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守陵環境不錯呀
地處遵化縣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南麓,面積達78平方公裡,位於北京以東125公裡,故名東陵,它和清西陵是我國現模最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封建帝王及其後妃陵墓的建築群。東陵地勢向陽,地形寬敞,河流左環右繞,四周山脈前拱後衛,帝後陵墓各依山勢東西排開。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在一次狩獵中,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勒馬四顧,看到這裡風景優美,山巒之間“王氣蔥郁”,騎在馬上流連忘返,取下射御鉤弦用的板指投向上空。諭示眾臣:“板指落下,必是佳穴,可作為朕的壽宮”。順治帝“駕崩”後,康熙帝為其父親開始營建陵墓,稱孝陵。以後康熙朝的帝王後妃也分別葬在孝陵的東側,開創了清代的“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這種喪葬制度到了雍正帝時發生了變化。
東陵共有陵寢和園寢14處(所謂“陵”是帝王的墳墓,“寢”是陵區祭祀的齋宇,兩者往往合稱;所謂“園寢”是指建於帝王陵墓之帝的妃嬪的墳墓或皇子的墓地),其中帝陵5座,後陵4座,妃園寢5座。埋葬了5個皇帝、15個皇後和136個妃子。在原來的風水牆圍之外還有王子和公主等人的園寢。整個陵園分前圈和後龍。前圈是陵墓建築區,占地48平方公裡;後龍指綠化圍地,面積更大,占地2000平方公裡。陵墓布局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以神道為中軸線的東邊有景陵、惠陵及其後妃園寢;裕陵、定陵及其後妃園寢在西邊。陵區最南面的建築是石碑坊,從這裡直達孝陵的寶頂。神道就有5公裡長,其間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大紅門、列衣殿、碑亭、影壁山、石像(生生)、龍鳳門、七孔橋、神道橋、下馬碑、隆恩門、隆恩殿、二柱門、石五供、明樓,這一系列建築物由一條寬12米的磚石神道連接起來,主次分明,富有節奏感。
東陵殿宇是規格化建築,如隆恩殿(祭殿)重簷歇山九脊頂。所有結構全系卯榫結合,嚴實堅固。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京東大地震(8級)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陵墓的木結構建築均未受到顯著的破壞。
孝陵 是順治帝的陵墓。從孝陵往東是孝東陵,埋葬順治的皇後和妃子、福晉、格格等28人。
景陵 是康熙帝的陵墓,位於孝陵以東偏南的地方,規模僅次於孝陵。地宮中附葬的有皇後及皇貴妃等4人。景陵之東尚有妃嬪等48人的園寢。
裕陵 是乾隆帝的陵墓,位於孝陵之西。乾隆帝名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60年,後傳位兒子(禺頁)琰,再當了4年太上皇。他自封為“十全老人”,這個活了89歲的皇帝,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裕陵是一帝、二後、三皇貴妃合葬的墓群。裕陵西500米處的裕妃陵,葬有皇後、皇貴妃及妃嬪共40人。
在陵區附近有一溫泉,因其水如沸湯,故名湯泉。
位於遵化西北湯泉村東,距縣城18.5公裡,歷史上曾是皇家洗浴之地。這個湯泉很有特色,而且歷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開發利用。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就曾在此駐蹕沐浴,並賜名為“福泉”。
湯泉周長約23米,四周由大理石砌成,池上有石欄,建有\"流杯亭\"。明萬歷5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誓師此地,曾修葺湯泉。泉水水質甚佳,內含硫磺等多種礦物質,常浴可健身。清朝皇帝對湯泉尤為酷愛,康熙皇帝不僅多次到此,題詩作賦,修整池館,而且建造了別具一格的流杯亭。該亭為八角攢尖頂,簷下雕龍,下有石凳,亭內頂端有木雕雲龍,探頭俯視亭內。地面石板上刻有“S”形水道石槽,熱氣騰騰的泉水從池南的石雕龍頭引入石槽。如在亭中設宴,將盛酒的酒杯放在亭下環形石槽內,杯隨水漂,在“漂杯”的過程中,水燙酒熱。這種流杯飲酒之法,古已有之,但利用溫泉“流杯”,卻是湯泉的一大特色。
這裡群山環繞,綠樹成蔭,環境清靜。
--------------
這個是因為我自己地理知識混亂,有時候看說十四在遵化守陵墓,有時候說是在湯泉,我腦子裡一團混亂。所以就大概看一下,這個遵化和湯泉究竟怎麼回事情。以及和北京城的遠近。看完後,歎道,好地方,十四若會欣賞,在經歷了那麼多風雲後,泡泡溫泉,飲飲酒,也是自在的。不過可惜後來他被弄到壽皇殿監禁了。那裡可就大不如這裡了。