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
雷倩倩 您是第1249個瀏覽者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是由中國宋朝人徐兢所撰的朝鮮半島高麗朝史書,凡四十卷。宋徽宗宣和年間,徐兢奉命出使高麗,在國都開城逗留一個多月,回到中國後,把所見所聞撰寫此書,以進獻皇帝。書中記載了高麗朝的歷史、政制、社會等方面的情況,是研究當時朝鮮半島史的重要典藉。
成書背景
關於作者徐兢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作者徐兢(1091年-1153年),字明叔,號自信居士,北宋甌寧(一說和州歷陽)人,善於繪畫、書法,曾擔任地方官員、大宗丞兼掌書學、刑部員外郎等職。[2]
在1123年(宋徽宗宣和五年,高麗仁宗元年),高麗睿宗王俁去世,北宋派使團到高麗弔慰,徐兢便是其中一員。徐兢在高麗國都開城逗留一個多月,回到中國後,把高麗的「建國立政之體,風俗事物之宜」,記述成書,「使不逃於繪畫紀次之列」。
撰書目的
據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原序》裡所說,他撰寫這部史書,是要繼承古來外交人員把出使見聞「書之以為四方之志」的傳統,務求使中國皇帝「深居高拱於九重,而察四方萬里之遠,如指諸掌」,對外國國情能加深了解。
撰書過程
徐兢乘著出使高麗的機會,「?問以事,正使者之職」,回國後便「謹因耳目所及,博採?說,簡汰其同於中國者,而取其異焉」,於是在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寫成這書,一共三百餘條,四十卷,另外還「圖其形事,為之說」,以清晰地介紹高麗文物。
內容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內容如下:
卷一:《建國》,為王氏高麗朝成立的歷史。
卷二:《世次》,略述高麗朝歷代君王。
卷三:《城邑》,記述高麗朝的城制、地理等資料。
卷四:《門闕》,記述開城城門及王宮宮門的資料。
卷五:《宮殿一》,記述高麗的主要宮殿。
卷六:《宮殿二》,記述高麗的主要宮
卷七:《冠服》,記述高麗各階級人士的服飾。
卷八:《人物》,記述當時高麗朝中的名流人物。
卷九:《儀物一》,記述高麗文物的資料。
卷十:《儀物二》,記述高麗文物的資料。
卷十一:《仗?一》,記述高麗的軍隊編制資料。
卷十二:《仗?二》,記述高麗的軍隊編制資料。
卷十三:《兵器》,記述高麗軍隊的兵器資料。
卷十四:《旗幟》,記述高麗儀制裡的旗幟資料。
卷十五:《車馬》,記述高麗的車馬運輸資料。
卷十六:《官府》,記述高麗的主要官署及機關部門。
卷十七:《祠宇》,記述高麗的寺廟情況。
卷十八:《道教》,記述高麗的道教、佛教情況。
卷十九:《民庶》,記述高麗士、農、工、商等階層的情況。
卷二十:《婦人》,記述高麗貴婦、婢女等的情況。
卷二十一:《皂隸》,記述高麗官府下級人員的情況。
卷二十二:《雜俗一》,記述高麗習俗。
卷二十三:《雜俗二》,記述高麗習俗。
卷二十四:《節仗》,記述高麗儀仗的資料。
卷二十五:《受詔》,記述高麗朝廷對中國使節的外交禮制資料。
卷二十六:《燕禮》,記述高麗人宴會的習尚情況。
卷二十七:《館舍》,記述高麗招待外人的館舍情形。
卷二十八:《供帳一》,為高麗招待外國使節的用品資料。
卷二十九:《供帳二》,為高麗招待外國使節的用品資料。
卷三十:《器皿一》,為高麗所產的器皿及其工藝的描繪。
卷三十一:《器皿二》,為高麗所產的器皿及其工藝的描繪。
卷三十二:《器皿三》,為高麗所產的器皿及其工藝的描繪。
卷三十三:《舟楫》,記述高麗船隻的資料。
卷三十四:《海道一》,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三十五:《海道二》,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三十六:《海道三》,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三十七:《海道四》,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三十八:《海道五》,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三十九:《海道六》,記述高麗海上交通及海島的資料。
卷四十:《同文》,回顧高麗與中國遼、宋等王朝的關係,以及儒學發展、樂律、度量衡等情況。
此外,《四庫全書》版《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尚有清人所撰的《提要》,及附錄《宋故尚書刑部員外郎徐公行狀》(為徐兢的簡傳)。
史料價值
中國與朝鮮半島因地緣接近,雙方往來頻繁,因而在中國曾出現不少有關朝鮮半島方面的著作,如《雞林記》、《雞林志》、《雞林類事》、《朝鮮賦》、《朝鮮圖說》、《朝鮮志》、《朝鮮史略》等等,但這些書或亡或存,唯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內容最富,傳世最久,因而成為今日研究古代中韓關係及交通史最珍貴的史料。[6]
在中國的流傳情況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成書於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原書圖文並全,但圖在靖康之禍中亡佚。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徐兢的姪兒徐蕆首次刊印此書,雖無法覓得原圖,但仍沿用「圖經」為書名。這個本子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中亦有收藏。
宋朝以後,還有明末時海鹽人鄭休仲據鈔本重刊的本子,以及清修四庫全書時據鈔本著錄的本子,但都有極多偽奪脫漏的情況,均非善本。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歙縣鮑廷博據家藏鈔本及鄭休仲刊本校勘出版,列入《知不足齋叢書》,但仍有訛誤,未算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