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國歷史] 孝文帝遷都行改革 [打印本頁]

作者: 禰狐    時間: 2015-1-14 03:13     標題: 孝文帝遷都行改革

  魏太武帝死後,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北魏更替了三個皇帝,政治腐敗,引起人民不斷反抗。公元471年,文成帝拓跋的皇后馮氏以太后身份,殺了專權的大臣乙渾,逼十八歲的獻文帝拓跋弘禪位給剛滿四周歲的太子拓跋宏,馮太后則被尊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二十年,實際上掌握著政權,歷史上稱她為“文明太后”。
 
     拓跋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孝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不少內容是由漢族出身的馮太后直接決定和實施的。孝文帝的思想和政治決策,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馮太后的影響。
 
     北魏前期,朝廷不給官員發俸祿,任憑他們盤剝掠奪百姓。孝文帝覺得應該實行俸祿制,卻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有人說:“給官員發俸祿,不是會增加朝廷負擔嗎?”
 
     孝文帝回答:“這筆開支,可以通過增加賦稅來解決。”
 
     又有人說:“增加賦稅,不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嗎?”
 
     孝文帝回答:“這樣做,看起來好像百姓的負擔加重了,但官員從此不准再任意向民間要錢要物了,實際上對百姓還是有利的。”
 
     孝文帝排除重重障礙,推行俸祿制,嚴懲貪官污吏,先後處死了四十多個貪官,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肅。
 
     孝文帝認為,要鞏固北魏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對落後的風俗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但他知道,改革談何容易,首先要衝破鮮卑族上層貴族的阻力,還要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當時北魏的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土地貧瘠,需要中原供給食物和財物;加上北方柔然人的巨大威脅,都城偏北不利於朝廷安全。他想,要改革,還是把都城遷到洛陽比較合適。
 
     洛陽是當時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離開鮮卑族的祖居之地遠了,生活方式必然會有所改變。孝文帝明白,如果提出遷都洛陽,許多大臣都會反對,所以就想了個迂回的辦法,提出要攻打南齊。
 
     許多大臣都反對攻齊,覺得條件不成熟,沒有取勝的把握。孝文帝力排眾議,親自率領三十萬兵馬南下。到了洛陽後,天就開始下起雨來了,整整下了一個月,孝文帝故意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紛紛勸阻道:“雨下個不停,道路泥濘,不要說行軍打仗,連出門走路都很困難,陛下還是下令停止前進吧!”
 
     孝文帝說:“我們興師動眾南征,如果半途而廢,豈不讓人笑話?這次行動總得有點成果吧,如果要停止南下攻齊,就乾脆把都城遷到這裡。各位有什麼意見?”
 
     大家沒想到孝文帝會突然提出遷都洛陽,但又不想南下攻齊,一時不知道說什麼是好。孝文帝要他們明確表態。有個貴族帶頭說:“陛下如果同意不再南下攻齊,那麼我們也願意遷都洛陽。”其他貴族大臣也表示同意。
 
     孝文帝把都城順利遷到洛陽後,馬上開始了以漢化為中心內容的改革。他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你們說應該移風易俗,還是因循守舊?”
 
     咸陽王拓跋禧首先表態:“臣以為應當移風易俗。”
 
     孝文帝掃視了一下大臣們,說道:“那麼我一旦真的搞起了改革,你們可不要反對啊!”
 
     於是,孝文帝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規定官員和百姓一律改穿漢人的服裝;禁止說鮮卑語,朝廷命官不說漢語的,就要降職或撤職;將鮮卑複姓改為音近的漢姓,皇族原來姓拓跋,改為姓元,貴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共計有一百十八個姓改取漢姓。皇族元氏等級最高,鮮卑八個大姓與北方漢人世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鼓勵鮮卑人和漢人的貴族按門第互通婚姻。
 
     孝文帝還派南朝降官王肅參照南朝制度,在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等方面都做了改革,從而建立起完備的國家機器。
 
     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遭到保守的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太子元恂不滿改革,陰謀叛亂,被孝文帝處死。孝文帝還堅決鎮壓了舊京平城發生的幾次叛亂,保障了改革措施的貫徹和實施。通過改革,北方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
 

[ 本帖最後由 禰狐 於 2015-1-14 03:26 編輯 ]
作者: 禰狐    時間: 2015-1-14 03:27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後,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 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後,決心採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 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 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 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為的人,他認為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 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為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 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 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佈退朝,回到宮裡,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 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 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 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 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 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 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 認為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 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 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 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 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蔔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蔔什麼。要 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 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佈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佈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 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 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 時候開始改姓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 和漢族的融合。

 




歡迎光臨 ☆夜玥論壇ק (http://ds-hk.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