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西方歷史]
瑞士的概況
[打印本頁]
作者:
qoomnly
時間:
2009-11-27 11:50
標題:
瑞士的概況
瑞士的概況:
一、國家簡介:
[attach]57716[/attach]國旗
[attach]57717[/attach]國徽
瑞士(德文:die Schweiz;法文:la Suisse;義大利文:Svizzera;羅曼什文:Svizra)全名為瑞士聯邦(德文: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法文:Confédération suisse;義大利文:Confederazione Svizzera;羅曼什文: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稱呼採用拉丁文: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雙拉丁字母國家代號是「CH」),是一個位於西歐中部的內陸山地國家,面積41,285 km²,人口約770萬。
瑞士是一個聯邦制國家(雖沿用舊稱「瑞士邦聯」,但在1848年改憲後已實行聯邦制),由26個州組成。伯恩是聯邦政府所在地,但是該國的經濟中心是三座全球城市:日內瓦、巴塞爾,蘇黎世。蘇黎世和日內瓦分別被列為世界上生活質量最高城市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瑞士北接德國,西鄰法國,南接義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瑞士擁有很悠久的中立國歷史傳統,自從1815年以後從未捲入過戰爭;同時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世界貿易組織以及聯合國在歐洲的兩個辦事處之一。但瑞士並不是歐盟成員國。瑞士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四種民族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瑞士的建國通常追溯到1291年8月1日,8月1日是國家假日(國慶日)。
二、歷史概況:
(一)邦聯建立以前的瑞士:
1.史前瑞士:
現在瑞士國土範圍在史前是凱爾特人的活動區域,凱爾特人曾經是歐洲中部的土著居民,他們的部落在公元前2世紀曾經擴展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萊茵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在他們的全盛時期還曾經成功地攻佔了羅馬城。聚居在今天瑞士國土內的是凱爾特人的海爾維的部落。
2.羅馬帝國時期的瑞士:
公元前後分佈於歐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斷向凱爾特人居住區域擴張,公元前70年,感受到日耳曼人壓力的海爾維的部落決定向西撤離到高盧西南的大西洋沿岸,因而向凱撒統治的羅馬帝國借道;考慮到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潛在威脅,凱撒決定在瑞士建立一個受羅馬控制的海爾維的人國家。羅馬軍隊不僅沒有同意凱爾特人借道通行的請求,反而向他們發起攻擊,迫使後者成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獲得羅馬帝國支持的凱爾特人戰敗南侵的日耳曼人。
凱撒死後繼任者奧古斯都將海爾維的人部落併入帝國行省,今天瑞士的範圍正式納入羅馬帝國,當地的凱爾特人開始了羅馬化時代。
羅馬瑞士時期當地建立了羅馬式的行政系統,興起了一系列城市,修建了通向羅馬城的帝國大道。羅馬人還為瑞士引入了地中海沿岸的農作物和亞平寧半島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還有基督教。
100年-250年是羅馬瑞士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結束於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入侵。
3.日耳曼人入侵:
259年一支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渡過萊茵河,攻克的帝國瑞士的北部邊塞,從此羅馬瑞士進入了戰亂的年代,直到公元401年帝國軍隊撤出了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從此日耳曼人統治瑞士的時代開始了。
日耳曼人統治的瑞士大體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由勃艮第部落聯盟統治,他們人口數量少,文化落後在佔領瑞士之後接受了當地的羅馬-凱爾特人語言和文化傳統;中部和東部由阿勒曼尼部落聯盟統治,他們所佔領的是瑞士的山區和羅馬化程度較低的區域,在那裡日耳曼語言取得了勝利,這種東西分治也是如今瑞士法語區和德語區的雛形
日耳曼人治下的瑞士地區先後產生了很多小的王國,這些王國相互征伐,最終於536年統一於法蘭克王國,公元843年,根據瓜分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王國的凡爾登條約,瑞士再度分裂,分屬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1033年,分裂的瑞士再度歸於同一的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宗之間的權力鬥爭,德意志王權衰落,各地方諸侯勢力上升,各路諸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建立了大批城市,在今天瑞士的區域,策林根家族推動建立了眾多的城市,形成了瑞士特有的城鎮自治體制。為日後瑞士邦聯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二)瑞士邦聯:
哈布斯堡家族的興起和瑞士邦聯:
哈布斯堡家族緣起於瑞士中部,逐漸強盛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瑞士中部阿爾薩斯、阿爾高和瑞士中央區,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之一,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束了從1254年開始的大空位時代,繼位後的魯道夫一世致力於擴大王權和家族勢力,瑞士各個自由領的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威脅,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大壓力下,1291年8月,瑞士的三個谷地共同體:烏里、施維茨和翁特瓦爾登簽訂了三州同盟協定。同盟條約規定了三者須相互幫助對抗一切內外敵人;通過共同的法律來保證地方安定;同盟之間的分歧須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並規定同盟的締約方均不得接受非本地的或者為了貪圖錢財而被任命的執法官員。這份同盟協議是瑞士歷史上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協議,因而今天的瑞士人把1291年8月視為瑞士聯邦的誕生日,每年的8月1日被定為瑞士國慶日。但是有學者認為,1291年的同盟協議,從文本上看是更早前另一個協議的重申和加強,在此之前應該還有其他類似協議,那麼瑞士聯邦的歷史應當比現在所知道的更加久遠,但至今並未找到更早的同盟協議文本。
(三)世界大戰:
1.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瑞士邊境靠近斯泰爾維奧山口(Stelvio Pa,屬於義大利)的地區,有一處名為Dreisprachenspitze(意指「三語峰」,也就是德語、義大利語及羅曼什語的交匯點)的地點設有哨站與旅館。而邊境之外正是戰爭期間的激烈戰場之一,戰火幾乎伸入了瑞士領土。由於此區域正好夾在奧地利與義大利之間,當時奧地利、德國與義大利之間有一條約定,就是不可在瑞士領土內交火。此外因為瑞士領土正好只包含靠近山頂附近,因此這些交戰國可以在山下隘口處作戰。
此外,1917年興起於蘇黎世的達達主義運動,是流亡者所發起的一場針對戰爭的文化反應。當時列寧也流亡蘇黎世,他在離開之後前往彼得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領導了俄羅斯十月革命。
在一次大戰時期曾發生一場稱為格林-霍夫曼事件(Grimm-Hoffmann-Affäre)的短暫醜聞,使得瑞士的中立性一時間遭受嚴重質疑。
2.第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已策劃了詳細的侵略計畫,例如杉木行動(Operation Tannenbaum),但實際上卻並未攻擊瑞士。瑞士透過給德國的一些經濟上的特許協議,再加上其他的軍事因素使瑞士得以保持獨立。而瑞士的一個小型納粹政黨,在戰爭期間曾企圖使瑞士及德國合併,但最後並未成功。
3.戰後:
1291年簽約了所謂永遠的邦聯(法文:l'alliance éternelle;德文:der ewige Bund),瑞士建國。 因拿破崙攻擊,定為共和國。於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瑞士被定為永久中立國。
邦聯政府於1848年成立,現行憲法於1999年由公民投票通過,於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
2002年3月3日,瑞士將是否加入聯合國議案付諸公民投票,最後因贊成占多數而於2002年9月10日加入聯合國。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