馬相如在宴席結束後,他馬上花重金收買了卓文君的貼身丫鬟,讓她轉達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愛慕。卓文君通過丫環知道司馬相如愛慕後馬上奔赴到司馬相如所住的驛站,司馬相如見卓文君到來也立即帶著她連夜回到百里之外的老家成都。卓王孫大怒,不分一錢,相如夫婦以賣酒為生。後卓王孫轉變,司馬相如才得以和卓文君返回成都,成為富人。
三、代表著作:
《漢書·藝文志》載司馬相如有賦29篇,今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長門賦》與《美人賦》作者仍有爭論。魯迅稱其「不師故轍,自攄妙才,廣博宏麗,卓絕漢代」。後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子虛上林賦》,司馬相如把田獵作為主要描寫對象,展開了全面的具體的描寫,並通過對客觀事實的具體描寫,形象地表現了作品的主題。《子虛上林賦》是歌頌的作品,作者所描寫的是帝王貴族的生活,竭力宣揚的是漢天子的豪華和富有,這固然有揣摹帝王心理,投其所好的一面,但通過這些描寫,可以使我們感受到統一的漢帝國在上昇時期所具有的氣象和面貌,其視野之恢弘、胸襟之開闊,是以前文學作品所沒有的。《子虛上林賦》還是一篇諷喻性的作品,作通過作品中三個人物一浪高過一浪的描寫以及最後子虛、烏有先生俯首受教、態度的轉變,表達了對諸侯的奢侈和僭越禮法行為的不滿,以及維護中央王朝統一的政治態度,這與漢初政論家賈山、賈誼、晁錯等人論政所表達的認識是一致的。至於賦末作者通過天子之口所發表的抑制奢侈、崇尚節儉的議論,其社會效果也許是十分微弱的。
《長門賦》,在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上與《楚辭》相近,是一篇很好的抒情作品。司馬相如寫作這篇賦的起因,並不單純是對於後宮婦女的同情。而是以後宮女子的悲慘遭遇來寄托個人身世之感慨。屈原利用話傳說的材料,採用的是幻想、象徵的手法,人們容易發現其中的寄托,而司馬相如轉而寫入人間男女的情愛,採用的是寫實的手法,人們容易從其描寫的生活出發對作品進行分析,不容易想到作者另外的寓意。司馬相如的這種寫法,實際上開創了古代詩歌中以男女之艷情寫個人情志的一體,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同樣是不可低估的。
四、評價:
「文章西漢兩司馬」,這是班固對司馬相如文學成就的評價,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裡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二人的文學成就雖有差異,但他們都各自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在各自的領域中達到了時代的最高水平,為推動文學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他們有相同的努力和貢獻,二人對後世文學的影響都不僅局限於各自擅長的那一方面,而是全面的、巨大的。漢賦經過他揉和各家特色加上他自己的創造建立起固定的散體大賦,後來學詩賦的人都能以他為典範。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