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歷史]
中國七夕節 介紹
[打印本頁]
作者:
琰容
時間:
2010-8-16 16:09
標題:
中國七夕節 介紹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
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
為陽曆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的形成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
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
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
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
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
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
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
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
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
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
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
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
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
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
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
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閨中秘戲」,「七
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
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
以為符應。」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東京夢華錄》則說:
「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
正,謂之得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
「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
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到了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許多商
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但由於「情人」一詞可能產
生的歧義,以及七夕傳統習俗中並沒有情侶約會的內容,因此
民俗專家認為稱為「情人節」不適當,而應稱「愛情節」。
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
落。
江南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
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
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綉出最好的作品,有
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
《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
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
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
著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船上新裝,歡聚一堂、
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
饃食品,稱巧果,用來祭祀織女。
廣東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
碗里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
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
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
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
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
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
手藝。
閩南
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
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
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作者:
smile戀月
時間:
2010-8-16 17:12
原來每個地方的乞巧習俗都不同
作者:
琰容
時間:
2010-8-16 17:53
標題:
回應 smile戀月 第 2 篇文章
是喔!
東南亞地區的節日大多是相同的
因為會受到別的國家影響
不過習俗就會在地化了~
作者:
smile戀月
時間:
2010-8-18 21:09
引用:
原帖由
琰容
於 2010-8-16 17:53 發表
是喔!
東南亞地區的節日大多是相同的
因為會受到別的國家影響
不過習俗就會在地化了~
很常阿..
像聖誕節情人節
之前台灣中國也沒有的
之後西化就有了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