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雖然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然而,當我們不靜坐時,面對眼前的各種境況,以及內心的思緒與情緒,卻經常會落入慣性模式,或者依舊煩惱不斷。此時此刻,靜坐似乎毫無功效。因此,除了學習靜坐之外,還必須昇進到「禪修」的領域。也就是要廣及到走路時、吃飯時、說話時、工作時、睡覺時……做任何事時,都要能將「靜坐心法」運用上去。
是故,靜坐只發生在“坐”的時候,而「禪修」卻是無時無刻都在修行,對象包羅眼前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境,以及內心所衍生的心思與情緒。
最初的禪修對象是自己的慣性思惟和負面情緒。負面的情緒與不確實的思惟,必須要運用「正念」來觀照;因此,「正念」的養成就成為當務之急。
佛教靜坐的最初目標,就是培養自己的正念。
美國心理治療師塔拉•班奈特說:「覺察情緒是第一步。原因是,當人生中的事件引發某些情緒習慣時,除非我們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並挑戰它,否則這些習慣將支配我們的認知和反應。」
又說:「當情緒習慣的支配力量越來越大,它們就會反覆重現,使我們的人際關係、工作以及對自己的基本認知更形複雜。」。這就是缺乏「正念」或失卻「正念」,而無法運用「正念」來觀照當下所致。
已往生的泰國當代尊者阿姜查曾說:「修行的直接方法是去擁有正念。去擁有正念就是去瞭解你自己,去瞭解你心靈的狀況和你的生命。」
泰國當代高僧佛使比丘也說:「無論如何,嘗試控制自己不要隨著情緒走,在佛教中是個很重要的原則。調伏身心,使它們不會隨著情緒走,那並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
咱想很多事情都是要練習的
靜坐,培養正念等等……都不例外
練習成習慣
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