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西方歷史] 古典音樂家

古典音樂家

本文來自:☆夜玥論壇קhttp://ds-hk.net★ 轉帖請註明出處! 發貼者:waterling 您是第1074個瀏覽者
穆齊奧·克萊門蒂(義大利語:Muzio Clementi,1752年1月24日-1832年3月10日),意大利作曲家,鋼琴家,出版商,鋼琴製造家。

生平
克萊門蒂9歲即上台演奏管風琴,14歲前往英國深造,後在歐洲各地巡演。1781年在維也納與莫扎特進行鋼琴比賽,雙方平分秋色。1782年起定居倫敦。1790年開設公司,主營音樂出版和鋼琴製造事業。1810年停止演出,專心經商和作曲。1830年退休。

音樂
克萊門蒂是第一位創作真正的鋼琴奏鳴曲的作曲家。其作品風格優雅精鍊,演奏技巧高超,音樂充滿活力,唯旋律天賦稍遜。所作鋼琴練習曲100首《名手之道》是廣泛使用的教材,大量鋼琴奏鳴曲和小奏鳴曲也頗為著名。

克萊門蒂為現代鋼琴的成型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也是貝多芬的好友及其作品在英國的出版商。


喬萬尼·巴蒂斯塔·薩馬丁尼
喬萬尼·巴蒂斯塔·薩馬丁尼(義大利語: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1700或1701年-1775年1月15日),法國血統的意大利作曲家。早年從父學習音樂,1720年在宮廷樂隊任雙簧管手,1728年起終身擔任樂長。薩馬丁尼是古典主義早期重要的作曲家,創作了音樂史上最早的一批交響曲,對奏鳴曲式的形成有重大貢獻。海頓的交響曲與薩馬丁尼的作品很有相似之處,但是海頓本人否認受到了他的影響。

喬萬尼·薩馬丁尼之兄朱塞佩·薩馬丁尼也是作曲家。


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里特·馮·格魯克(德文: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1787年11月5日),德國作曲家。在布拉格學習音樂,後去意大利學習歌劇創作,畢業後去英國旅行。1750年結婚後定居維也納,四年後任宮廷歌劇院的樂隊指揮,並創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園劇和法國喜歌劇,1762年,他在《奧菲歐與尤麗狄茜》中嘗試改革,創立了一種新的意大利歌劇風格。其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部歌劇,但當中很多已經遺失。作曲家在巴黎寫的最後一部法語歌劇首演失敗後回到維也納,在那裡逝世。

格魯克的改革
格魯克在融合了抒情悲劇因素的《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中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他針對當時所流行的正歌劇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他主張音樂應該克盡其以表情服務詩歌之職,也就是音樂為戲劇服務,簡化音樂及情節,摒棄傳統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純樸的表現。他強調歌劇要有深刻的內容,追求戲劇的真實性,並把原由古鋼琴伴奏的宣敘調改為用管弦樂伴奏,以此縮短了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的差距。

可是他的這些改革並沒有被人們所認可,歌劇上演後,人們較多關注的卻是腳本作家Calzabigi,人們拿他和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和英國人莎士比亞比較。但無庸置疑的是,正是格魯克的改革奠基了現代歌劇的基礎。他的這種風格並沒有直接被後來的作曲家沿用,但影響了無數人,伯遼茲曾寫文章論述他的「改革」歌劇,瓦格納則上演過他的《伊菲姬尼在奧里德》的修訂本。由於不被接受,所以格魯克創作了三部「改革」歌劇後又回到了傳統的老路上。三部中的另外兩部是:

《阿爾切斯特》(1767年)和《帕里德與艾萊娜》(1770年)。
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

[ 本帖最後由 waterling 於 2009-10-28 01:57 編輯 ]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德文: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的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按英語的習慣改為喬治·弗里德里克·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簡介
韓德爾出生於德國薩克森的哈雷,他的父親是一個理髮師兼外科醫師,堅持要讓他學習法律,於是從小便禁止他學音樂。在韓德爾6歲時無意間發現家中的古鋼琴(年代介於現代鋼琴與大鍵琴之間,有大小聲的的大鍵琴),便趁晚上上偷偷去練習。而在他7歲時和父親一起去薩克森公爵的宮廷,在那他和宮廷樂師學習大鍵琴,因為他的學習能力被公爵知道所以公爵便要求他的父親讓他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於是1694年年他和聖母教堂的管風琴師學習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他在1702年成為哈雷教堂的管風琴師也順父親的遺願去念法律系,於是韓德爾在大學註冊學習法律,兼為教堂譜寫每個禮拜天的彌撒曲,更是在1702年發表了2齣歌劇,有人要贊助他,他出於自尊而回絕。1705年,他創作的歌劇獲得成功,自己出錢去意大利進修,認識了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曾經有一次在一名樞機主教的演奏會上遇見斯卡拉蒂,主教便請他們來一場比賽,第一場不分軒姪,第二場史卡拉第表示不比所以由韓德爾獲勝。這比賽使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學習三年。他回國後便擔任漢諾瓦的宮廷樂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到英國旅行又受到英國女王安娜的器重便長期停留在倫敦,使得漢諾瓦很生氣。不巧不久後英國安娜女王去世,恰恰由安妮的表兄漢諾威選帝侯繼承英國王位,韓德爾怕喬治一世(原漢諾瓦選侯)生氣,1717年便為了泰晤士河上舉辦的王室聯歡會寫作了著名的作品《水上音樂》(Water Music,1717年),新國王喬治一世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並賞他每年兩萬鎊津貼,讓他繼續進行創作。他從此定居英國。兩年後成立了皇家音樂協會,又到各地尋找歌劇歌手,這段期間不眠不休,也沒結婚,幾乎一生的青春都投注在英國,之後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寫了約46齣歌劇及36齣神劇。最著名的神劇是《彌賽亞》及《水上音樂》組曲和《皇家焰火音樂》。

韓德爾晚年得了眼疾雙目失明,最後一次演奏是在考芬園的彌賽亞公演,當晚病入膏肓,一週後(1759年4月14日)病逝於布魯克衝邸。去世後遺體被運往英國並以最高規格安葬在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學院教堂(西敏寺)。享年74歲。英國人始終為亨德爾而自豪。

韓德爾和巴赫同年出生的只相差一個月,兩人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但巴赫一生窮困且有結婚,亨德爾沒有婚姻卻一生享有盛名和榮華。可惜的是巴赫雖然很想求見韓德爾,卻因錯過機會,從未見過面。

音樂
在英國期間,亨德爾時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樂》(Water Music,1717年)、《皇家焰火音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9年)及《彌賽亞》(Messiah,1741年)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亨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組合和弦的華麗和聲完全超越了旋律獨唱的形式,形成典型的巴洛克音樂風格。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李斯特·費倫茨(匈牙利文: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更常見名稱為弗朗茨·李斯特(德文:Franz Liszt),匈牙利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出生於奧地利一個叫萊丁的村莊,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他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奧地利德語兩種拼法,他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文寫作。匈牙利人自詡為歐洲唯一的有色人種,他們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歐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後。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台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車爾尼,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車爾尼教我的。」貝多芬曾聽其演奏,並親吻其額頭。1823年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

1835年他和達爾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後來嫁給瓦格納。1843年擔任魏瑪大公的宮廷樂長,1848年他又和俄國親王王妃莎茵-維特根斯坦同居,並成為貴族,改名為弗蘭茲·馮·李斯特。1861年赴羅馬,為了不和王妃結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鮑羅丁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匈牙利人為了爭取獨立,將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請他回匈牙利,都會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1886年他在德國的拜羅伊特(巴伐利亞州靠近捷克邊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於當地。

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國王王公們都會對他脫帽致敬。

李斯特生前曾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他彬彬有禮,善於迷人,堅定地支持肖邦、柏遼茲和瓦格納,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地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隊的改革,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演奏,有時就是現場創作,因此相當吸引觀眾。他在魏瑪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他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先鋒音樂家自己出演。

他一生創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牙利狂想曲》(米高梅出品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其中獲奧斯卡獎的一集「湯姆貓彈鋼琴」使用了完整的匈牙利狂想曲作為全集的背景音樂,也顯示出這個曲子彈奏的複雜技巧),《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瓦格納改編作品:湯豪舍》等。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技巧輝煌,內容膚淺,但他不愧是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髮明了交響詩這一體裁。

他還著書立說,出版多部論文和書信集,他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1823年的一場大規模音樂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少年鋼琴家李斯特,他的演奏曲目難度很大,是鋼琴大師們才能演奏的曲譜,為他協奏的樂隊隊員和行家們都稱讚「這孩子彈得跟莫扎特一樣精彩」,在場的音樂大師梅特涅、羅西尼、貝多芬也都十分讚賞,音樂會結束後聲望顯赫的貝多芬走上台,雙手抱起小李斯特,吻他的前額,對大家說:「這孩子將震驚世界!」


李斯特部分著名作品簡介
愛之夢
《愛之夢》,S541,實際上是3首夜曲,據烏蘭(Ludwig Uhland,1788-1862)與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詩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Fut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編曲。共三首:1.據烏蘭的《高貴的愛情》(Hohe Liede)而譜曲,富於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調。

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n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德去愛》(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譜曲。

音樂會練習曲之一:森林的細語
李斯特從青年時代開始受肖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響,苦練鋼琴技巧,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此後他也作了一些肖邦式的練習曲。《森林的細語》(Waldesrauschen )是李斯特呈現給其弟子普魯克納的《兩首演奏會用練習曲》之一,這兩首樂曲作於1862-1863年。熱愛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一大特徵,而寫作此曲時作曲家已洞悉人世榮則極盛、逆則難逾的真諦,他於羅薩利奧聖母修道院所在的馬里奧山岡俯瞰俗世,寫出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個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樂從近乎耳語的聲(pp,極弱),發展到颶風般地撼天氣勢(fff,最強),表現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義大家手筆。

《湯豪舍序曲》鋼琴改編版
《湯豪舍》(Tannhauser)原是瓦格納創作的三幕歌劇。作於1842-1845年完整標題為《湯豪舍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演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音樂進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彷彿看到了瀟洒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進行隊列。而《湯豪舍》的序曲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縮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複且氣勢磅礴。有三個部分構成,中間部分表現肉預感的維納斯堡的世界,前後兩個部分是虔誠的朝聖者的音樂。而且這是一首結構宏大的歌劇改編曲,從各種快速音階、琶音、雙音到左右手跳躍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筆下的炫技式作品。

《梅菲斯托圓舞曲》
李斯特的這首曲子也常被意為《魔鬼圓舞曲》,因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劇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這部作品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將它改編成約10分鐘長的一首管弦樂交響詩,而後又將其發展成為總共約70分鐘長度的三樂章交響曲《浮士德》中的終樂章,鋼琴版的《梅菲斯托圓舞曲》則堪稱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德文: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通稱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又譯孟德爾頌等。德國猶太裔作曲家,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家庭,逝於萊比錫。門德爾松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生平
門德爾松的祖父是德國猶太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父親為銀行家,母親為鋼琴家,由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門德爾松自幼便得以學習音樂,且自幼即顯露出奇其不凡的音樂才華,在9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且開始作曲,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9年他十九歲時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赫(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赫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赫,而巴赫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

門德爾松於1835年受邀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指揮,1837年與塞西爾·夏洛蒂·索菲亞·讓雷諾(Cecile Charlotte Sophia Jeanrenaud)結婚,育有三子二女,之後在1842年他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門德爾松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1846年的門德爾松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問題,而次年他心愛的姐姐過世更讓他深受打擊,導致健康狀況更加惡化,於1847年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音樂成就
門德爾松是難得的全能型天才,身兼鋼琴家、指揮、作曲家、教師等多重身分。

門德爾松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創作極為豐富,在他活着的時候就被認為是當時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羅曾稱他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他的作品風格富於詩意,曲式完美而嚴謹,但是他的音樂還是屬於浪漫樂派,這些音樂抒情、優雅與乾淨,清楚地運用管弦樂的色彩。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描繪神話仙境提供了先例。他獨創了「無言歌」的鋼琴曲體裁,對於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着巨大的啟示價值。他的審美趣味和創作天才都深刻的影響了後來的浪漫主義音樂。

主要作品有交響曲《蘇格蘭》、《意大利》、《宗教改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小提琴協奏曲,八冊四十八首「無詞歌」等。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文: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也是著名鋼琴家。著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受其幫助提攜。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國薩克森的小鎮茨維考,他的父親開着一家書店,童年的舒曼最大的興趣是文學而不是音樂,並且熱衷於寫作小說和散文。偶爾也搞一些音樂活動,12歲的時候舒曼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管弦樂隊。之後出於對文學的熱情,又組織了一個文學社,並開始寫作關於藝術和詩歌的論文。

青年時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惱折磨着,他的父親積引導他音樂方面的發展,然而舒曼的母親希望兒子能學習法律以便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舒曼的父親死後,他果然如母親的願望,去了萊比錫和海德堡學習法律,直到1830年舒曼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演奏會,從此就立志要成為一名鋼琴家。

舒曼全心投入成為鋼琴家的練習中,因為起步太晚,舒曼強迫自己大強度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自己還發明了一種機械來鍛煉手指的肌肉。這種錯誤的練習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為音樂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後舒曼並沒有放棄鋼琴,鋼琴的創作始終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歲時期創作了自己第一部的傑作,同一主題和十二格變奏的《交響練習曲》,之後是1834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狂歡節》,是一部由二十一個樂章組成的鋼琴傑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26歲時,舒曼仍然沒有停止學習鋼琴,這時在維克教授處學習的時候舒曼結識了教授的女兒克拉拉,但遭到維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對,後經過長期努力後終於和克拉拉結婚。之後舒曼投身於藝術評論的寫作,創辦了一份音樂評論雜誌,並用弗羅列斯坦和尤斯比烏斯作為自己的筆名,這兩個人的觀點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統一。

1854年曾一度投萊茵河自殺,幸被船夫救起。1856年舒曼死於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作品包括交響樂四首、協奏曲(如《a小調鋼琴與樂隊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d小調小提琴與樂隊協奏曲》等)、室內樂、藝術歌曲(如《桃金娘》、《婦女的愛情和生活》和為詩人海涅《詩人之戀》、李爾克、艾興多夫的詩歌而譜的曲)、鋼琴作品(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童年即景》等)、其他樂隊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劇一部。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 (義大利語:Francesco Petrarca,台灣譯:佩脫拉克)(1304年 - 1374年7月19日)

彼得拉克 是意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 彼特拉克被認為是人文主義之父。


生平
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阿雷佐(Arrezo),是一個公證人的兒子。他的童年是在一個靠近佛羅倫薩的名為Incisa的鄉村中度過的。他的父親,瑟·彼特拉克(Ser Petracco),和但丁一起於1302年被黑黨政權從佛羅倫薩放逐。他與其家人追隨從1309年教會分裂中遷居亞維農的教宗克萊孟五世遷至亞維農居住,他的早年生活就在那裡度過。

1316年-1320年他在法國的蒙彼利埃就學,1320年-132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學習。儘管他父親希望彼特拉克學習法律和宗教,但是他的主要興趣卻在於寫作和拉丁文學。 常與他的朋友薄伽丘分享他的(創作)激情。為了搜尋拉丁文的經典和手稿,他不惜穿梭於法國,德國, 意大利和西班牙。隨着他的第一個大型作品的出爐,《阿非利加》(Africa,一部關於大西庇阿拉丁文的史詩),佩脫拉克成為了歐洲的一個名人。

1326年他父親過世後,佩脫拉克又回到了亞維農。在那裡,他在無數不同事務所工作。 作為一個學者和詩人,他很快就變得非常出名。一三四一年在羅馬,他獲得了詩人桂冠。 作為一個大使他在歐洲旅遊甚廣,是一個多產的作者。 旅行時他收集(古人的)手稿,這樣做是為了重現古羅馬和希臘作者的知識。 他是這個活動一個主要的發動者。 他說:「每一個我所重新發現的古代著名作者, 都是上一代的一個新的罪證和又一個不光彩行為的證明。他們不僅不滿足於自己的無恥的無所作為, 還任由別人思想的碩果和祖先辛苦的勞作和縝密的觀察寫就的作品因為他們令人不堪容忍的忽視而消亡。」。 就這樣,他創造了「黑暗世紀」(Dark Ages)的概念。

在1336年4月26日,彼特拉克和他的兄弟以及另外兩個同行者爬到了 Mont Ventoux 的山頂(1,909米;6,263英尺)。 他記述了這次旅行,很久以後他把它寫成一封信給他的朋友 Francesco Dionigi。 在那時,登山本身沒有其他原因是不太尋常的。 因此1336年4月26日被認為「阿爾卑斯主義」的誕辰日。 他本人也被稱為「阿爾卑斯主義之父」。


他的後半生作為一個國際級的學者和著名的旅行家在意大利的北部旅行。他一生未婚,但是他卻和一個或者幾個女人一共生有三個孩子(後人不清楚到底是幾個女人)。一個兒子,Giovanni, 在1337年生於亞維農。一個女兒,Francesca,在1343年生於沃克呂茲省。Giovanni 在一三六一年的瘟疫中離世。Francesca 和 Francescuolo da Brossano (他後來成為彼特拉遺囑的執行人)結了婚。在1362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 Eletta, 出生後不久,為了躲避當時肆虐部分歐洲的瘟疫,他們到威尼斯與佩脫拉克團聚。彼特拉克的第二個孫子(女),Francesco,生於1366年,但是不到兩周歲夭折。

佩脫拉克在1367年左右在帕度亞市(Padua)定居。 在那裡,他的餘生在宗教沉思中度過。 在1374年7月18日,佩脫拉克在 Euganean Hills 的 Arquà 離開塵世。
1327年,一位名為勞拉的女士在亞維農的 Sainte-Claire 教堂里出演 Rime sparse(「離散的旋律」)的身影,激起了他持續很久的創作衝動。後來的那些沿襲他風格的文藝復興詩人把這三六六首詩的合集稱為 Canzoniere (「歌本」)。 她可能就是 Laure de Noves, Hugues de Sade(Marquis de Sade的一個祖先)的妻子,或者,她只是理想化的或者假想的人物。 她在他詩中的表現相對於大家熟知的行吟詩人(troubadours)和他們的高貴的戀愛(courtly love)不同。 她的出現使他體會到不可言傳的愉悅, 但是他不求回報的愛戀使得這不能持久。 除了說她看起來很可愛,有一頭金髮和謙虛高貴的氣質外,在彼特拉克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確定的關於勞拉的信息。

勞拉和彼特拉克從來沒有見面。他把他的感情全部傾注到作品中。他的詩是感嘆的,不是勸誘的。他的散文表現出他對男人追逐婦女的蔑視。在一三四八年勞拉離世時,詩人的哀傷和他以前的絕望一樣難以忍受。後來,在《給後人的信》中,詩人寫道:「我年輕時,我曾一直同那無法抵抗的,但是純潔的, 我唯一的愛,鬥爭。如果不是她的早逝,我會繼續鬥爭下去,(鬥爭)痛苦,但是對我有益的。 鬥爭把那團火熄滅。 我常常希望我能說我完全自由於肉體的慾望了,但是我知道,那樣我是在說謊。」

意大利式十四行詩(Petrarchan Sonnet)一名即來源於他。浪漫作曲家李斯特給他的三首十四行詩(47, 104和123)加譜為歌,名為 Tre sonetti del Petrarca(意即「彼特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詩」)。 後來作曲家把它作為 Années de Pélerinage II - Italie 組曲(《旅遊歲月》第二集「意大利」)共七首鋼琴獨奏曲的其中第四、第五和第六首。

作品
在佩脫拉克的拉丁文作品中,例如,De Viris Illustribus, 一部三部劇(Secretum)話劇,是於St. Augustine的辯論,an Rerum Memorandarum Libri 一部未完成的關於重要美德的論文,De 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 是她最流行的拉丁散文作品,Itinerarium, 去聖地(Holy Land)的導遊書,De Sui Ipsius Et Multorum Ignorantia是反對亞士多得學派的。他的學術作品和史詩用拉丁文寫就。 他的十四行詩和合組歌(canzoni)用意大利語。

遺產
在2003年11月,據說病理解剖學家將會從Arquà Petrarca的棺材中發掘佩脫拉克的骨骸,來驗證19世紀的關於他身高1.83米的說法。 這個說法屬實的話,他當時是非常高的。 這個小組還希望重新構造他的頭蓋骨,期望可以得到他身體特徵的計算化形象。 當時不幸的是,2004年的DNA檢測證明棺材中的頭骨不是他的。 希望有一天,他的頭骨能夠物歸原主。
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了不要嫌貴,想穿了不要嫌浪費。
心煩了找知己約會,瞌睡了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最美,天天快樂才是大富大貴。

TOP

發新話題

當前時區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6-3 12:30

Powered by Discuz! 6.0.0Licensed © 2001-2014 Comsenz Inc.
頁面執行時間 0.043739 秒, 數據庫查詢 6 次, Gzip 啟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夜玥論壇ק - Archiver - WAP
論壇聲明
本站提供網上自由討論之用,所有個人言論並不代表本站立場,並與本站無關,本站不會對其內容負上任何責任。
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絡我們,我們將立刻從網站上刪除,並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切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